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木偶头雕刻,是福建省漳州市的传统美术。起源于晋朝盛于唐代,至21世纪初已有2000余年,属于木偶戏道具制作中的一门特殊技艺,其技法源自北方汉剧的风格模式,强调木偶戏剧的表情化与性格化,注重内在神情性格的表现,强调“以形写神”,因此在落刀之前,要细细研究,认真揣摩所刻画人物的身世、身份、性格、好恶,思考成熟才下刀,故其刀法有力,形神兼备。
2006年5月20日,漳州木偶头雕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偶头雕刻起源于木俑雕刻。早在商周时代,就有木俑用于随葬品。汉代,已出现可以活动的舞俑。唐代,木偶雕刻日臻成熟,木偶戏表演已盛行。宋代,对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作了改进。木偶由线牵动,由人双手操纵,线条有八条,最多可达二十四条,与现代的木偶戏差不多。
相传在唐末,福建木偶艺术由王审知部队从中原带来,后在闽南地区扎根,主要在泉州和漳州一带发展。后来又流传到台湾、东南亚等地。木偶戏主要分两种:即提线木偶(通常称为“嘉礼戏”)和掌中木偶(闽南称为“布袋戏”),两种木偶的大小也有所不同。掌中木偶在中原早已有之,但在南方发展较迟。传说是说书艺人为增加剧情的表现力,在说书时添加一些简单的道具和人物,说书人出门时,将其放于一个布袋中,便于携带,故称“布袋戏”,后逐渐成为一个剧种。
木偶戏较多的是为祭神鬼而演出,故多表现神佛鬼怪、传说人物等,此后逐渐演变为戏剧性的演出,木偶头的雕刻也随着剧情、人物的需要而不断增加。至明清时期,福建的木偶头雕刻已十分精致,除供表演外,也作为案头陈设之用。
造型严谨
漳州木偶造型严谨,精雕细刻,彩绘精致,着色稳重不艳,保留唐宋的绘画风格,人物性格鲜明,夸张合理,并有地方特色。木偶头基本造型有生、旦、净、末、丑,又有神仙、鬼怪、动物,还有传统名剧的角色例如关公、曹操、《水浒传》的梁山好汉等,种类繁多。 [2]
注重五形
漳州布袋木偶最重要是木偶头,漳州艺人雕刻木偶头注重五形(眼、口、鼻、眉、耳)、五骨(眉、顶、颧、额、颏骨)。其中,木偶头最重要的是木偶脸。脸要讲究的是五形三骨,即是两眼、一嘴、两鼻孔(五形);眉骨、颧骨、下颏骨(三骨)。形形色色的五官根据角色的外形、性格、身份、经历和气质来构思,加上利用造型、线条、色彩来抓着了角色的神髓,木头人也自然地活了起来。如嘴尖刻薄的媒婆,翘髻角目的老丑,长眉垂目的慈祥老者,嘴厚面肉坠的憨汉。
秘制涂料
漳州木偶雕刻除刀功外,对原材料樟木的鉴别选择、涂料的配制都很有讲究。雕刻一件作品至少要用两三天,若要将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通过表情刻画出来,花费的时间就更多。而世袭的秘制涂料尤为重要。一件作品每种色彩都要涂上数十遍,这样,木偶保存百年都不会掉色、变形。
木偶头雕刻是以樟木为材料,经过开坯、定形、细雕、裱纸、磨光刷泥、补泥、上粉、开脸、盖腊等十道工序制作而成。仅用六、七件简单的工具。
(1)开坯:选用上好的樟木仔,用斧子削成桃形状,选定脖子位置。
(2)定形:用圆刀大体雕刻大概比例。
(3)细雕:用平刀修雕出五官等细部表情,直至完成整个木偶头雕刻。
(4)裱纸:用老的手工制棉纸,用骨胶和金门海边的黄土搅成浆状,过滤后刷上木偶头裱上棉纸。
(5)磨光:用鱼皮砂布打磨平整。
(6)刷泥:用金门黄土搅和骨胶成浆状,过滤刷上20多遍。
(7)补泥:用黄土细补修五官各部位,雕修完整。
(8)上粉:用祖传特殊的密方调制颜色来粉漆表面。
(9)开脸:用工笔画的工具,以工笔画的手法来画装饰图案。
(10)盖腊:用四川天然的蜡,把木偶头表面刷亮。
木偶头的制作,前后经过十道工序,对木偶造型精雕细琢。同时,对冠盔、服装、四肢等各个部分的制作,也是很细腻的。四个部分分别制作好,就以服装为中心,头装在领子上,冠盔装在头上,手装在袖口上,腿装在裤管上。这样,一尊木偶才算制成。
传承价值
木偶头雕刻的发展使闽南泉州、漳州木偶造型艺术随之进步,成为福建乃至中国值得骄傲的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由于泉州、漳州两地艺人的深度改造、努力创新,使得闽南传统木偶雕刻艺术成为中国工艺美术有品位和具观赏价值的代表品种之一,作为群众娱乐的戏剧偶像玩赏工艺品被中国海内外的人所喜爱。
传承现状
木偶头雕刻艺术与传统戏曲之间形成了生死相依的关系。在戏曲演出普遍衰落的形势下,木偶头雕刻技艺的传承也遇到了难题:如果固守戏曲舞台,木偶头雕刻只能随戏曲一起走向沉寂;如果离开戏曲舞台,木偶头雕刻只能成为单纯的观赏品,其传统技艺中许多活态的文化就会丢失。漳州木偶头雕刻就面临着这种境遇,需要有关方面加以关注。它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漳州的木偶雕刻一直沿袭传男不传女的传承古制。而到了当代,老艺人的后代大多不愿学木偶雕刻,因为这项技艺费时费力经济上却没有好的收益,许多老艺人只得改行。这一民族瑰宝因后继无人正面临“绝迹”的危险。
保护措施
2014年、2015年,漳州作为中国布袋木偶教学的重要基地,漳州布袋木偶戏分别获得中国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资助项目(中国福建木偶戏在亚太地区的传播交流推广)、中国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小型舞台剧目和作品)。
2018年5月,漳州木偶头雕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等批准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同年8月—11月,在第二期漳州木偶头雕刻技艺体验营结业典礼上,30位学员经过十次体验营课程的学习,现场展示了自己的结业作品。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漳州市竹初木偶艺术馆获得“漳州木偶头雕刻”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编辑策划:王江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