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任冬梅:台湾政治人物在抖音(下)

任冬梅

任冬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主要从事台湾问题研究,在《台湾研究》、《中国评论》(香港)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部分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两岸开讲》栏目固定嘉宾,在各大专业涉台网站发表评论近百篇。


    作者 任冬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

退出或者说放弃TikTok的不只是民进党。TikTok在2022年“九合一”选前带动的政治讨论风潮,选后迅速降温。2022年11月底之后,有超过一半的政治人物就不再更新TikTok。停止更新的除了包含当年参与选举最终没有选上的候选人,如台北市长候选人黄珊珊、新竹市长候选人林耕仁、台南市长候选人谢龙介,也有不少当选了仍停止更新的案例,如宜兰县长林姿妙、桃园市长张善政等。

就在此时,当台湾政治人物纷纷退出或停止更新的时候,TikTok 上却出现一个快速窜升的超级新星——柯文哲。这个2023年2月才设立的个人账号,粉丝增长速度却十分惊人。2023年4月,柯文哲的TikTok就已经拥有4.8万粉丝,位居政治人物的第二名,紧逼当时的冠军、拥有5.3万粉丝的罗智强;2个多月过去,2023年6月底,柯文哲的TikTok 已有10.5万粉丝,成为台湾地区首个10万粉丝的政治人物账号。截止2024年2月底,柯文哲抖音粉丝已达25.2万,遥遥领先罗智强的7.5万。

为何柯文哲账号成立短短5个月,粉丝量就超车许多经营数年的TikTok上的国民党政治人物?主要是视频内容及目标人群的不同。罗智强这种集中火力猛批时政的风格,虽然能吸引一些特定人群,但比较不易打动原本对政治冷感的年轻人,其粉丝很可能和脸书粉丝有所重叠。但综观柯文哲的TikTok视频,主题类型横跨日常、演讲或跟风跳战,柯也愿意“跟流行”、搭配音乐做手势或跳舞,风格轻松幽默好玩。从视频留言可以发现,他的确吸引了不少在TikTok上的年轻人。例如一则与网红“反骨男孩”合作的“求佛舞”挑战,留言就出现“阿北(柯文哲昵称)完全融入我们年轻人里面了”,而其他视频也有“柯p真的说出我们心里话”、“只有阿北敢说真话”、“对政治冷感的我唯一喜欢的政治人物就是阿北”等留言。TikTok本就深受年轻人的青睐,柯文哲能够敏锐的抓住并契合TikTok的风格,创作出“好玩”、“有趣”又充满潮流感的短视频,自然能够得到年轻人的追捧。民进党却因此就将柯文哲和TikTok抹黑为“认知作战”,称其靠TikTok “散布谣言”,是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只要是不支持民进党的就全都被打为“有问题”、“被操纵”。

与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平台相比,TikTok在算法上更具有优势。Facebook、Instagram显示给用户的动态、视频等大多局限在个别追踪的好友、粉专,即使近年有了推荐机制,内容还是大幅度受用户平时浏览的主题影响。相比之下,TikTok的推荐系统非常不同,它将用户分为不同的流量池,第一时间将创作者的新视频投放给一千或一万个人,再通过转发率、完播率等指标,扩散到下一个流量池里。相比较而言,TikTok不受账号既有追踪的影响,等于赋予每个影片都有被陌生人看见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就对政治议题的宣传十分重要。现在的台湾年轻人普遍对政治冷感、无感,TikTok恰好提供了一个可以打破困境的可能。凡是民生议题如缺蛋、电价讨论,一旦推播内容可以引发用户本身的共鸣,可能就会让他们停下来、多看一下,每当这些TikTok短视频多接触到一个人,就能为议题多曝光、增加一点声量。

总之,TikTok和其他社交平台的算法不一样,更容易触及到同温层以外的用户,而这正是台湾政治人物所需要的。民进党不应该以意识形态挂帅,将政治凌驾于一切之上,自动放弃一个可以更容易触及对政治相对冷感的年轻人的平台,甚至一味禁止、打压。这样,反而只会引发大多数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更大反感。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黄杨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