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拥军热潮涌动黄浦江畔
——上海市静安区军地合力打造“文艺轻骑兵”服务部队官兵
■周飞飞 陈志忠 本报记者 樊 晨
队员在演出中朗诵《延安精神薪火传》。
在预定新兵训练间隙,队员为预定新兵表演相声。
队员组织预定新兵进行音乐互动游戏。
静安区人武部领导赴驻沪部队了解官兵文化生活需求。
队员表演舞蹈《舞动军魂》。
队员表演独舞。
舞台灯光交错、音乐铿锵豪迈,年轻的迷彩身影尽情舞动,浓浓的兵味、战味扑面而来……临近“五一”假期,上海戏剧学院的多个排练厅内,“文艺轻骑兵”的队员们正铆足了劲排练新节目,准备在节日期间为官兵送上一场“视觉盛宴”。
这支由上海市静安区人武部与上海戏剧学院共同打造的专为部队服务的“文艺轻骑兵”,凭借其专业的团队、精彩的节目和耐心的帮带,受到驻沪部队官兵欢迎。如今,他们的演出足迹已遍布上海各区,服务覆盖驻沪部队,成为官兵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日,记者相继走进上海戏剧学院和静安区人武部,探访这支队伍台前幕后的故事。
打通文化拥军路,组建“文艺轻骑兵”——
军营文化添生气
“文艺轻骑兵”队伍的组建,源于一次例行性走访。2023年“八一”期间,静安区人武部领导跟随区领导班子到陆军某部走访慰问。迅捷的动作、响亮的口号,官兵们在应急处突训练演示中的表现让大家印象深刻。
“如今部队不缺物质补给,就是精神浸润不够,高质量、有军味的演出相对较少……”座谈中,谈及官兵的假期文化活动时,该旅领导言语之中有些遗憾,“演出的节目都是官兵自编自演的,中规中矩,少了一些文化韵味。”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经反复研讨,静安区人武部决定借助上海打造文化高地的资源优势和辖区有几所艺术高校的区位优势,军地合力打造一支专门服务于部队官兵的“文艺轻骑兵”。
经多方协调,2023年10月,静安区人武部与上海戏剧学院签署协议,明确依托学院武装部常态编组一支专门服务于部队的有军味、素质全的“文艺轻骑兵”,并建立“部队提需求、人武部作统筹、轻骑兵抓落实”的协作机制,将高质量文艺演出送进部队营区、浸润官兵心灵。
“文化塑造灵魂,也鼓舞斗志。”上海戏剧学院宣传部部长兼武装部长李冬梅介绍道,作为地方艺术类院校,能够为繁荣强军文化事业作出贡献是一种荣幸,他们将持续加深与部队的交流合作,拓展人才队伍、更新艺术样式、打造优质作品,不断丰富官兵业余文化生活。
老兵甘当先锋,真情服务部队——
慰问演出聚人气
“这句发声有些不稳、用气不足,这3段要多练习,一会再来一遍。”上海戏曲学院京剧专业的刘恩泽是“文艺轻骑兵”的老队员,也是一名老兵。两年的军旅生活,让他养成了事事精益求精的习惯。每次排练,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和队员们练唱功、改动作、抠细节,队员们对他是又敬又怕。
“队里有不少老兵,基本都是各个专业的骨干。每每遇到困难,他们从不抱怨、不内耗,还会分享军营故事,给大家鼓劲儿。”队员孙婧不仅十分佩服这些老兵,还对军营生活充满向往。
“舞台纵深不够、功放设备不足、灯光覆盖不全……”队员孟令奇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海军某部演出场地存在的问题。今年年初,孟令奇受领配合海军某部“迎新春晚会”任务后,随即赶赴现地进行场地勘测。作为一名老兵,他深知部队会场多以会议保障为主。为尽量完整呈现演出效果,他根据现有场地,制订了一套经济实惠的舞台改造方案,涉及舞台场景、灯光布设、音响功放等多个方面。改造后的舞台让观众耳目一新,演出效果也获得了官兵的认可。
翻看“文艺轻骑兵”的花名册,记者看到了这支队伍的“厚实家底”:200余名队员涵盖导演、舞美、戏剧文学、戏曲舞蹈等多种专业,其中还有不少已是“业界大拿”的教职员工,可随时按照部队需求组队开展演出慰问活动。
“虽然是义务演出,但大家积极性都很高,我常被没能如愿去军营慰问演出的学生们缠着追问缘由……”学院武装部工作人员李宗禹笑着说,“自打有了‘文艺轻骑兵’,学院报名参军的大学生人数多了近两成。”
了解军营生活,倾听官兵故事——
军事节目接地气
“枪林弹雨中舍命从浴血走向荣光,攻坚克难中淬炼从险滩走向平原,栉风沐雨中求索从胜利走向胜利……”4月中旬,在“文艺轻骑兵”队伍的排练厅,队员们轮番登台,试演新近完善的诗朗诵节目《再回延安》,并就朗诵节奏、情感运用等分享心得。
去年7月,部队官兵掀起学习贯彻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热潮。如何用文艺的形式帮助官兵更好理解会议精神,成为“文艺轻骑兵”当时的重要课题。为此,静安区人武部领导带领队员骨干温习党史军史、跟学会议精神,邀请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参与创作,建立“军事题材创作小组”,一面推进文稿撰写,一面推敲表演形式。
在“军事题材创作小组”的不断努力下,《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延安精神薪火相传》《淬火成钢》《再回延安》等10余个重大军事题材的节目应运而生。这些节目采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易学、易懂、易接受,赢得部队官兵广泛赞誉。“过程很煎熬,但我们的节目很受欢迎,不少官兵还向我们要了节目文本,利用休息时间学习诵读。”队员苏杭言语之中满是自豪。
“没有优秀节目,演出搞得再热闹、再花哨,也只是浮于表面,既不能深入官兵精神世界,更无法引发思想共鸣。”学院民兵骨干、团委副书记薛嘉告诉记者,对“文艺轻骑兵”队伍而言,节目是立身之本,创作永远是中心任务。
“贴近部队、贴近官兵、贴近实际,是我们创作节目的根本遵循。”孟令奇结合自身军旅生活经历改编的话剧《新时代好八连》,让官兵纷纷叫好。如今,每到营区演出时,“文艺轻骑兵”队员们都会主动了解军营生活、倾听官兵故事、体验特色课目,并建立文艺创作联络点,用于随时掌握官兵身边的趣闻轶事,为后期创作积攒鲜活素材。
走一处带一串,演一场教一片——
基层文化冒热气
去年年底,恰逢在沪某军队干休所建所40周年,“文艺轻骑兵”队员和干休所官兵、文职人员同台演出,赢得所里老干部的一致叫好。
干休所官兵和文职人员精彩的舞台表现,源于“文艺轻骑兵”队员的耐心帮带。去年年初,“文艺轻骑兵”在该所的演出受到青睐,他们当即为该所开设诗歌朗诵、歌咏舞蹈、乐器演奏等多门兴趣培训课程,安排队员利用课余时间帮带指导。
“越来越多官兵和文职人员喜欢上文艺活动,不少对音乐一窍不通的同志也有了一技之长。”该干休所领导介绍,冷落的文化器材有了用武之地,冷清的活动室愈发热闹,老干部也都愿来这里坐坐。
今年年初,陆军某部筹划迎新春晚会,由于大都是官兵自编自演,不少官兵对节目质量感到担忧。队长冯含露得知消息后,立即组队前往帮带。根据不同节目形式和队员专长,冯含露为每个节目挑选一名队员作为负责人,明确时间节点,到点验收成效。
朗诵节目从抑扬顿挫的停顿开始教、歌唱节目从字正腔圆的发音开始学、舞蹈节目从单个动作的标准开始练……一系列“组合拳”多管齐下,官兵排演的节目令人耳目一新。
为让演出更具观赏性,队员们还指导官兵在传统表演形式中加入电音、串烧、融合舞等形式,增加丰富的互动游戏,让台下官兵眼前一亮。
“从自己登台演,到同官兵一道演,再到后来当导演,看着官兵们在舞台上活力四射,身份的转变让自己成就感满满。”队员张欣伟感慨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步入静安区人武部,翻看年度“文艺轻骑兵”的帮带计划,大大小小数十项工作中,既有常态组织的兴趣教学、临机确定的晚会指导,还有定期开展的新军歌教唱。
“按照‘走一处带一串,演一场教一片’思路开展文艺传教帮带,为每个单位培育一支不走的‘文艺轻骑兵’。”上海警备区政治工作局领导介绍,下一步,他们将推动静安区文化拥军工作成果向全市辐射,不断拓展军地文化拥军“朋友圈”,努力打造与时代发展同频、与强军事业同步的强军文化,全面提振驻沪部队官兵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
本版照片由赵 蕊摄
版式设计:扈 硕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