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情深,关山万里不觉遥
——烈士母亲张兴会与高原边防“兵儿子”的暖心故事
■本报记者 赵晓菡
张兴会在家中缝制鞋垫。
张兴会缝制的鞋垫、毛拖鞋。
张兴会(左)与古怒所救藏族战士次仁珠杰合影。
张兴会(左三)与社区居民一起缝制鞋垫。
张兴会到古怒墓前祭奠。
古怒烈士生前战友在墓前祭奠。
古怒烈士生前照片。
张兴会(左一)与驻军部队官兵一起包饺子。
20年前,重庆市大足区居民张兴会的儿子古怒为救战友不幸牺牲,将19岁的青春年华,永远留在了祖国的边防线上。
20年来,连队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无论新兵老兵,都亲切地叫张兴会一声“古妈妈”。
20年间,张兴会坚持为儿子生前所在连队官兵缝制鞋垫、毛拖鞋,先后7次进藏,将上千双鞋垫、毛拖鞋送到他们手中。
这个烈士母亲与“兵儿子”之间的暖心故事,还在不断延续……
“古妈妈,新做的鞋垫巴适(漂亮舒适)得很,穿着去巡逻都不觉冷了……”
“古妈妈,最近倒春寒,您要注意保暖,别感冒了……”
暮色四合,华灯初上,整座城市氤氲在烟火气中。此刻,在重庆市大足区龙岗街道西街社区龙岗西路的一栋老式居民楼里,烈士古怒的母亲张兴会依依不舍地撂下了连队官兵的电话。
“儿子,你虽不在了,妈妈还有这么多好儿子!”目光眷恋地看着手机屏幕上儿子的照片,张兴会嘴里念叨着。屏幕上,一身戎装的古怒笑意依然,仿佛听懂了母亲的话……
她深爱的儿子,将19岁的青春年华,永远留在了祖国的边防线上
大足,大丰大足。
地处巴渝大地的重庆市大足区,沱江和涪江分岭而过,水土丰饶。长久以来,大足以石刻闻名天下,那些盛开在岩石上的“千年之花”,让“石刻之乡”成为这座城市的珍贵名片。
大足还是一座“红色之城”。作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征粮剿匪战的主战场,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鱼水深情。
20世纪90年代,张兴会和丈夫古跃海在大足经营一家火锅店,生意很红火。夫妻俩儿女双全,家境虽不算殷实,但一家人和谐幸福。
2003年7月,儿子古怒职高毕业。夫妻俩提出让他来火锅店帮忙,不承想,古怒早有自己的想法:“爸妈,我想去参军!”原来,从小就喜欢看红色影视作品的古怒,心里早早埋下了一粒红色种子。得知部队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瘦弱的他在学习之余勤加锻炼、强健体魄。起初,夫妻俩害怕儿子吃不了当兵这份苦。可看古怒已经拿定了主意,张兴会和丈夫还是选择了支持。
就这样,古怒从巴渝大地来到了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成为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连的一名战士。临走前,张兴会特地做了几双厚实的鞋垫,塞进儿子的背包。
到部队后的古怒,无论是日常训练、理论学习,还是巡逻执勤,都完成得十分认真。在军事比武中崭露头角,荣立三等功,光荣入党……喜讯一个接一个传回家里,古怒的进步让牵挂着他的家人们欣慰不已。
2005年7月初,张兴会和古怒通电话时说起,她准备带上刚刚做好的20双新鞋垫,去部队看望他。没想到,还未启程,却接到了古怒牺牲的噩耗。
山南的阿相比拉,是西藏军区最难最险的巡逻路之一,阿相比拉在藏语中意为“魔鬼都不敢去的地方”。2005年7月16日,古怒与战友们在阿相比拉巡逻,经过一座小桥时,突然遭遇山体塌方。担任安全员的古怒当时正在队尾,看到崩裂的石头砸向战友次仁珠杰,他一个箭步冲上去将其推开,自己却被石头砸到,坠落桥下壮烈牺牲。这名只有16天党龄、19个月军龄的小伙子,将19岁的青春年华,永远留在了祖国的边防线上。
“古妈妈,以后我们连队的兵都是您的儿子”
得知消息的张兴会,不愿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为见儿子最后一面,她和女儿古苹心急如焚。飞贡嘎机场,转车至山南,再转车到边防团驻地,又转车到离连队最近的一个村庄……一路辗转,第一次上高原的张兴会,被高原反应和旅途颠簸折腾得几乎虚脱。
受塌方影响,最后的10多公里山路只能徒步。路的一侧是悬崖,一侧是深沟,最窄的地方只容得下一人侧身而过。走到一条冰河前,战士们要背张兴会过河,她说啥也不同意。当她的脚接触到冰冷的河水时,刺骨的寒意让她浑身颤抖。
“这样的路,是我幺儿反反复复走过的路。过去我知道西藏边防苦,但不知道这么苦!”想到之前和儿子的每一次通话,他只说自己在部队一切都好,战友们都很照顾他,从来不提一句边防的苦与累,张兴会泪流满面。
终于来到儿子的墓前,张兴会才确信自己的幺儿真的不在了,她一下子扑倒在墓前失声痛哭。时任副连长马云山和战士们齐刷刷跪了下来,对张兴会说:“古妈妈,以后我们连队的兵都是您的儿子!”面对儿子的战友们,张兴会强忍悲痛,句句坚定:“我幺儿是为保家卫国牺牲的,很光荣。娃儿们,你们要好好为国家站岗!”
回到营房,张兴会发现,官兵的双脚很多都有伤痕,有的已经被雪水泡得发白肿胀,有的则因为训练巡逻满是血泡。这一幕,让她心中十分酸楚,想到儿子以前也是这般辛苦,便拿出自己带来的20双鞋垫,送给了在场的官兵。
从西藏回来后,张兴会每日以泪洗面。儿子生前的照片、军功章,成了她的情感寄托。
为了安慰张兴会,官兵们隔三差五就给她打电话。马云山告诉她,在古怒事迹的鼓舞下,连队战士们训练巡逻的劲头更足了。每当路过古怒的牺牲地,大家都会主动停下脚步,默默地祭奠缅怀英雄。
时任古怒班长杨祥国告诉张兴会,自己主动申请担任“尖刀班”班长,每次巡逻都冲在最前面。“不会再有人牺牲了!”杨祥国语气笃定。
官兵们的话给了张兴会极大的安慰,为了从悲痛中走出来,张兴会想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她想起边防官兵那一双双满是伤痕的脚,萌生出为他们做鞋垫、毛拖鞋的念头。“希望官兵在巡逻时,脚底能舒服一些。”张兴会说。
从此,客厅窗下的一处角落,成了张兴会的工作台。窗外四季轮转,窗前忙碌不停。剪布料、熬糨糊、缝花样……她常常坐在这里,戴着老花眼镜,借着窗外的天光,左手拿着鞋垫,右手戴着顶针、一针一线上下穿梭。不同于市面上千篇一律的纯色鞋垫,张兴会做的鞋垫上有一针一线纳出来的各种几何图形和花鸟动物图案,密密匝匝的针脚中,满满都是巧思。
据了解,张兴会制作一双鞋垫往往需要花费三四天工夫,甚至更长时间。一双毛拖鞋从鞋底、鞋帮再到鞋面制作,至少需要十来天。张兴会每天都会花几个小时做鞋垫和毛拖鞋,有时窗前一坐就是大半天。
20年间,张兴会先后7次进藏,将上千双鞋垫、毛拖鞋送到“兵儿子”们的手中。连队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无论新兵老兵,都亲切地叫她一声“古妈妈”。
这几年,张兴会的头发逐渐斑白,视力也没有以前好了。家里人经常劝她:“鞋垫做了这么多年了,已经够多了。”年逾古稀的张兴会回答说:“我老了,为娃儿们分不了多少忧,只能做点力所能及的针线活。只要我能看得见,动得了,我就要做下去。”
来自天南海北的“兵儿子”,成了张兴会最深情的牵挂
“古妈妈,过年好!”春节期间,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连官兵整齐列队,用视频连线的方式为张兴会送去新春祝福。这是连队过年的一件大事,已经坚持了20年。
“等今年天气暖和一点了,我就来看你们,你们出去巡逻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张兴会笑意盈盈地对官兵们说。
视频的一端是位于海拔5000米雪域高原之上的边防军营,另一端是巴渝大地的一户平常人家,看似遥不可及的两个地方,20年来始终紧紧相连。
从重庆到西藏驻地,要跨越2000多公里,翻越两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至少要转乘4次车,巨大的海拔落差更是令人望而生畏。而这条艰难的边关之路,张兴会走了很多次。初时是来看看古怒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如今则是舍不得远方的“兵儿子”们。
古苹告诉记者,去一次西藏,她们一般住上两天,除了去祭奠古怒外,张兴会大多时候都在连队给官兵们包饺子、做饭,坐在一起唠唠家常。而战士们也总是争先恐后地告诉张兴会这些年驻地的变化:接通大电网,有了长明电,柏油路通到营门口……
为了这短短两天的西藏之旅,张兴会往往要提前几个月准备,除了给战士们做鞋垫、毛拖鞋,还要熏制香肠、腊肉,每次到连队,总是提着大包小裹。“我们都劝她少带一些,可她却总是担心还不够。”张兴会的女儿古苹告诉记者,有一次张兴会发现有的战士不舍得穿她送的鞋垫,回去后便加紧缝制鞋垫,每天都做到很晚,做好后又催促古苹寄到连队去。
“战士们都喜欢古妈妈做的腊肉,说有妈妈的味道。”连队干部张银说,对官兵来说,张兴会就和自己的妈妈一样,“每次看到战士们训练巡逻受的伤,古妈妈都要掉眼泪,渐渐地战士们都不敢让她知道了。”
有一次,官兵们在巡逻途中遭遇雪崩,负责带队的杨祥国将攀登绳一头系在腰间,自己用工兵锹在前方开路,将战友一一护送到安全地带。张兴会得知后,担心得一夜睡不着觉,第二天一早又打来电话,叮嘱战士们注意安全。
“那么远的地方,还那么苦,当妈的怎么能不担心呢。”张兴会告诉记者,远方的“兵儿子”们都能平平安安的,是她最大的心愿。
綦江张寅、垫江柳青、南川张建、绵阳罗长虹、永川范厚华、扬州马云山……翻开张兴会的手机通讯录,来自天南海北的“兵儿子”,成了张兴会最深情的牵挂。
前几年,马云山打电话告诉张兴会,爱人生了个大胖小子。为了让“兵儿子”在部队安心服役,张兴会立马买了机票,赶到马云山的老家扬州,帮忙照顾月子。张兴会一次无意中在电话里提了一句,老伴高血压导致头痛,正在执行任务中的马云山,辗转拜托休假的战友赶到大足带老人去医院检查治疗。立春之后,重庆乍暖还寒,张兴会犯了腿痛的老毛病,恰好马云山打来电话问候,听到“古妈妈”抱怨腿痛,便寄来托人购买的护膝和藏药。
打开张兴会家里的冰箱,鸡蛋、鸭蛋、咸鸭蛋被堆得满满当当,她告诉记者,这都是“兵儿子”范厚华来大足探望她时带来的。范厚华也是古怒生前的战友,前几年退伍回家,在当地政府帮助下干起了养殖业。每隔一段时间,范厚华就提着大包小包回家探望“古妈妈”。
边关路远,高原巍峨,却阻隔不了“母子”情深。家里人担心张兴会身子骨吃不消,总是劝她不要再奔波辛苦,可她却很坚持:“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一定要去。以后我去不了就让女儿去,女儿去不了就让外孙去。”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这段超越血缘与距离的“母子”情,还在延续……
本版照片由重庆市大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重庆市大渡口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版式设计:扈 硕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