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福建省武平县大禾镇上湖村“双祭”传统延续近90载岁月——先悼英烈 再祭家亲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04-11 11:06:06

  福建省武平县大禾镇上湖村“双祭”传统延续近90载岁月——

  先悼英烈 再祭家亲

  ■林 坤 本报特约记者 徐文涛

  清明时节,追思怀远。清晨,福建省武平县大禾镇上湖村40余名村民身着素装,踏着当年红军的战斗路线,前往大禾上湖红军烈士陵园祭扫英烈,随后转赴各自家族宗祠祭拜先祖。在该村,“先悼英烈 再祭家亲”的传统,已经延续了近90载。

  大禾上湖红军烈士陵园内,晨雾未散。青松翠柏间,镌刻着万永诚、龙腾云等300余名烈士姓名的英烈墙肃穆矗立。陵园中央高耸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前,村民们手持黄菊、抬着花篮,挎着盛有三牲、米粿等祭品的竹篮,沿青石台阶拾级而上。村民代表仔细擦拭碑文,全体村民肃立默哀,向英烈三鞠躬。

  “1935年4月,原中央苏区福建省委书记兼福建军区政委万永诚、福建军区司令员龙腾云率部在此浴血奋战……”上湖村长者邓阿公诵读的祭文,将人们的记忆拉回到90年前。1935年春,原中央苏区福建省委完成掩护中央红军长征任务后,在上湖村陷入敌军重围,干部战士奋勇杀敌,用生命践行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战斗结束后,上湖村村民冒死收殓散落山间的红军烈士遗体,并在村里修筑了两座无名冢。自此以后,每年清明节,村民们在祭拜先祖前,先到烈士坟前上一炷香。久而久之,祭奠烈士的队伍逐渐壮大,“先悼英烈 再祭家亲”逐渐成为上湖村的传统。

  2012年以来,武平县筹措资金,依托两座无名冢修建红军烈士陵园。经不断完善,陵园现已建成红军烈士纪念碑、烈士事迹陈列馆、英烈墙等主体建筑,并挂牌红色教育基地。每逢清明节等重要节日,村民自备三牲、香烛等,来到红军烈士纪念碑前,祭奠长眠在这里的革命先辈。该村唯一一所小学——上湖村小学也把该陵园作为红色教育重要阵地,经常组织学生为烈士献上自制花圈,现地接受红色教育。

  曾作为红军临时指挥所的邓氏家族宗祠,如今也成为红色教育的重要场所。“这里放着我们邓家守护了90多年的‘传家宝’。”邓氏后人、上湖村民兵营长邓良胜小心翼翼拿出一个檀木匣,取出用3层油纸包裹的苏维埃收据凭证。泛黄的毛边纸上,“兹收到上湖自然村缴来长条一个”的字迹已有些褪色。“这凭证是从我太叔公邓维清手上传下来的。”邓良胜介绍,太叔公原是上湖区下湖乡苏维埃主席。20世纪60年代,弥留之际的邓维清把这张凭据交给长子邓端景保管,并叮嘱道:“祭祖时,一定要记得祭红军。”如今,这份嘱托经几代人传承,成了邓氏家族的家训。

  红色村规一脉相承,尚武氛围日渐浓厚。近年来,上湖村参军入伍人数持续增加。前不久,武平县上半年新兵起运前,入伍新兵专程来到大禾上湖红军烈士陵园祭奠烈士。“作为从老区走出去的兵,我要接过先辈的枪,为强军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该村入伍大学生新兵钟荣鑫说。

  “红军战士以血肉铸就今日山河,我辈当以赤诚守护不朽忠魂。”上湖村党支部书记钟福荣介绍,近年来,该村致力于探索将红色教育与家风传承相结合,通过“烈士陵园讲党史、宗祠学堂传家风”等形式,以“国魂家脉”双重祭祀体系,让年轻一代感悟家国同源的精神内涵。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