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从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两份重磅文件,到成功斡旋沙特和伊朗恢复外交关系,再到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今年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开创新局面,中国方案、中国担当、中国智慧为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和正能量。正如中国外交部长秦刚所说:新征程上的中国外交,是充满光荣梦想的远征,是穿越惊涛骇浪的远航。惟其艰巨,更显荣光。
在中国的积极斡旋下,被视为中东地区宿敌的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于3月10日达成协议,恢复中断已达七年之久的两国关系。消息一出,引发国际社会极大关注,不少媒体甚至用“世纪和解”“中东巨变”来形容其意义,也提到中国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公认这同时是中国的“外交胜利”。中国倡导的通向普遍安全和持久和平之路,打破了“国强必霸”的陈旧范式,让世界看到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
3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中)与沙特国务大臣兼国家安全顾问艾班(左)和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沙姆哈尼(右)在北京合影。(图源:中新社)
中国成功斡旋沙特和伊朗复交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3月10日,中国、沙特、伊朗在北京发表三方联合声明,宣布沙特和伊朗达成一份协议,包括同意恢复双方外交关系,在至多两个月内重开双方使馆和代表机构,安排互派大使,并探讨加强双边关系。三国表示愿尽一切努力,加强国际地区和平与安全。
声明还表示,沙伊双方赞赏并感谢中国领导人和政府承办和支持此次会谈并推动其取得成功。双方同意将激活两国于2001年4月17日(伊历1422年1月22日)签署的安全合作协议和于1998年5月27日(伊历1419年2月2日)签署的经济、贸易、投资、技术、科学、文化、体育和青年领域总协议。
沙特国务大臣兼国家安全顾问艾班与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沙姆哈尼在会议举行期间交谈。(图源:路透社)
在中方支持下,沙特和伊朗于3月6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对话。3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沙特和伊朗对话闭幕式上表示,沙伊改善关系为实现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打开了道路,也为通过对话协商化解国家间矛盾分歧树立了典范。
作为3月10日北京对话的后续,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伊朗外长阿卜杜拉希扬4月6日在北京举行会晤,这是两国外长7年多来的首次正式会晤,两国宣布即日起恢复外交关系。6月6日,伊朗驻沙特阿拉伯大使馆正式重新开放,两国关系开启新的历史篇章。
沙特与伊朗握手意味着什么?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左)和沙特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图源:路透社)
长久以来,沙特与伊朗在一些问题上处于对立,包括但不限于叙利亚危机、黎巴嫩局势、也门内战和伊拉克问题等。在诸多专家学者看来,这些问题的根源并不在沙特与伊朗两国自身,而是域外势力长期在这一地区制造的冲突和分歧,而沙伊两国关系的改善可能从很大程度上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把钥匙”。
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永彪表示,沙特和伊朗分别是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的代表,双方曾长期存在矛盾,再加之个别西方国家的挑拨,两国关系一度陷入破裂。此次双方达成协议,不仅对于缓和伊斯兰国家内部矛盾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中东局势的改善有着积极影响。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少彪认为,中国成功的斡旋外交不仅使两个地区大国化敌为友,也将带动地区两大对立阵营关系的重组,并对其他地区热点问题,如巴以冲突和也门、叙利亚、利比亚内战的缓和与解决起到正向外溢作用。
伊朗分析人士穆加达姆表示,中沙伊联合声明彰显出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国际影响力以及中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他指出,该声明是“历史性的起点”,对于伊朗、沙特乃至整个中东地区都意义非凡。接下来,各方应本着务实合作的原则,继续为改善两国关系、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做出贡献。
沙特著名政治学者、戴穆玛智库主席图尔基·古卜兰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强调,美国等西方国家采取了包括政治干预、军事入侵和经济制裁在内的“硬”手段,强力介入中东事务。伊拉克战争、叙利亚战争、巴以冲突、对伊朗和叙利亚等的制裁都是例证。其结果是加剧了中东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地区冲突,给中东带来的是国家衰败、经济困难、民生艰难和难民危机,而此次中国斡旋沙伊关系成功则证明,其秉持的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理念获得了中东国家的认同。
伊朗中东问题专家哈尼扎德则表示,三国联合声明是恢复伊朗沙特关系的重要战略步骤,两国恢复外交关系,重新开设大使馆,这些举措对于缓解中东地区紧张局势非常有效,“我们正在目睹该地区的新事态发展和积极动向,这将使整个地区受益。”
中国做到了美国做不到的事
6月6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伊朗副外长比格德利(前)、沙特副外交大臣优素福(中)等出席伊朗驻沙特阿拉伯大使馆复馆仪式。(图源:新华社)
如今,沙特和伊朗在中国斡旋下冰释前嫌,全世界都颇感意外。不少外媒认为,中国做到了美国做不到的事。对沙伊来说,两国达到了谈判目的,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沙姆哈尼称,双方在北京的会谈“清晰、透明、全面且具有建设性”。对中国而言,这是建设性介入中东热点问题的首次尝试,也是在地区落实“全球安全倡议”的成功实践。中国之所以能够实现如此外交奇迹,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中国是客观中立的斡旋者。与美国为了一己私利、长期在中东拉一派打一派不同,中国在中东并没有任何“私心”,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尊重中东各国的国家主权,支持中东国家通过外交解决争端。此次斡旋,中国并未有任何损害一方为另一方谋利益、或是为自身谋利益的想法,完全秉持不偏不倚、客观中立的态度为两国提供谈判机会和场所,并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中国同时获得沙伊信任。中东被认为是民族矛盾最多、国家间政治最复杂的地区之一。美国学者葛如溪称:“与中东所有国家都保持良好外交关系是中国在中东最瞩目的外交成就。”美西方国家一向与伊朗不睦,因而无法获得伊朗信任。中国同时与沙伊交好,能够在两国之间担任“和平使者”,让双方一笑泯恩仇。
三是中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沙伊此前在伊拉克、阿曼等国已进行了多轮谈判。此次双方跳出伊斯兰世界,在北京达成复交协议,主要是看重中国的巨大影响力。一方面,中国同时是沙伊两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对双方均有重要作用,在中国担任见证人的情况下,沙伊认为协议的可靠性更强。另一方面,放眼全球,中国是爱好和平、支持和平、维护和平的负责任大国,中国的加入能够让沙伊更加放心地握手言和。
国际社会热议中国外交胜利
图为3月11日伊朗首都德黑兰市面有售的报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沙特国务大臣兼国家安全顾问艾班、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沙姆哈尼的合照刊登在头版。(图源:路透社)
中东是全球地缘政治最复杂的区域之一。一直以来,中国始终支持中东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发展道路,支持中东国家团结协作解决地区安全问题。中东国家和国际社会普遍赞赏中国成功促成沙特和伊朗恢复外交关系,认为“这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大国的重要地位和积极影响”,是“对全球安全倡议的生动实践”。
在中沙伊联合声明发布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过发言人发表声明,对沙特与伊朗恢复外交关系表示欢迎,并感谢中国促成对话。古特雷斯表示,沙特与伊朗的睦邻友好有助于促进海湾地区的稳定。
阿拉伯世界也在第一时间纷纷表态。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报道称,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秘书长贾西姆·穆罕默德·布达维表示,对恢复沙特与伊朗关系的协议以及有助于加强该地区安全与和平的所有举措表示欢迎。伊拉克、阿曼、黎巴嫩、阿联酋、卡塔尔、土耳其、巴林等国也对沙特和伊朗恢复外交关系表示欢迎。
“中国挺身而出,世界政治开启新纪元”,“印度妙语”网站以此为题报道称,中国的斡旋意味着我们正在见证21世纪地缘政治板块的深刻变化。对于世界观众——尤其是像印度、越南、土耳其、巴西或南非这样的国家——中国展示了一个有益的例子,说明了一个民主化的多极世界如何在未来运作——如何可能将大国外交建立在共识、和解的政治、贸易和相互依存之上,并推动取得一个双赢的结果。
俄罗斯《生意人报》称,“和平缔造者”的桂冠落在了北京身上,通过此次谈判调解,中国再次表明自己在世界和平中的强大作用。俄新社发表题为“后美国世界已在中东开始”的文章称,中东地区不再信任美国。因此,他们非常重视调整自己的战略,与其他全球大国发展关系,首先是那些致力于建立后美国世界秩序的国家。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过去几十年来,美国一直是中东地区的主导力量,只要中东发生大事,都离不开美国。但在沙特与伊朗复交这个重大变革时刻,美国却被排除在外了。中国的巨大成就大幅提升其外交地位,而且中方这一成就超出拜登上台以来美国在该地区的任何成绩。
曾在小布什政府中担任国家情报委员会副主席的戴维·戈登接受新华社书面采访时说,促成沙伊两国恢复外交关系是中国外交的重要成就,此举有助于缓和重要地区的紧张局势,将使包括美国、欧洲和亚洲国家在内的各方从中受益。
美国前资深外交官傅立民曾担任美国驻沙特大使。他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中国帮助促成沙特和伊朗之间亟需的和解,“这为降低两国紧张关系,解决也门冲突以及地区的和平共处打开了大门”。傅立民表示,中东未来的和平稳定依然需要中国、美国在内的各国继续付出外交努力。
埃及外交委员会执行主任伊扎特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成功促使沙特与伊朗达成复交协议,彰显中国的智慧和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在中东地区尊重所有国家主权和发展模式,始终主张各国自主决定本国未来,对于彼此的分歧,中国主张通过政治途径,以协商对话的方式予以化解。中国积极推动伊朗与沙特重归于好,为地区国家通过对话协商消弭冲突分歧、实现睦邻友好树立了样板,有利于地区国家摆脱外部干涉,把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成功化解地区热点问题作出令人敬佩的积极贡献,受到地区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资料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环球时报、国际在线、外交部网站)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