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家国旋律激荡在黔山秀水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5-04-11 12:03:40

  家国旋律激荡在黔山秀水

  ——贵州省凯里军分区加强国防动员文化建设纪实

  ■彭银华 王永介 

  几名民兵在舞台上演绎红军长征过侗乡的故事,观众随着故事情节推进,纷纷跟着哼唱长征歌曲……近日,在贵州省镇远县露天剧场,一场弘扬长征精神的红色情景剧正在上演,让人们在欣赏艺术中感受国防动员文化的魅力。

  近年来,凯里军分区发挥“面向三军,协调军地”的优势,结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域特色、民俗特点,构建起以“营区为重点,辐射全社会”的国防动员文化格局,助力形成全社会关心国防和支持国防的良好氛围。

  日前,笔者走进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营区到校园、从街道到广场……探寻国防动员文化建设的经验做法。

  营造浓厚国防氛围

  双拥文化橱窗、红色主题雕像、武器装备模型……行走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街头,随处可见的国防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与此同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正在举行的“国防有我”健康跑活动,更是别开生面、热闹非凡。这场运动与国防交融的盛会,吸引线上线下数十万人参与。

  “开展国防动员文化建设,就要坚持全民国防理念。”该军分区领导介绍,他们以深化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以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平衡、兼容发展为依托,以完善军民一体、平战一体、高效顺畅的国防动员体系为基点,构建战时应战、平时应急、有机衔接的国防动员文化环境。

  立足自身建好窗口。他们结合国防动员文化“来源于兵、服务于战”的特点,按照“紧贴实际、注重创新、打造亮点”的总体思路,将忠诚文化、胜战文化、安全文化、廉洁文化、保密文化等融入军分区营院建设整体规划,让所属人员在移步换景、潜移默化中,浸润滋养“一朝国动人、一生国动情”的归属感。

  为达到“文铸军魂、蓄底气、攒后劲”的目的,该军分区紧贴年度大项工作,统筹抓好“强军风采”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歌咏演唱、歌曲征集、军旅诗词创作及“强军杯”篮球赛等文化活动;充分运用“网络+”模式构建线上国防动员文化阵地;加强线下平台建设力度,精心打造“文化驿站”“文职之家”等活动场所。

  与此同时,该军分区结合所属人武部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整体升级。三穗县人武部院内,强军标语横幅格外醒目,姓军为战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施秉县人武部常态开展“一帮一、对对红”结对教育帮扶活动,助力新国动人找准定位、融入战位。

  为更好地辐射社会,助力深化全民国防教育,该军分区围绕“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公民应当依法履行国防义务”“军人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尊崇”等方面内容,指导当地相关部门依托中心街区、公园广场、社区街道、城市主干道以及高速公路广告牌,打造国防教育角,竖起醒目的国防宣传标语,亮起多彩的国防教育电子屏,建起红色主题浮雕等,不断浓厚国防动员文化氛围。

  去年,凯里市组织凯里第一中学、凯里市第七小学、凯里市三棵树小学等学校,进行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授牌仪式。在活动现场,凯里第一中学学生李淳安激动地说:“长大后我也要当兵,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此基础上,该军分区还结合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利用民族活动庆典时机,助力开展“推荐官小讲堂”“我为家乡代言”等活动;指导青少年学生讲好战争年代苗族侗族同胞,为子弟兵送粮送水及和平时期积极协助部队建设的感人故事。

  从“有形覆盖”到“有效浸润”,构建了国防动员文化大环境。目前,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已授牌近10所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打造省级、州级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49处,设立永久性双拥标志332处,打造双拥公园、双拥广场、双拥路48个(条);近3年来,开展国防教育主题相关活动近500场次,覆盖受众50万余人次。

  聚力盘活红色资源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中央红军长征足迹遍及凯里、黎平、榕江等10多个县(市),在黔山秀水间留下许多红色印记。

  为更好地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厚植国防动员文化根基,该军分区联合当地有关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聚力盘活红色资源。他们先后出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黔东南段)建设保护规划》等措施,系统推进红色遗址遗迹的挖掘保护和整合利用,用实际行动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国防动员文化发展好。

  系统性整合、抢救性挖掘、保护性开发……笔者了解到,该军分区始终坚持自主抓建与军地协作相结合方式,进行统一部署、合力推进。

  他们以“红色+”为主题,突出“重温红色经典”“缅怀红色历史”“寻迹名人故居、追忆峥嵘岁月”等特色,将辖区内红军长征沿线、红六军征战沿线、解放黔东南沿线的红色资源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打造苗侗边界革命发生地、毛主席送寒衣故事发生地等特色鲜明的红色地标,串联起“黎平—从江—榕江”的“桥头堡”红色之旅,“锦屏—三穗—台江—镇远—施秉—黄平”的“红色山河”之旅等红色研学精品线路。

  此外,该军分区还动员部署所属人武部大力挖掘保护红色遗址遗迹。锦屏县已修缮保护红色遗址16个,收录红色故事45个,实施保护抢救项目7个。黎平县精心修缮4处零散烈士墓,出台《黎平烈士陵园场所管理制度》等文件,建立起长效管理保护机制,确保烈士纪念设施得到妥善管护。施秉县先后修复了施秉红军黑冲战斗(临时)指挥部、战斗纪念广场、纪念园、战壕遗址等多处红色遗址遗迹,建设陈列馆、红军书屋、红色驿站等配套设施。雷山县人武部积极联合地方有关部门修缮保护胡仲毓烈士故居,组织人员走访胡仲毓烈士后代、邀请党史专家研讨核实史实,整理出版一系列以雷山革命为题材的红色书籍。

  “一次红色场馆见学,就是一次精神洗礼。”该军分区领导告诉笔者,依托红色地标、红色场馆和红色旅游线路,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铸魂育人功能,利用过军事日、入党入团入队仪式以及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等时机组织人员参观见学,让大家在身临其境中升华家国情怀。

  去年9月,黎平县人武部组织预定新兵在黎平会议纪念馆开展“学传统、践初心、担使命”活动。该县预定新兵吴治吉深有感触地说:“我一定以革命前辈为榜样,当好红色传人,早日为家乡人民争光。”

  “将革命遗址旧址保护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行保护修缮和改造提升,不仅让红色资源焕发了新的光彩,还为全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全民国防教育提供了重要阵地。”该军分区领导介绍,下一步,他们将以实现革命遗址旧址长效管护为牵引,协调统筹好各地方各部门的政策、信息、技术、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继续深入挖掘英烈事迹,进一步丰富烈士纪念设施和英烈故事的红色内涵,讲好党的故事、英烈的故事,把烈士精神传承下去,助力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国防的良好氛围。

  激发履行使命热情

  “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日前,凯里军分区利用民兵训练间隙组织“唱响主旋律、奋进强军路”歌咏比赛,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旋律响彻云霄。

  “这个女民兵可真不一般,白天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晚上带领民兵们巡逻护寨……”从江县人武部文职人员吴家海,将曾受到毛泽东同志亲切接见并授枪的优秀民兵代表梁松美的先进事迹改编成一段说唱,激励大家知责尽责、勇担使命,博得满堂彩。

  该军分区领导介绍,近年来,他们将国防动员文化延伸到演训一线、渗透到应战应急任务一线,将国防教育内容搬上舞台,结合不同岗位人员特点,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叫响“我的岗位我负责、岗位有我请放心”等口号,通过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推动国防动员文化进入思想、进入工作、进入实践,强固“生命线”。

  笔者翻阅《凯里军分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册》看到,该军分区将“精武强能、争当先锋”意识培养融入到课堂教育,把“和平积弊”大起底大扫除搬到演训场,让民兵闻着硝烟讲差距、紧跟任务谈体悟、瞄准打赢话使命;针对遂行战时支前、抢险救灾、应急处突等任务,因地制宜抓典型、树先进、扬正气,大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结合整组点验、遂行任务、集训培训等时机,常态化开展岗位小课堂、体会小交流、典型小评比等活动,让国防动员文化更具鼓舞性和战斗性。

  去年6月,镇远县突发特大洪涝灾害。针对泥石流、山体滑坡险情频出的实际,该县人武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及时与当地应急办、防汛等部门对接协调,第一时间组织民兵应急救援分队冲锋在前,积极做好转移被困群众、抢修受损道路等工作。

  女民兵姚亿密接到通知,第一时间随队赶往受灾现场参与救援行动,在激流中紧急填沙包扛沙袋、在洪水退去后奋力清淤,连续7天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从未喊过一声苦一句累。

  作为应急救援队伍中屈指可数的女民兵,姚亿密曾在训练中轻伤不下火线、在比武场咬牙拼搏……一次次用行动践行“以当民兵为荣、以从军为乐”的好样子。入队5年来,她先后获得“民兵军事训练先进个人”“民兵应急力量基地化轮训先进个人”等荣誉。“正是先辈的榜样事迹引领、熏染了我崇军尚武的灵魂,身为一名基干民兵,能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我感到无上光荣。”姚亿密说。

  “一切工作向战聚焦,才能更好地适应打仗需要。”该军分区领导介绍,他们坚持把战斗精神培育融入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全过程,把应急处突、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当作检验国防动员文化建设的“试金石”。

  前不久,凯里军分区组织群众性练兵比武竞赛活动,市基干民兵打破了多个项目纪录,取得3个比武项目第一的好成绩。

  版式设计:扈 硕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