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台媒:渡海传灯 齐邦媛教授三不朽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媒体链接      2024-04-02 09:39:58

作家齐邦媛以101岁高龄辞世,台湾文化界同感哀悼与怀念,追忆她生前事迹的文章不断,无不赞扬她的高风亮节、教学成就、台湾文学翻译之功,以及写下《巨流河》的深远影响。古人曾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齐邦媛教授确实当之无愧。

推动台湾文学走向国际

齐邦媛教授生于辽宁,在1947年大学毕业后即到台大担任助教,后随丈夫迁居台中,任教于台中一中,其后离台进修,任教中兴大学,创办外文系,再至台大任教,一生作育英才无数,许多知名作家都是她门下的弟子。这是齐教授“立德”的典范。

在教书之外,齐邦媛教授推动当代台湾文学作品的英译。她出任公立编译馆人文社会组主任期间,推动《中国现代文学选集》的英译,此书收集了1949年至1974年台湾的诗、散文、小说等代表性作品,在华盛顿大学出版。台湾文学走向英美学界,成为研究的主题,是由她的创举开始的。她也代表台湾地区参加国际笔会,同时几度到欧美大学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对推广台湾当代文学创作起了莫大的作用。

后来她也与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合作,推动系列台湾小说的英译计划,包括黄春明《苹果的滋味》、李乔《寒夜三部曲》、郑清文《三脚马》、王祯和《玫瑰玫瑰我爱你》等,透过她的努力,让当代台湾文学进入欧美文学研究的视野。

此外在公立编译馆期间,她推动语文课本的改革,将过度政治化的内容减少,改为当代的创作。而在1998年,她公开呼吁“文学馆”必须单独设馆,给文学一个“家”,更是开创性的倡议。可以说是台湾文学馆的催生者。

推动台湾文学走向国际,对保守的课本进行改革,推动台湾文学馆,这都是齐邦媛教授不可磨灭的“立功”。

最重要的是齐教授在退休后,决定到长庚养生村居住,开始写作《巨流河》。这是一部描写中国近代史百年沧桑的巨作,从父亲齐世英到德国留学,在东北参加郭松龄倒戈张作霖革命失败,全家流亡的生活开始写起。她的童年到青少年岁月贯穿抗战大历史,她和飞官张大飞的爱情故事更是大时代的典型。该书在大陆出版后引起很大回响,书中对二战前后中国局势的回顾与战后国民政府退守台湾的经验,不只留下了两岸交融的历史,更为传统文化的渡海做了第一手的描述。

创作经典巨作留下见证

《巨流河》一书不只“留住了一段记忆、留存了一种情怀”,更为两岸留下了历史纪录。她为推动台湾文学走向世界而努力一生。在缺乏尊严的流亡生活中,她许愿“人能世世代代优雅地活着”。直到退休后,仍笔耕不辍,为流离漂泊一生的世代留下最真实的见证。而《巨流河》一书更成为文学经典。

受到各界敬重的齐邦媛教授一生谦冲自持,有为有守。在长庚养生村的最后岁月,疫情的封闭中,她依旧读书写作,为抗战史写序言,为朋友的书写读后的笔记,给予观念的提点、重要的建言。她毕生热心于文学,因为她认为文学“可以带给人们优雅的力量”。

作家杨渡曾写过《1949渡海传灯人》,述说苦难的年代,有30几万知识分子在内战烽火中来到台湾,当时并无高等学府可以教学就业,遂走向各地民间的中小学,高成低就,奉献给最基础的教育,为战后的台湾文化打下根基,培养了新一代的文化人。齐邦媛教授正是这样的典范。

她流离半生,却把最好的、最后的岁月留给台湾,留下教学育人的“立德”,推动台湾文学译述、课本改革的“立功”,更留下宝贵的文学经典《巨流河》,成为不朽的“立言”之作。她的生命,她温厚持守的信念,已成为永恒的提灯,留给后世一个指引的方向。【台湾《中国时报》】


责任编辑:左秋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