班长担子重千钧
■陈 曦 刘云川
“我的老班长,军营里好兄长,睡的是上下铺,站岗用的同一支钢枪……”班长,被誉为“军中之母”,是承上启下的桥梁、基层建设的骨干。张思德、马宝玉、王克勤、董存瑞、雷锋、欧阳海、王杰……一位位班长的名字熠熠生辉,光耀史册。
军人出身的作家毕淑敏曾说,部队真实的样子,在新兵连班长的嘴里。“兵之初”最难忘,也最锻炼人。一位好班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可能会对新兵产生终身的影响。当过兵的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班长,回首军旅生涯时,绕不过的也是班长。
“兵是兵、将是将,兵头将尾是班长。同甘共苦好兄弟,将令一出跟我上……”班长是士兵来到军营的第一个标杆,有什么样的班长,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士兵。
没有谁是天生的优秀军人。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即使是天才,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绝不会是一首好诗。”每名军人的成长,都要经历很多的艰难磨砺,才能化茧成蝶。就像碳原子,需要高温高压重新排列,才能凝聚起来,变成阳光下迸发璀璨光芒的钻石。《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原本是一只“笨鸟”,正是在班长史今等带兵骨干的关爱和帮带下,才成长为“军中良剑”。
习主席强调“要用信任的眼光、欣赏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基层官兵”。每一名新兵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一名新兵都有巨大的潜能。包括班长在内的带兵人作为新兵成长的引路人,理应做到兵有痛痒我着急、兵有委屈我内疚、兵有长进我高兴、兵有难处我解忧。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走过长征路的老红军谭发贵回忆,翻越夹金山时,他才不到12岁,身单力弱,担心自己跟不上队伍。是班长一路上帮他背行李、打草鞋,不断鼓舞他,带着他翻过了积雪终年不化的夹金山。谭发贵曾问过班长,你为什么待我这样亲、这样好?没想到班长不假思索地说:“在家靠父母,在革命部队靠党,靠同志,因为咱们是阶级弟兄啊!”
有爱则军心聚,无爱则士气散。班长发自内心爱兵,士兵也自然会和班长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凝聚成上下同欲、无往不胜、无坚不摧的钢铁集体。
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的王克勤,1939年7月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1945年10月,在平汉战役中被我军俘虏,经教育后加入我军。在党和人民军队的培养下,他迅速成为具有高度政治觉悟、英勇善战的优秀战士,当上了班长,并光荣入党。他在班里开展“思想互助、技术互助、生活互助”三大互助活动,其成效很快在战斗中得到了检验。一次面对敌人飞机大炮的进攻,王克勤带领全班坚守阵地一天,消灭敌人123名,全班无一伤亡,一战成名。由下至上,各级积极推广王克勤的带兵方法。1946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后来,王克勤在战斗中不幸牺牲,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惋惜地捶着桌子说:“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我一个王克勤!”
恩格斯说,老兵是新兵的框子。这个“框子”不是新兵发展的制约,而是新兵学习的模范、看齐的标杆。合格军人的样子是什么?标准是什么?班长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就是最好的示范。但立直标,终无曲影。我军士兵方阵人才辈出、基层建设坚如磐石,与班长的示范作用密不可分。
军队是要打仗的。班长引导、鼓舞、教育士兵,最终都是为了将他们培养成优秀的战斗员。抗美援朝时期,我12军106团奉命在537.7高地北山打响上甘岭战役反击战,该团2营1连3班担任前沿突击队。在班长王彦林的带领下,他们孤军深入,奋勇作战,一口气拿下5个敌军阵地,拔掉18个火力点,在刚刚夺取的阵地上成功坚守19个小时,被称为上甘岭战役中的传奇。这样的战果,没有班长王彦林过硬的军事素质、战斗素养和指挥能力是做不到的。
又到新训季,一大批新战友从祖国的天南海北走进军营的万千营盘,为部队注入青春活力和新鲜血液。“人民把亲生骨肉托付给我们了,我们应当关心他们,教育他们”。贺龙同志的这句话道出了带兵人的如山责任。一声班长情谊深,班长担子重千钧。愿“军中之母”能用自己的思想熏陶士兵,用自己的行动感召士兵,用自己的形象凝聚士兵,用心用情用力地引导新兵走好兵之初的每一步。
(作者单位:空军工程大学)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