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军地携手共建22块高标准农田——
“双拥田”里好风光
■韩 黎 何 溢 本报记者 杨明月
退役军人闵建查看川芎长势。杜 艳摄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沿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农业产业环线驱车往前,随处可见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家庭农场……目及之处一派生机盎然。
车行至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双拥共建田”5个红底白字赫然映入眼帘。近年来,眉山市军地携手整合优质资源,结对帮扶永丰村等10个村(社),引导鼓励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培训农技骨干1360人,建成“双拥田”22块。退役军人闵建种植的370余亩田就是其中一块。
“你看,这片地里种的是川芎。川芎收完,马上就插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育秧苗、备农资、翻地挖垄……370余亩田地,哪片种啥,哪片干啥,41岁的闵建安排得井井有条。80余名当地农户在“双拥田”里帮工,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闵建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当地家喻户晓的“种田能人”。在眉山,还有不少像闵建一样的退役军人:东坡区崇礼镇家相村退役军人刘汉奎,经过多年努力,把原来旱不能浇、涝不能排的低产田,改造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种植面积从200亩扩大至2000亩;丹棱县张场镇金峡村退役军人方聪流转承包的680亩田地,实现了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说起这些喜人成就,老兵们感慨万分:“部队对口帮扶,政府大力支持,我们必须好好干!”
“我们村劳动力少,多亏了老兵领着干,民兵带头帮,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高塔村“双拥田”里,村民王金容一边麻利地采收川芎,一边向记者介绍。田埂上,几名民兵正在搬运采收的川芎。
高塔村是东坡区人武部的对口帮扶村。近年来,东坡区人武部因势利导,依托该村退役军人和民兵数量优势,引入“稻药轮种”模式,帮扶打造100余亩“双拥田”。同时,区人武部多方筹措资金,为村里援建药材仓储烘干中心,有效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
为充分发挥退役军人“领头雁”作用,眉山市、县(区)两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大力开展培训引领、培育大户、先锋护航等活动。一方面联系农业、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为退役军人种粮大户提供融资贷款优惠;另一方面组织开展“天府粮仓”建设主题活动,邀请省农科院等单位专家为退役军人种粮大户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将每年5月定为“天府粮仓”服务月,组织开展军地共建“双拥田”、志愿服务助农耕、农技服务到田间、金融服务送上门等活动,鼓励引导退役军人在“天府粮仓”建设中大显身手、建功立业。
“如今政策好,种粮有奔头、有赚头,大家热情都很高!”闵建告诉记者,2024年10月,眉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全省成立首个退役军人建设“天府粮仓”联合会,共有包括退役军人种粮大户、农资公司、销售公司等在内的会员32家,在技术互通、成果转化、服务共建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全市退役军人种粮组织化、社会化、集约化程度。
目前,眉山市已有1500余名退役军人投入粮食生产,种粮面积3万余亩,年产粮食1900万公斤。遍布全市的22块“双拥田”,绘出“天府粮仓”一道亮丽风景线。
点 评
双拥工作赋能乡村振兴
■肖福恒
发轫于延安时期的双拥运动,作为我党我军的政治优势,80多年来魅力不减、生机盎然。“双拥田”的诞生,就是这一优势在农业生产领域的生动实践。
一片片由退役军人种粮大户与驻军部队官兵共同打造的“双拥田”,镌刻着官兵的为民情怀,写满了老兵的忠诚担当,在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支持下,铺就了一幅斑斓的丰收画卷。实践证明,双拥工作在哪个领域落地落实,哪里就能焕发勃勃生机。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与人才支撑。许多退役军人来自农村,具有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朴素情怀,又有纪律性强、执行力强的加持,是乡村振兴的宝贵人才。眉山市通过“双拥田”吸纳大量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对于双拥工作赋能乡村振兴、实现退役军人家门口就业、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等工作,提供了宝贵借鉴。
在建设“双拥田”的进程中,眉山市创新举措统筹军地资源,为退役军人参与粮食生产提供全方位支持和保障,成为当地双拥工作的亮点。当前,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如火如荼,“双拥田”的实践告诉我们,模范创建活动不仅要关注城市的双拥工作,也要重视向广阔乡村的延伸探索,使模范创建活动更具时代感。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时代双拥工作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这要求军地相关单位要勇于面对新挑战,带头解放思想,大胆拥抱新生事物,不断改进创新、与时俱进,持续推进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