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柳金财(台湾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副教授兼澄正书院主任)
陆生来台及台生来陆就学交流 ,凸显两岸互动应回归“社会本位”思维。尤其大陆学生赴台就学交流,体现青年作为两岸关系的主要参与者及承担者、促进者及推动者角色,展现两岸互动及未来发展新契机,系以两岸“社会中心”、“青年导向”及“基层本位”为根基,发挥积极正面示范效应。
2016年马英九“执政”最后一年,尚约有4万2000名非学位生,另有9000多名学位生;至蔡英文“执政”结束前一年,截至2023年4月止仅剩3400位在台陆生,显见政治氛围不佳对招收陆生绝对是一项极大阻碍。两岸青年学生就学交流,呈现不对称交流状态,先是台当局陆委会因应疫情在处理陆生来台问题上,采取差别性待遇不同于侨生、国际生;后是大陆暂时停止陆生来台就读学位生,两岸在反制间导致两岸青年学生交流减少。
大陆对台政策立基台湾“社会本位”及两岸“民间社会连结”,强化两岸青年国族身份认同及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事实上,许多陆生喜欢赴台湾就学,除了师资优良、设备新颖外原因外,相同语言、文化、血缘等同文同种亲近因素,及较低经济成本也是原因。兹就陆生来台产生效应及所面临困境加以分析:
首先,陆生来台就学缓解受少子化冲击台湾高等教育。2020年4月9日大陆教育部发布《暂停2020年陆生来台就读试点工作》,台湾高等教育因少子化趋势、人才磁吸效应、大学经营成本提高,招生日益困难,许多传统学校皆无法招收足额生员。尤其“失去陆生”赴台就学后,生员更是雪上加霜,降低大学财务收入及自主财政。
特别是若干私立大学恐提早面临“倒闭潮”袭击,尽管民进党当局启动所谓“新南向政策”招生,但并无法扩大就学生源,难以完全弥补大陆学生不赴台就读市场缺口。陆生来台就读,不仅可补足因少子化冲击所造成的生源匮乏;也促进两岸青年交流,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其次,陆生来台就学交流助于缓解“文化台独”。通过学生就学交流,不仅可以避免台湾学生受到“文化台独”、“去中国化”等一系列措施影响,避免“渐进式台独”及“柔性台独”,上升至“法理台独”所造成明显而立即危险。扩大化及深化两岸青年学生就学交流,利于凝聚“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可谓是两岸和平稳定关系发展之风向球及关键指标。
最后,陆生来台就学促进中华国族主义建构与发展。两岸青年本具有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同属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及共享中华文化,并无历史包袱,通过扩大化两岸交流可以培养彼此相互认识、体谅、尊重及包容,建立心灵契合及“两岸一家亲”或“两岸一家人”的“我群意识”。
然而,陆生来台就读数量却逐渐减少,陆生学籍生招生,因两岸关系陷入“九二共识”争论及因疫情冲击,连续三年无法招生,短期内在两岸官方无“九二共识”前提下,要恢复学籍生招生困难重重;复因两岸疫情导致仅存交换生、研修生赴台就学 ,尽管已有恢复些许迹象,也是充满变数,即使疫情已有所缓和,目前赴台交换陆生不及千人,与既往动辄数万人赴台就读相比相去甚远。
随着陆生人数逐年下降,台湾地区地区教育部门曾并表明自2011年开放陆生来台就学以来,均持欢迎陆生就学一贯立场,因应COVID-19疫情,台教育部门已于2022年7月及11月开放学位生与短期研修生赴台就读,宣称“将与大陆争取与沟通陆生来台就学”,然而效果有限。
近三年来几乎大学本科生赴台就读已趋近于零。又据2023年陆生来台就读硕博士班正式分发榜单发榜,计有40校,共录取476名,较2022年增加11名,招生达标率为32%。因大陆自2020年4月9日公告暂时停止大陆地区的陆生来台就读,仅限在台应届陆生,可依其意愿选择在台继续升读硕博士学位,本年仍仅限在台陆生报名。若大陆迟未开放大学新生赴台,陆生母数将持续锐减。陆生来台就读困境主要有以下因素:
首先,两岸官方欠缺“九二共识”致两岸政策难相向。2008年马英九时期由于两岸皆承认“九二共识”,以此作为两岸对话及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础”,拓展各项交流领域。从2011年台湾招收陆生开始至2020年暂停,可谓是两岸青年学子通过学习交流建立亲善关系“黄金十年”。
短期内,要恢复陆生来台交换仍有所困难;而要恢复学籍生赴台就学,更须两岸关系有所缓和始有可能。两岸官方因无“九二共识”政治基础,台湾要从大陆招募陆生恐有困难,尤其大陆对台政策改为采取主动方式、双方不待协商,目前大陆招收许多台生而非派遣陆生来台就读;未赴台湾高校对陆招生重点,恐怕是境外延修生而非学籍生。
其次,陆生受到歧视性政策对待。2018年台湾地区监察机构教育文化委员会通过“少子化因素影响大学招生与发展”调查报告,指出2011年完成“立法”的“三限六不”有条件开放陆生来台政策,此虽已逐渐松绑,惟在少子化冲击及两岸情势变迁情况下,已显僵化而不合时宜。台湾限制采认大陆大学的校数,原理由是“认可绩优大陆大学,防止假学历”,但陆生来台就读学士班,其毕业学校是高中而非大学;若为防止假学历而限缩采认陆校校数,这与开放陆生来台并无关联,岂非是矛盾。
最后,民进党当局对待国际生与陆生的待遇并不相同。如同对待陆配与外配般皆被视为歧视性待遇。部分台湾社会人士不仅质疑陆生的赴台就学学习动机或统战角色,由于实施“三限六不”政策(限制采认高等学校学历、限制赴台学生总量、限制学历采认领域,及不涉及加分优待、不影响台湾招生名额、不编列奖助学金、不允许在学打工、不得在台就业与不得报考公职及专技考试),如此限制陆生就学权益,导致陆生来台诱因下降。
尽管“三限六不”已逐渐松绑,但陆生仍认为与国际生相较其权益仍较低且不受保障,形成一种差别性待遇。陆生来台就读遭受系列不公正对待问题。尽管两岸学生交流,大陆给予台生就学优惠措施多,台湾给予陆生则较少,形成一种不对称互惠关系。台湾有必要建构友善陆生来台学习环境,包括健保、工读及奖助学金申请等等,应对传统“三限六不”政策提出检讨及修正。
陆生来台就读越来越少现象,进而降低大陆高校与台湾高校合作的意愿与动力。两岸学生交流成为不对称且趋于“单向交流”,现陆生来台得少、台生去陆得多,在台湾高等院校面临少子化危机笼罩下,更是雪上加霜。两岸青年学生双向、对等、尊重、互惠及包容交流,对于其他领域事务,如经济社会教育文化交流,也会产生积极正面示范效应。基于此,台湾社会应思考重新回归两岸对话机制,及平等与无差别化对待陆生,创造友善两岸关系及友善陆生来台就学政策,方能解决台湾高等教育发展困境。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