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军营观察丨磨“剑”十年:靶船背后的水兵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5-04-29 09:02:47

    一支特殊的“舰艇部队”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雷  彬

    在人民海军序列中,有这样一支特殊的“舰艇部队”——

    他们没有威武雄壮的钢铁巨舰,也没有复杂精密的武器系统,甚至,都不经常下水。但是,他们要学习水面舰艇的性能构造,掌握舰炮攻击的杀伤原理,训练海上作业的诸多课目……

    他们是海军某训练基地某靶标中队。顾名思义,这个部队主要担负演训任务中的靶标布设工作。他们的“舰船”,是一切可供攻击的海上目标。

    “不就是提供靶子吗?”也许第一次听说他们时,许多人心中都会冒出这样的疑问。对此,该中队曾教导员说:“我们从事的工作很平凡,但我们的使命很重要。”

    曾教导员说,布设靶标听上去简单,实际上涉及焊工、维修、航泊、水文气象等多个专业。官兵技术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影响着上级对战术战法、武器系统和攻击效果的评判。一场演习,炮火纷飞不过刹那之间,但布设靶标的官兵可能已经为此连续多日奋战。

    特别是这几年,部队练兵备战紧锣密鼓,基地承担的演训任务越来越多,对于该中队而言,则是靶船出动更频繁、损坏更严重、修复更艰难,他们的工作量成倍增加。

    不过,辛苦的同时,更多的是欣慰——

    每次任务,他们根据参训部队需求,布放不同规格的靶船。起初,他们将靶船拉出去,有的还能近乎完整地带回来;现在,每一次演习,靶船都损毁严重、千疮百孔,这恰恰反映出,参训舰艇打得更狠、更准了。

    一定程度上来说,部队练兵备战的成效,直接体现在他们的靶船上。基于这一认知,曾教导员反复教育官兵们:“不能把自己的岗位看轻了。”

    浩瀚大洋上,靶船渺小如沧海一粟;它身后的那群官兵,也几乎不为人知。然而,平凡的他们,在以自己的方式,为战斗力建设努力着、奋斗着。

    磨“剑”十年:靶船背后的水兵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雷  彬

    f1d3922c3873a5a7ce047a72e28ad222.jpg

    演训任务前,海军某训练基地某靶标中队官兵将靶船布设在任务海区。宫尔鹏 摄

    时至今日,焦勇还是会想起第一次见到靶船时的那个下午。

    前不久,海军某训练基地某靶标中队组织一场“时光故事会”,一级上士焦勇给战友们讲起了中队最初的发展历程——

    没有惊心动魄,没有宏大场面。故事的开端,仅仅是5位年轻官兵,站在一艘“老掉牙”的破船前面,笑容灿烂。

    如今,那一幕已经过去了10年。焦勇自己都没想到,一切发生得如此之快,他和他所在的这支队伍,已经在海军建设发展的浪潮中走了很远。

    屏幕上,焦勇讲述的主题是:十年磨一剑。在这支部队,资历老一点的官兵都知道,“磨剑十年”,他们不仅磨砺着自己,也淬炼着战友。

    两艘废旧船见证为战之艰——

    没有过硬的本领,近在眼前的这片海,离我们还是很遥远

    当海军,是什么样子?

    入伍之前,焦勇憧憬的画面里有大海、军舰和帅气的军装。那时,他不会想到:未来,这些他都将拥有,不过,军营还有许多他不曾预想的样子。

    焦勇始终记得,来到中队那天,他看见军港停泊着各式各样的舰船,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然而,班长拉着他说:“那都是兄弟单位的,我们的营区在这边。”

    焦勇转过身,看到一片靠海的荒地,这里没有高大的军舰,只有高高的杂草。班长告诉他,中队刚成立不久,现在人员、装备、设施都还不齐全。甚至,他们连像样的办公场所都没有,不远处的一栋2层小楼,只有其中一间可供他们使用——还是找外单位借来的。

    焦勇很快就清楚了,中队当时的情况:官兵5人,荒地一片。

    没有舰船,如何训练?第二天,班长拿着厚厚一摞资料给他,焦勇看到,那些册子里写着密密麻麻的笔记。班长笑着说:“等你把这些都弄懂了,我们的船也就来了。”

    那时候,官兵们最主要的活动只有两项:开垦荒地和理论学习。焦勇没参加过演习,也不知道靶船和军舰有什么不同。他只知道,靶船也要出海,掌握基本的舰船知识,是他的职责。

    闲暇时间,焦勇喜欢站在荒地上,看着兄弟单位的军舰鸣笛起航。每每这个时候,他就更加渴望见到靶船、走向大海。

    不久后,焦勇的愿望,实现了一半——

    经过协调,上级找来两艘已经报废的船,让官兵们学习船体构造、训练专业技巧。尽管船破损老旧、锈蚀严重,但焦勇仍然兴奋不已,合影时,他将手臂高高扬起。

    然而,到了实际操作阶段,官兵们发现一切并没有那么简单。靶船遭受攻击后,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损伤,大家的实践第一课,是学习除锈、焊接、修补等技能。

    刚开始,焦勇信心满满。可是,当他拿着一把小锤子,一锤一锤敲向铁锈时,胸中的热情好像也在随着铁屑一点点掉落。焦勇觉得,这样的生活与自己的预想相差太远——

    当了海军,却出不了海;上了舰船,却是报废的;穿了军装,却每天被锈渍弄脏,完全没有“帅气”的感觉……

    那时候,恰逢中队人员得到扩充,许多官兵都对靶标专业缺乏深刻认知。一次教育课,中队领导将大家带到曾经的那片荒地上,这里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样子,新的办公楼即将开始建设。

    两艘废旧的船只静静矗立在那里,见证着为战的起步与艰辛,也呼唤着谋战、练战的拼搏与坚韧。

    “我们的楼房,是从一锹一镐的奋斗开始的。”那位领导说,部队的战斗力建设也是如此,总需要有人在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努力。“我知道大家想出海,但如果没有过硬的本领,近在眼前的这片海,离我们还是很遥远。”

    这段话,被焦勇记在了心里。从那时起,他开始以一种新的目光审视自己的专业,以及那两艘废旧的靶船。

    那时候,官兵们都铆着一股劲,想要尽快参与任务。他们顶着近40℃的高温,学习钢板的切割修补,不一会儿衣服就被汗水浸透;他们钻到船底一点点敲击除锈,每天洗澡时,都发现头发里藏着锈渣。

    有段时间,官兵们反复练习焊接技术。一天早上集合,焦勇突然发现,自己的眼睛睁不开了!战友们查阅资料才知道,这是因为长时间工作,导致眼睛受损伤,症状表现为畏光、怕风、红肿、流泪……那几天,焦勇白天往眼睛里滴药水,晚上用湿毛巾冷敷,用了好几种办法才缓过来。

    不久后,两艘报废的靶船被他们完全修补,尽管表面打满“补丁”,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官兵们紧锣密鼓开始训练海上课目,其中一项是在船上挂设靶布,就像步枪射击时放置靶纸一样。

    那天,焦勇将靶布的一头绑在腰上,一步步爬上桅杆。他一抬头,正好看到漫天云霞将海面映得像油画一样——

    那一刻,他知道,自己离海更近了。

    一套作业流程见证务战之苦——

    “没有人走过的地方”,呼唤着年轻官兵挺身冲锋

    一年后,焦勇终于如愿出海。

    那时候,伴着改革浪潮,中队已经拥有好几艘转隶而来的靶船。第一次保障实弹演习,官兵们凌晨3点就开始忙碌,他们将靶船从营区转运到码头,再带向指定海域。

    可是,真正到了海上,大家才发现“放靶”这件事,并不简单——

    穿带缆绳时,下士谢星星一紧张,穿错了方向,最终导致缆绳搅在一起,靶船无法拖带;更棘手的是,与军舰相比,靶船体积更小、重量更轻,一有风浪便会大幅摇晃。官兵们常年在岸上工作生活,许多人在布设靶船时都是“一边吐一边干”……

    回来后,中队进行了复盘总结,并开始一项项查漏补缺。干部骨干一起编写操作规程,加班加点梳理出全新工作手册,初步形成了一套标准化作业流程。

    为了完善这一套标准化作业流程,更好地适应海上情况,官兵们集思广益,想了许多招法——

    作为中队最老的班长,三级军士长王中利要求大家在靶船上放几块杠铃片,每次专业训练前,先拎一会儿杠铃片,等到身体乏累、手臂发抖,再开始打绳结。

    同时,他借鉴升旗的方法,用滑轮将靶布升上桅杆,官兵们再也不用将重重的靶布系在腰上,提高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风险。

    风浪中翻江倒海的呕吐,高温下溅在身上的焊花,疲惫时手臂肌肉的颤抖……这套不断完善的作业流程,是官兵们“自讨苦吃”换来的。他们的战场,没有鲜花掌声,唯有自我挑战、默默付出。

    每次风大时,二级上士郑煜昕就带着大家开展爬杆训练。越往上,杆越晃,上等兵张政出现恐高反应,他紧紧抱住桅杆,手脚都变得僵硬,闭着眼睛喊:“班长,我动不了了。”郑煜昕爬上去,从背后托住他。感受到战友的助力,张政慢慢放松,突破心理障碍,完成了挑战。

    然而,不是所有的环节和情况,都能想象和模拟。一次任务中,官兵们完成靶船布设,乘坐小艇离开打击区域,前往拖船。然而,当天风急浪高,船和艇都在上下晃动,风浪之中,小艇上一秒靠近拖船,下一秒又被“推”开。看到这种情景,下士高世佳愣在原地,呼吸逐渐加重。见他迟迟不敢跳,战友谢星星在后面为他鼓劲,并瞅准时机大喊一声:“跳!”高世佳这才使劲一跃,跳上拖船。

    “没有人走过的地方”,呼唤着年轻的官兵挺身冲锋。一次任务中,布设靶船后突发故障,谢星星和战友周伟志只好回到靶船察看情况,原本,他们以为很快就能解决,却发现问题远比想象中严重。事发突然,船上没有可用的工具,谢星星和周伟志轮流托住对方,手工排查故障。过程中,一根手臂粗的钢绳打过来,周伟志一把拉回谢星星,才让他化险为夷。

    那天,烈日高悬,海上暑气蒸腾。船上只有一瓶水,工作过程中,谢星星和周伟志轮流喝一小口,连续奋战3个小时,终于解决问题。

    任务圆满结束,上级评价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多份靶标报告见证练战之效——

    海上风云变幻,部队需要更过硬的“陪练”

    凌晨两点,海面漆黑一片。

    探照灯射出的光柱,将浓稠的夜色撕开一个口子。焦勇和谢星星乘着小艇,前往靶船作业。刚离开拖船不到50米,探照灯光就再也无法“前进”,小艇逐渐被黑暗吞没。

    两人打开头灯,继续在幽暗的海面穿行。好不容易登上靶船,却发现船体正随着涌浪上下摇晃,作业过程中,高卷的波浪砸在谢星星后背,他好几次磕倒在船舷上。凭着娴熟技巧,他们趁着夜色完成了靶船布设。

    中队官兵的夜间作业,对应着作战部队的夜间射击。不一会儿,数枚炮弹呼啸而出,刺破黑暗,精准命中靶船。

    任务圆满结束,谢星星才向战友透露,当时在海上,面对黑暗和大浪,他的内心其实充满恐惧。没有人看到,他闭着眼睛做了好几组深呼吸……

    谢星星的经历,让战友们感同身受。这几年,随着实战化练兵深入推进,中队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样、越来越繁重,舰艇部队在各种极端复杂情况下开展实弹射击的次数明显增加,中队官兵也不可避免地要身处险境。

    “海上风云变幻,部队需要更过硬的‘陪练’。”中队长说,现在,大家已充分认识到自身岗位的价值,只要部队有需求,官兵们义不容辞。

    参加的任务多了,官兵们发现了许多规律——

    以往,舰艇部队打弹,基本集中在天气较好的白天;现在,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成为各部队共同的追求。

    以往,靶船遭受一场射击,靶布只有零零星星几个小洞,官兵们修补之后还能接着用;现在,一场演习下来,靶布完全损毁……

    “说是搞保障的,实际上我们离炮火最近。”姚中队长说,从前几年开始,中队官兵不再满足于通过靶布反映射击效果。每次实弹演习,当拖船广播要求官兵进舱,确保安全,只有中队官兵走到甲板上,直面炮火全程摄像,进一步观察弹道、落点等参数,形成一份又一份完整报告。

    一摞靶标报告,既是舰艇火力打击质效的“检验单”,也是中队官兵练兵实践的“成绩单”。这几年,越来越多参训部队主动找上门来,焦勇感到很高兴——如今,部队练兵备战常抓不懈,他们成了不可替代的一环。

    不过,这也给中队官兵带来许多新挑战:以前,中队参加的演习,一年也就几次,每次任务结束,大家有足够的时间复盘分析、修补靶船;现在,人和船都在高负荷运转。

    不久前,中队刚完成一场演习归来,又接到另一项任务通知。时间紧迫,他们先在营区完成船底修补,随即按计划出发。到了海上,官兵们仍在紧张焊接,直到实弹射击前1个小时,他们才完成整艘船的翻新。

    在这种情况下,靶船损坏消耗的速度也在加快。有官兵担心:“再这样下去,家底可就不够打了。”

    对此,中队给出两套方案——

    一套方案是:尽一切努力挽救靶船,即使临近报废,也要从中挑选可用部位,自己组装新船。前段时间的一场演习中,靶船遭受猛烈攻击后发生侧翻,很快下沉入水,中队官兵主动作为,协调多个兄弟单位将靶船打捞起来,挽回了部队损失。

    更重要的另一套方案是:中队要走在前沿,打造更先进可靠的靶船,在创新发展中求“生存”。现在,他们已经开始和上级机关探讨某新型靶船列装的可能性……

    曾经的那片荒地,已经有两座办公楼拔地而起。站在楼顶眺望远方,焦勇又开始想象,未来的靶船会是什么样子。如今,他坚信一句名言——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锐视点

    甘当胜战的“砺石”

    ■蒋建凯

    习主席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

    这一深情表述,温暖了无数奋斗者,鼓舞着每个追梦人。当前,国防和军队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是勠力同心、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体系内的每种要素、每个岗位、每名官兵,都承担着相应的历史责任,都是制胜打赢不可或缺的一环。强军路上,我们都是主角。

    我军正在全面加强练兵备战,纵观大江南北座座演兵场,各种难局、危局、险局轮番上阵,构建着新的练兵生态。无论作战部队、保障单位,都要立起更高标准、涵养战斗血性,在直面挑战、突破极限中锤炼作战本领。

    打仗有主次,革命有分工。台前和幕后、作战和保障,任务同样光荣,地位同等重要,但有工作性质和内容之分。每个专业每个战位的官兵都应目光长远、胸怀大局,在作战体系需要的时候善打辅助、甘当砺石,共同推动部队战斗力建设。

    有人说:“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声招呼都不会打。”当前,科技变革日新月异,带来了战争形态、指挥模式、作战样式的深刻变化,我们必须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在所属领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用新思维新技术破解制约战斗力提升的难点堵点,确保部队练兵实践走在前列,牢牢把握制胜未来的主动权。


作者:雷 彬 蒋建凯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