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这就是中国优势 | 经济优势(一)中国高铁 —— “中国速度”领跑世界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热点聚焦      2022-05-20 10:02:54

1

  【导语】一百年前,山河破碎,国弱家贫。一百年后,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一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出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中国经济为何能迎难而上实现一个又一个新跨越?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从2007年首列国产化时速300公里动车组下线,到2010年京沪高铁创下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纪录;从2016年中国标准动车组以420公里的时速成功交会,创下世界高铁动车组交会试验的最高速,再到2019年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京张智能高铁开通运营……中国铁路不断创新发展,真真切切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中国高铁这张名片惊艳了全世界,成为“中国速度”的代名词。

   高铁成网 世界第一  

2018年2月1日凌晨,动车组停靠在武汉动车段的存车线上,准备进行检修和保温作业。近百组在武汉动车段经过检修、保温作业的动车组蓄势待发,迎接春运。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2018年2月1日凌晨,动车组停靠在武汉动车段的存车线上,准备进行检修和保温作业。近百组在武汉动车段经过检修、保温作业的动车组蓄势待发,迎接春运。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高铁作为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体现。我国高铁发展虽然比发达国家晚40多年,但依靠党的领导和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经过几代铁路人接续奋斗,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变化。

  从2008年京津城际高铁开通,到如今“四纵四横”高铁网提前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正加密成型,中国成功建设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高速铁路网。其发展速度之快、质量之高令世界惊叹。高铁已然成为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

  · 运营里程世界最长到2021年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4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突破15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二。

  · 商业运营速度世界最快。目前,在京沪、京津、京张、成渝等高铁1910公里线路上,复兴号以时速350公里运营。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实现高铁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的国家,树起了世界高铁商业化运营标杆,以最直观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

  · 运营网络通达水平世界最高。从林海雪原到江南水乡,从大漠戈壁到东海之滨,我国高铁跨越大江大河、穿越崇山峻岭、通达四面八方,“四纵四横”高铁网已经形成,“八纵八横”高铁网正加密成型,高铁已覆盖全国92%的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攻克难题 自主创新   

2018年5月10日,“复兴号”动车组在总装生产线上装配。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2018年5月10日,“复兴号”动车组在总装生产线上装配。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中国高铁在路基、轨道、长大桥梁、长大隧道、大型客站和系统集成等方面,攻克了大量世界性技术难题,北斗导航、5G、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高铁得到成功应用,繁忙的高铁干线和城际铁路列车高密度、公交化开行,高峰期发车间隔仅有4—5分钟,智能型复兴号动车组部署2700余项监测点……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先进高铁技术体系。

  · 自主创新是中国高铁发展的底色。中国高铁走出了一条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铁路部门积极开展自主创新,产生了“和谐号”“复兴号”及智能高铁等成果;铁路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使我国的高速铁路、重载铁路、高原高寒铁路技术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从安全性、效能性、舒适性、便捷性、经济性等运营指标来看,中国铁路大力实施客运提质计划和复兴号品牌战略,全面提升高铁运营品质,打造了具有世界一流运营品质的中国高铁品牌。

  · 智能技术领跑中国高铁新时代。根据《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要以新型基础设施赋能智慧发展。加大5G通信网络、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用,丰富应用场景,延伸产业链条,统筹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专网建设,构建泛在先进、安全高效的现代铁路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打造中国铁路多活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平台,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和共享应用水平,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铁路深度融合赋能赋智为牵引,打造现代智慧铁路系统。如今,“无票”乘车、一键点餐、稳定Wi-Fi、智能空调系统打造的“智能”高铁也将让你的旅途更加舒适,“智慧出行”让你更加舒心。


   带动经济 飞驰向前   

京张高铁列车停靠在北京北站(2020年12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京张高铁列车停靠在北京北站(2020年12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高铁作为现代化轨道交通建设的重大成果,不仅为广大人民群众出行提供了安全舒适便捷的交通方式,大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且深刻影响和带动了城市格局、人口布局、经济版图的积极变化,促进了国家现代化进程。

  高铁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及与东北地区的互通交往,成为助力东北全面振兴的催化剂。2020年年底,京雄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北京至雄安新区实现30分钟通达。2021年1月22日,北京至哈尔滨高铁北京至承德段开通运营,京哈高铁实现全线贯通,北京至沈阳、哈尔滨最快2小时45分、4小时52分可达。

  在高铁最密集的长三角地区,基本形成了0.5-3小时城际交通圈,促进同城化效应不断扩大,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等作出了贡献。

  在中部,合宁、合武、京港、商合杭、合福、合蚌、合安高铁等7条线在合肥交会,进一步完善合肥“米”字形高铁格局;在西北,银西高铁串联起陕甘宁革命老区;在西南,成渝高铁完成提速改造,成渝间实现高铁公交化运营1小时直达,实现双城生活“说走就走”……


   走出国门 声名远播   

2021年8月19日,第3000列“义新欧”中欧班列从铁路义乌西站启程。新华社发(龚献明 摄)

    2021年8月19日,第3000列“义新欧”中欧班列从铁路义乌西站启程。新华社发(龚献明 摄)

  我国高铁的成功实践,丰富完善了高铁技术体系和国际标准,把高铁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积极影响。中国高铁在声名远播,截至2019年4月,中国已与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3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设施联通方面,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项目扎实推进,瓜达尔港、汉班托塔港、比雷埃夫斯港、哈利法港等建设进展顺利。到2019年3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超过1.4万列,基本实现“去一回一”,通达境外15个国家50个城市。

  境外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我国铁路标准走出去。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铁路应用技术委员会开展的40项标准制定工作,我国主持9项、参与31项;国际电工委员会开展的99项标准制定工作,我国主持13项、参与48项;国际铁路联盟(UIC)开展的606项标准制定工作,我国主持26项、参与21项,包括UIC高速铁路实施系列标准、UIC高速铁路设计系列标准等,其中实施系列标准已向全球发布。同时,我国还与俄罗斯等2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标准化互认合作协议,显著提升了我国铁路标准的影响力。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以及铁路走出去取得重大突破,我国在世界铁路的地位不断提升,担任了国际铁路联盟亚太区主席、国际电工委员会副主席、国际标准化组织铁路应用技术委员会主席等领导职务,我国铁路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大大增加。


    征途如虹 未来可期   

图为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飞驰在拉林铁路上。 国铁集团宣传部供图

图为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飞驰在拉林铁路上。 国铁集团宣传部供图

  2020年,中国铁路“十三五”圆满收官。“四纵四横”高铁网提前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加密成型。最新数据表明,目前中国高铁网对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已接近90%,香港进入了全国高铁网,除拉萨外的所有省会城市均已通高铁。

  那么,在“十四五”期间,中国高铁将有哪些创新?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国铁集团即宣布启动复兴号“CR450科技创新工程”,研发更安全、更环保、更节能、更智能的复兴号新产品。CR450将推进关键技术指标论证和顶层指标体系编制,开展系统集成、轮轴驱动、制动控制、减震降噪等关键技术攻关。

  未来智能技术将深化至高铁的建造、养护维修、安全保障全过程。以京张、京雄、浩吉铁路为代表的智能铁路建设运营,还将带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现代技术和新型基础设施的全面融合与应用,进一步提升铁路关键技术水平。

  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到202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7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5万公里。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达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覆盖,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我国现代化铁路网将率先建成,实现铁路网国内国外互联互通、区际多路畅通、省会高效连通、地市快速通达、县域基本覆盖、枢纽衔接顺畅,网络设施智慧升级,有效供给能力充沛。


  综合自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求是、中国青年网、澎湃新闻、金羊网等



责任编辑:徐亚旻
热门评论
大陆新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