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名字
■宋海峰
清明至,祭英魂。
春雨潇潇,我来到江西省宜丰县芳溪镇下屋村熊雄故居,肃立在镌刻聂荣臻同志题词“熊雄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石碑前,致以深切追思,献上崇高敬意。
信仰在奋斗中淬火。熊雄是继周恩来之后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的主要负责人。短暂的生命旅程中,熊雄秉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赴汤蹈火,矢志不渝,用鲜血和生命咏出一曲高亢豪迈、雄伟悲壮的共产党人赞歌。
熊雄,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璀璨了历史的天空,标定了精神的坐标。
一
登上下屋村村头的青云塔,1906年重阳节、年仅14岁的熊雄在这里发出的感慨回响在我的耳畔:“我辈青年应志在四方,不能再作井底之蛙,埋头诗云子曰了。”面对国家危难和人民疾苦,熊雄誓言以“天下为己任”,为救国救民而奋斗的雄心一览无遗。
熊雄天资聪颖、勤于思考。童年时期,他在家乡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培育了“身心一体、家国同构”的儒家爱国主义思想。入读南京优级师范学堂一年后,有感于国家凋敝、满目疮痍,熊雄毅然弃学从军,考取江西新军的学生军,先后参加辛亥南昌光复、癸丑湖口讨袁起义。“二次革命”失败后,熊雄出走日本,在东京结识孙中山并加入中华革命党,从事民主革命活动。1916年初回国后,投入护国、护法运动。
翻开《革命烈士传:熊雄》一书,我看到了熊雄寻求救国真谛的不朽足迹。1919年11月,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熊雄毅然辞去湘军总司令部上校参谋之职,赴法国探索改造中国社会的新路。在法期间,他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勤奋钻研马克思主义著作,坚定地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
德国是马克思的故乡。1922年3月,熊雄从巴黎转赴德国学习,更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探求无产阶级革命真理。在德期间,他结识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等一批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他认定,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是拯救中国的唯一道路。这一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3月,受党组织选派,熊雄来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学习,后又被派至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中国班学习。其间,他学习了苏联红军的政治工作经验,深感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为日后在黄埔军校从事政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永远有多远,永远就在奔流中、就在征途间。1925年9月,根据党的指示,熊雄与叶挺、聂荣臻等踏上回国的路途。
二
在熊雄故居,一块镌刻着“宣传黄埔要宣传熊雄”的石碑格外醒目。这是周恩来1959年作出的指示,肯定了熊雄任职黄埔军校期间的巨大贡献。
熊雄的学生陈奇涵这样评价:“熊雄不但是一个马列主义的理论家,并且是马列主义诚笃的实践者。凡属与他接触特别是受到他的熏陶的人,都深深了解他对革命的无限忠诚,而深为敬仰的。”1925年9月从苏联回国后,熊雄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同年10月,广东革命政府第二次举师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熊雄任东征军指挥部政治部秘书长,协助周恩来工作。
政治工作是黄埔军校与一切旧军事学校的分水岭。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期间,创造性地建立起一套军队政治工作制度,使军校的政治工作面貌一新。东征胜利后,周恩来调至上海工作。熊雄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主任,创新军校政治教育,为培养既能指挥作战又会做政治工作的军事政治干部,支援北伐战争,巩固广东后方,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没有革命理论便没有革命运动。”凝视熊雄手书的列宁遗言,我仿佛看到近百年前,熊雄主持黄埔军校政治部工作的峥嵘岁月——他提出“军事与政治打成一片,理论与实际打成一片”的教育理论,旗帜鲜明地提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必须有正确的理论,然后才能有很对的实际行动……”
伫立在熊雄关于革命生死观的文稿复印件前,他振聋发聩的演讲声缭绕在耳际:“黄埔学生!你们要认识时代,准备为时代需要、为被压迫民众的需要而革命而死。我愿这样和你们同路去死!”今天,再次读到这些文字,依然让人热血沸腾。
根据“军事与政治打成一片”的教育方针,熊雄编制《政治教育大纲》,制定政治教育计划,讲授《军队中的政治工作》等课程,对学员进行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熊雄先后邀请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张太雷、何香凝、鲁迅等到军校作报告,广泛传播革命思想,开创黄埔军校政治教育新局面。
玻璃柜里珍藏的一份纸页已经泛黄的《黄埔日刊》,牵引着我的思绪穿越时空。当年,由熊雄创办的《黄埔日刊》,被黄埔军校师生称为“革命洪钟”,从革命理论探讨到军事训练实践,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普及发挥积极作用。
多年后,黄埔军校第五期学员许光达,在一篇怀念熊雄的文稿中留下这样的文字:“熊雄同志啊,假使不是你当时给了我们政治的武器,指示了前进的道路,哪里能够留下历史的荣耀。”
三
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靠机缘,也不是来自神的赋予,而是来自不屈不挠的共产党人英勇无畏的斗争。
熊雄紧紧依靠黄埔军校的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团结国民党左派,与孙文主义学会右派学员的反革命言行作坚决斗争。熊雄及时向中共广东区委提出加强军校中共组织和领导力量的建议。中共广东区委由此成立由熊雄任书记的中共黄埔军校党团,坚持原则,讲究方法,壮大左派力量,揭露和打击国民党右派的活动。
制造“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的阴谋未能起作用,蒋介石又借北伐之机向军校师生发表“临别赠言”,含沙射影攻击共产党。熊雄立即在《黄埔日刊》发表文章《对校长“临别赠言”的说明》,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指出,坚持孙中山“主张容纳各派革命分子”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共产党是代表工农的政党,自有其独立性”“对于破坏党的组织的人就应该认作我们的敌人,即拿起对付军阀与帝国主义的精神,与之奋斗”。
“人世斗争几日平,漫漫也应到黎明。听潮夜半黄埔客,充耳哭声和笑声。”默念熊雄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学员的题词,我不禁感喟,诗中不仅有以天下兴亡和百姓疾苦为己任的博大胸怀,更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熊雄秘密转移一批党团员和进步人士,而他自己坚守岗位,坚持在军校与国民党右派作斗争。蒋介石举起泛着寒光的屠刀后,熊雄公开与蒋介石决裂,痛斥蒋介石的反革命行为,表示“要将一腔热血洒在黄埔岛上”。1927年4月16日,熊雄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关押在广州南石头监狱。
在狱中,熊雄分别同黄埔军校“清党”逮捕的共产党员、进步学生接触,争分夺秒地和他们谈话,要求他们组织起来,开展斗争。当时,不满20岁的宋时轮的牢房距离熊雄的牢房只隔两个房间,熊雄说:“告诉大家,不要怕。要杀头,首先杀我这样的人。要坚持下去,斗争到底!”熊雄简明豪爽的话语和从容坚定的神色,给大家增添了勇气和力量,点燃了狱中斗争的火把。
黄埔岛,见证了熊雄至死不渝、永不叛党的忠诚,闪耀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之光。初夏的夜晚,面对敌人高高举起的屠刀,年仅35岁的熊雄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慷慨赴死。
丹心昭昭,浩气长存。一代又一代和熊雄一样的共产党人,把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命运,扛在自己肩上,为胸中的主义、心中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义无反顾、舍生忘死。奋斗征程波澜壮阔,我们始终看到——信仰之火,熊熊不熄。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