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凌河不会忘记
——辽宁省锦州市军地合力保护利用红色资源记事
■温 金 陈 强 本报特约记者 孟凡利
草长莺飞、桃红柳绿,大凌河两岸满目皆春。距离辽宁省锦州市区20多公里的一处红色景点,游客摩肩接踵。那里就是位于凌海市翠岩镇牤牛屯村的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
锦州是一座红色之城。70多年前,我军在此以及周边地区取得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锦州攻坚战等重要战斗胜利,为夺取辽沈战役全面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望着旧址内的场景,从事了大半辈子革命文物修复工作的锦州市博物馆原馆长郑志宏满是感慨:“这处旧址历史厚重。能够再现当年模样,其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凝结着文物修复工作者的心血。”
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的保护利用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当年,地方政府组织了一批老工匠,对指挥所旧址进行了抢救性修复。2021年,旧址迎来全面修复和还原,郑志宏成为该项工作主要负责人。
“当时,上级定下一条原则‘修旧如旧’。可是,一上来我们就遇到难题,没有足够的工匠。”郑志宏说,参加2005年修复工作的老工匠已有不少人离世,健在的也都60岁以上,已无法从事高强度、大规模修复工作。加上辽西民居建筑工艺无文字记录且传承失序,擅长此方面技艺的能工巧匠少之又少,要想重新找齐石匠、木匠等匠人十分困难。
“为让红色遗址焕新彩,再难也得干!”郑志宏带着文史专家,在辽西地区实施“地毯式”寻访。在多部门协助下,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他们终于根据老工匠,以及他们的后人、徒弟等人的回忆和提示,找到了11位符合条件的匠人。紧接着,他们以这些匠人为班底组建修复团队,着手施工。
锦州市军地历来重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自2019年以来,该市逐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先后出台《辽沈战役旧址遗址片区化保护方案》《锦州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方案》《锦州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提级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文件,推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提质增效。
“这些政策为我们开展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对文物修复提出更高要求。”郑志宏说,要做到“修旧如旧”,就得最大程度地使用传统工艺以及原始建材。可是,在修复旧址房屋的窗台时,修复团队被一种名叫“红棉石”的石材给难住了。
“即使现在在农村,也没人再用红棉石装修房屋了,一些行内的老匠人知道这种石材,可到底在哪里能找到,没人能说清。”一位参与修复工作的石匠说,附近一位年近70岁老石匠的到来,让事情出现了转机。他曾参加2005年修复工作,对天然红棉石的地理分布知道一二。后来,4名修复团队成员携带干粮和工具,跟着他走进了大山。
“那次我们翻山越岭、穿林过河,走了3天,后来在一处山洞前找到了这种石材。”郑志宏说,为了不过度耗材,给后人修复时留下必备材料,他们就按照事先量好的尺寸,一点点用刀和斧凿刻了2块红棉石,然后靠人力给扛了回来。
“由于年久失修,旧址当时还出现了屋顶漏雨、外墙裂缝等情况。”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保护中心主任李曼说,“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指导下,修复团队几乎完全采用辽西传统工艺施工,用稻草拌黄泥抹墙面,用苇笆层铺设屋顶。其中,一些传统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修复工作可谓处处考究、处处用心。”
锦州市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单位37处,红色遗址、革命旧址、纪念地及纪念建筑设施100余处。近6年来,军地相继完成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配水池战斗遗址、白老虎屯战斗遗址等13处革命旧(遗)址的修缮和保护工作。
一名长期从事红色文化研究的专家介绍,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离不开传统工艺,也需要现代科技。从13处旧(遗)址的保护开发工作来看,在处理一些棘手难题上,借助科技力量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起初,配水池战斗遗址的保护开发工作因年代久远、资料不全等原因,很难推动。”锦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龚义华告诉记者,配水池原是日本人侵略占领该地期间修建的供水设施,后来国民党守军将其改造成坚固工事,并宣称“第二凡尔登”。结果,1948年10月12日,经10多个小时激战,配水池就被我军占领。
龚义华说,在配水池战斗遗址开发中,为了兼顾历史原貌与现代展示,他们引入虚拟复原技术,还借助地质雷达探测等无损检测技术对主体建筑进行数字建模。同时,采用特殊工艺和新材料,对弹痕、爆破缺口等位置进行加固、还原。
岁月如梭,77载春秋已过。这里不仅修复了当年的战斗遗址,还建起了陈列馆、林间健身步道、生态停车场等设施,公园与红色遗址有机融合,保护面积达6.7万平方米。
“除了修复工作,在整理、收集、记录红文化遗产信息方面,我们也曾尝试运用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并取得成功。”辽沈战役纪念馆馆长刘晓光介绍,该馆借助VR、模拟仿真等技术布景展陈,不仅完整再现了人民军队在辽沈战役中的作战情况,还有效提升了有关故事的还原度和感染力。
随着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加强,该市红色旅游增添新气象。2023年底,“保护·纪念·传承——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获评第四届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当年,该市不少红色景点推出的“红色文化进大集”“辽沈馆里过大年”等沉浸式体验活动,成为“流量风口”。劳动节、国庆节等假期,很多红色景点门口排起长龙,有的甚至一票难求……
据了解,为进一步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红色资源,该市军地还于去年联合出台《锦州市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条例》,要求各级建立动态红色资源名录,对红色遗址发现一处、保护一处,促进革命文物保护与红色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构建起集研究、管理、开发为一体的保护体系。
郑志宏说:“守护红色资源,就是守护精神家园。那些深藏在历史长河中的英雄故事,大凌河不会忘记,辽西儿女也不会忘记。”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