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从风华正茂到步履蹒跚,姜能山守护红军烈士墓60余载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5-04-18 08:05:35

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熊家咀村姜家岗湾村民姜能山守护红军烈士墓60余载——

“我愿意永远做他们的亲人”

■田  健  祁武辉  中国国防报记者  安普忠

在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熊家咀村姜家岗湾,有一座由53人青石板合葬墓和20座烈士墓组成的红军烈士陵园。其中,只有2位烈士有名有姓。

“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但他们的功勋万古流芳……”暮春时节,武警湖北总队黄冈支队官兵走进这座静穆的陵园。姜家岗湾村民、87岁的守墓人姜能山,给官兵讲起红军烈士的故事。

位于大山深处的熊家咀村,是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省委和红四方面军战地医院所在地。1932年,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不能随部队转移的重伤员留在姜家岗战地医院养伤。后来,有73名红军官兵因伤势过重或伤口感染牺牲,村民将他们就地安葬,这里便是烈士陵园的前身。

红安县档案馆馆长辛向阳介绍,1932年底,反动势力卷土重来,对墓地进行大肆破坏。“经过风吹雨淋,时间长了,烈士坟慢慢塌陷,有的木牌也不见了,很多烈士的姓名已不可考。”提及往事,姜能山老人语气低落。

姜能山从小听着红军的故事长大,对红军烈士十分崇敬。1958年,年方20岁的他在烈士墓区栽下14棵柏树,自发承担起守护烈士墓的任务。这一守,便是半个多世纪。

“1962年,我加入中国共产党,先是担任姜家岗生产大队大队长,后当了15年的熊家咀村党支部书记。1984年卸任后,我有了更多时间看顾烈士墓。”姜能山告诉记者,有一年,村里有人开垦荒地,盯上了这片烈士墓地。他听说后严厉制止,肩挑背扛运来黄土,将被刨平的烈士墓全部重新堆起坟包。

在春节、清明等重要节日,姜能山会带着供品来陵园祭奠红军烈士。2008年大年三十,大雪纷飞。祭拜途中,姜能山不小心一脚踏空,摔到沟里。老伴心疼地劝慰:“你为他们守了半辈子墓,已经算尽心尽力了,你这把老骨头就别再折腾了。”姜能山却说:“这些烈士为了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很多人至今还没找到亲人,咱们不管谁来管?”在他的带动下,儿孙们也主动加入祭扫队伍,一人守护变为三代接力。

多年来,姜能山一直坚持为烈士寻亲,但除了高德福和黄民进两位烈士之外,其他烈士的寻亲进度十分缓慢。

高德福是河南新县人,在黄安战役中受了重伤,被群众用门板抬到姜家岗湾治疗,却因伤情过重牺牲,村里的老红军陈明志亲手将他安葬在这里。1994年,村民程如松到河南新县看望女儿,无意间说起村里的烈士陵园,结果发现,烈士高德福竟然就是女婿的爷爷。经确认,苦寻60多年的高家人,立即动身前往陵园祭拜,并准备了财物,对坚持守墓的姜能山表示感谢,被他婉言谢绝:“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守护好这些烈士一天!”

2012年,烈士黄民进的儿子几经辗转,确认父亲就安葬在姜家岗烈士陵园,特地从老家湖北孝感赶来认亲。黄民进的儿子比姜能山还年长几岁,几十年来一直在苦苦寻找父亲。“找到时,我们一起抱头痛哭,真是太不容易了。”姜能山至今对认亲场景记忆犹新。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寻找其他烈士家人的难度越来越大,姜能山说:“不知道怎样才能找到他们的亲人,但我愿意永远做他们的亲人。”

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步履蹒跚的耄耋老人,时间风化了墓碑上的印记,但从未冲淡守墓人的誓言。姜能山几十年如一日为烈士守墓,先后被湖北省评选为“荆楚楷模”“道德模范”,上榜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入选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如今,姜家岗烈士陵园已挂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姜能山不顾年迈体弱,当起了义务宣讲员。“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大家的生活也好了,对于英烈保护工作很重视,我更应该把红军的故事讲下去。”姜能山说。


作者:田健 祁武辉 安普忠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