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宁5月20日电 题:青海柴达木盆地的“石榴籽”:团结花开溢芬芳
作者马春香孙睿
“十三五”以来,地处柴达木盆地的青海省海西州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打造人心凝聚、民生改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在2017年成功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的基础上,该州积极融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开启了全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改善民生 开出最美团结花
从乡村到城镇,民众生活蒸蒸日上,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海西州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全面构建“1+8+10+3”政策保障体系,在全国“三区三州”提前三年率先实现全域整体脱贫。
都兰县夏日哈镇夏塔拉村曾经是海西州扶贫攻坚的重点村,全村有十余户特困家庭,芦光明家便是其中之一。
图为各族群众一起参与拔河比赛。 海西州委宣传部 供图
“县农村信用合作社推出扶贫信用贷款后,镇上的联点干部和包村干部便从中牵线搭桥,解决了我创业初期的资金短缺难题。”芦光明说,和他一样,夏塔拉村的特困户们有的用贷款加上积蓄购置货车跑起了运输,有的搞起了家禽养殖。芦光明家住了几十年的“土窝窝”也推倒后建起了新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进村道路两边大大小小的商铺应有尽有,基础设施完善了,环境整洁了,村居变美了。在国家各项政策的实施下,长江源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乡亲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越来越强。
任职多年的长江源村党支部书记扎西达娃说,“没搬迁前我们住的是毡房,如今住在宽敞明亮的房屋里,现代化家电应有尽有。因为看好村里的发展,这些年前来定居做生意的外地人越来越多,长江源村慢慢成了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各族干部群众相处十分融洽。”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创建,为海西蓄积了勃勃生机,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了稳定和谐的大环境。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海西州1665户4597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9个贫困村、7个地区全部摘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底的不足2970元增加到14000元以上,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了小康社会。
润育无声 画出最大同心圆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海西州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环节各方面,并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良好条件。
格尔木市黄河路街道石油社区是一个多民族社区,生活着13个民族的居民。
“我们通过组建舞蹈、歌唱、射箭等各类文化社团,鼓励各族居民积极参与文艺活动,还多次组织社区友谊联赛。”社区主任孙艳霞说。
赵拉杰是石油社区监督委员会主任和格桑射箭队的队长。2013年,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支持下,寓意民族团结的石油社区格桑射箭队正式成立。
图为海西州举行“民族团结杯”美食大比拼。 海西州委宣传部 供图
“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们射箭爱好者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平日里大家在一起练箭,相互切磋、相互帮助,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聊起射箭队,赵拉杰既兴奋更欣慰,各族选手以箭为媒、广交朋友,结下了深厚情谊,还传承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德令哈市河西街道办事处建设路社区居委会,社区创新“党建+民族团结”工作方式,把34家援建单位、80名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员,请进社区,帮助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同时进行普法宣传、民族团结宣讲等政策的宣讲,进一步增加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交流。
同心筑梦 系紧民族团结“纽带”
自2016年以来,海西州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创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都兰县香日德镇、格尔木市长江源村、乌兰县茶卡盐湖景区、德令哈车务段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格尔木市青藏公路指挥部(将军楼公园)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84个集体和231名个人被评为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海西州官方表示,该州将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提升全州创建工作整体水平。(完)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