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经历半个多世纪“矛”与“盾”的较量——战略轰炸机飞向何方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3-03-17 08:28:38

前段时间,美国一家军工企业公开亮相首架B-21“突袭者”隐身战略轰炸机。美国空军表示,将在2023年度接收B-21隐身战略轰炸机,并开展重组轰炸机机队工作。目前,俄罗斯也对现役10多架图-160战略轰炸机进行改造升级,并重启生产线。一时间,有关战略轰炸机的新闻引发世人关注。

从执行“堤坝终结者行动”一战成名的“兰开斯特”轰炸机,到“老古董”B-52、图-95战略轰炸机,再到进入新世纪的B-2、B-21隐身战略轰炸机,轰炸机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从一战时期主要承担部分前线对地支援轰炸任务,到二战时期逐渐担负对地、对海定点或大面积轰炸任务,再到如今航程超过8000公里、能够搭载空射核战斗部巡航导弹,轰炸机外形变化和性能提升的同时,战场职能也不断拓展。

纵使轰炸机研制起步早,发展历史悠久,但直到今天,世界上能独立研制并拥有战略轰炸机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研制战略轰炸机有多难?需要攻克哪些技术难关?未来将朝哪个方向发展?本文为您一一解读。

经历半个多世纪“矛”与“盾”的较量——

战略轰炸机飞向何方

■吴玉国 齐呈荣 程春蕾

图-160战略轰炸机。资料照片

几经“历史沉浮”,其独特的战场地位难以替代

1945年7月16日5时30分,一声巨响过后,空气在升腾的火光中形成强大的冲击波,美国新墨西哥州沙漠地区,一切目标物瞬间化为乌有,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自此,人类进入“核时代”。

当人们感叹原子弹的爆炸威力时,一个现实问题摆在面前:通过什么方式运载原子弹实施核打击?

二战时期,运载火箭技术发展尚不成熟,且核武器重量和体积普遍偏大。具有6000公里航程、9吨载弹量的B-29战略轰炸机成为当时的首选。

1945年8月6日,美国飞行员保罗·提贝兹驾驶B-29战略轰炸机飞抵日本广岛上空,原子弹从打开的舱门落入空中,在离地面600米处爆炸,广岛瞬间变成一片火海。3天后,美军又在日本长崎投下另一颗原子弹。两次核打击行动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此后,世界各军事强国纷纷开展战略轰炸机研制工作,B-52、图-95等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战略轰炸机相继问世。

然而战略轰炸机的“垄断地位”并没有持续多久。在之后几十年里,核弹头、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制导控制技术等取得重大突破,弹道导弹、巡航导弹横空出世,核武器有了新搭档。

战略轰炸机的发展也随之跌落低谷——英国“火神”战略轰炸机、法国“幻影”IV战略轰炸机分别于1993年、1996年退役,美、苏两国也放缓了战略轰炸机的研发进度。

直到21世纪,发展新型战略轰炸机成为美、俄等军事强国的重要战略选择。相比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作为“三位一体”核打击中唯一的空基平台,具有独特的战略优势:

一方面,在核战争背景下,战略轰炸机具有难以替代的生存优势,可以临机决断起飞时间、航线选择和滞空区域。另一方面,在展示核威慑力上,战略轰炸机有着导弹不可比拟的灵活性。不同于洲际导弹一旦发射就没有挽回余地,停留在空中的战略轰炸机,既可以发起快速打击,也可以随时中止任务。

除了核威慑作用,战略轰炸机的常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也非同凡响。信息技术的应用、精确制导武器的普及对战略轰炸机革命性影响渐渐凸显,其持久作战能力、载弹量、多种弹药同时挂载能力、同时投弹分别命中多目标能力,非多用途战斗机可比。

近年来,世界各军事强国纷纷认识到战略轰炸机地位不可替代,但其研发难度大、投入资金多、风险系数高,令大部分国家望而却步。可以说,能否独立研制战略轰炸机是一个国家国防工业实力的重要体现。

“矛”与“盾”的较量,催生低空高速突防新战法

执行轰炸任务风险有多大?

“后卫二号”行动给出答案:越南战争期间,为迫使对手恢复和谈,美军派出129架B-52战略轰炸机执行轰炸任务,不料其中15架被越军C-75防空导弹击落,战损率高达11%。

防空导弹具有自重小、反应速度快、机动灵活等特点,一度成为战略轰炸机的“梦魇”。也正是从那时起,战略轰炸机与防空导弹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矛”与“盾”的较量。

鉴于早期高炮与防空导弹性能一般,军工科研人员基于轰炸机最初的“强化高空高速能力”设计理念进行改进。“越高、越快、越安全”成为军工科研人员的目标,并带动一批新型战略轰炸机项目诞生:美国XB-70战略轰炸机、苏联T-4战略轰炸机持续飞行速度可达2至3马赫。

飞行速度提升,引起压力和阻力成倍增加,致使轰炸机只能在20000米高空才能持续保持超声速飞行。为此,大尺寸轻质耐热材料和大推力喷气发动机成为军工科研的重点。

“矛”的变化,带动“盾”的升级。为有效遏制战略轰炸机高空高速来袭,军工科研人员只能将防空导弹射程设计得更高、速度提升得更快。冷战时期,苏联S-200、美国“波马克”等防空导弹的诞生,给高空高速战略轰炸机造成致命威胁。

高空战场,“矛”与“盾”的较量,以“盾”的胜利给出阶段性结果,高空高速战略轰炸机黯然退场。但是,对战略轰炸机的改进研制并没有停止,有的国家开始转变技术攻关方向,探索低空高速战略轰炸机。

与高空突防相比,低空突防有着天然优势。地面杂波、复杂地形等因素会对雷达探测产生干扰,可以有效降低战略轰炸机被探测概率。军工科研人员通过翼身融合设计实现低空高速突防。采用变后掠翼布局,战略轰炸机可以根据战场任务需要,通过调整机翼后掠角度改变空气阻力大小,实现高空亚声速、低空亚声速和高空超声速3种突防手段,完成战略轰炸任务。

“矛”与“盾”的较量再度上演。针对低空高速战略轰炸机作战特点,军工科研人员找到应对之策——脉冲多普勒雷达被广泛应用于机载预警、导航、导弹制导、武器火控等设备,通过发射波与回波之间的频率差,能轻易捕捉到高速移动目标,进而有效削弱“矛”的优势。而另一方面,为了使“矛”变得更加锋利,军工科研人员为战略轰炸机加装电子对抗系统“欺骗”多普勒雷达的探测,通过模拟各种辐射源信号,增强战略轰炸机防探测能力。

穿上隐身“外衣”,告别“硬突防”实现“软潜入”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矛”与“盾”的较量中,隐身技术的出现,给战略轰炸机研发带来新思路。

1982年10月15日,美军飞行员奥尔顿·惠特利驾驶F-117A隐身战斗机首飞成功。隐身技术在战斗机上的应用,为“军刀穿透者”计划顺利推进提供有力支撑——7年后,全球首架隐身战略轰炸机B-2首飞成功。

与常规战略轰炸机通过高速“硬突防”不同,采用隐身化设计的战略轰炸机可以巧妙地避开雷达探测,实现“软潜入”。

在涉及陆、海、空、天、网络、电磁等技术手段的现代战争中,隐身技术是最有效的突防手段之一。B-2隐身战略轰炸机雷达反射截面积很小,就像天空飞过一只小鸟,雷达很难探测到,配合电子战技术与自然环境掩护,实战生存能力远高于其他技术手段。然而,战略轰炸机这一庞然大物想要实现隐身,需要攻克多重难关:

一是外形关。研究表明,垂尾设计直接影响到轰炸机隐身性能。军工科研人员选择形似鳐鱼的无尾飞翼布局和平行锯齿化设计,将雷达波集中反射到指定4个方向,降低被截获概率。

二是材料关。吸波涂料是决定轰炸机隐身性能的重要因素。B-2隐身战略轰炸机采用多层吸波涂料,先通过机器喷涂,再由人工打磨至0.3毫米。早期的吸波涂料是铁氧体,通过将电磁波转化为热能,降低反射波强度来实现隐身,但维护费用非常高。随着科技发展,羟基隐身涂料、陶瓷基隐身涂料等新材料相继诞生,给隐身战略轰炸机换上“新皮肤”,提升隐身性能。

三是武器关。战略轰炸机具有航程远、载弹量大等特点,无尾飞翼布局摒弃了传统外挂式武器塔架,而是采用内埋式弹舱。为此,军工科研人员设计出可旋转悬挂装置、梯形塔架来提升空间利用率。

攻克以上重重难关后,才算拿到战略轰炸机俱乐部的“入场券”。入役后,战略轰炸机能否形成战斗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以B-21隐身战略轰炸机为例:原计划2021年实现首飞,但受制于供应链不齐全等问题,入役时间屡次推迟,能否在未来几年内列装美军,还要打上一个问号。

当前,美、俄等军事强国正加紧研制新型隐身战略轰炸机,提升技战术能力,从而更好地担负起战略威慑任务。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无人战略轰炸机也会在将来面世,并改变未来空战模式。俄空军表示,计划在2040年前研制出第六代远程无人战略轰炸机。在科技的助攻下,未来战略轰炸机会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作者:吴玉国 齐呈荣 程春蕾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