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了建立新中国,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在不同革命时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缅怀他们的英雄事迹,新中国成立后,各地陆续矗立起一座座革命烈士纪念碑,所刻碑文让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一代一代流传。在庆祝新中国70华诞之际,学习时报专门开辟“为了新中国——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敬读”专栏,与广大读者一起深切缅怀。
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心,纪念碑分碑身、须弥座和台基三个部分。其中,纪念碑碑身正面镌刻着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背面镌刻着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碑文全文如下: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碑文是纪念碑的核心和灵魂,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浓缩,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幸福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真实记录。碑文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与精神价值。
毛泽东周恩来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撰写碑文
1949年9月30日,就在开国大典的前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修建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6时,毛泽东率领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纪念碑的奠基典礼。周恩来代表主席团致词时说:“我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号召人民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特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建立一个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致词之后,全体代表静默致哀,气氛悲壮而肃穆。毛泽东宣读了纪念碑的碑文,之后又亲手执锹,挖下了第一锹土,接着全体代表挥锨铲土。至此,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奠基。
为了建好这座纪念碑,周恩来提议成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于1952年5月10日正式成立,负责具体建设工作。在建设过程中,碑文的重要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因为,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石碑最为源远流长,它的特点是“以文勒石”,以文“述德”“铭功”“记事”,流传久远。这种带有碑文题字、展现书法艺术的建筑类型,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于是,兴建委员会便拟请毛泽东和周恩来题写碑文。
1955年6月9日,毛泽东为纪念碑正面的碑心石题写了八个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周恩来负责书写毛泽东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起草、并在纪念碑奠基仪式上宣读的碑文。
为了写好这篇碑文,周恩来极为严肃认真,当年他每天晨起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写一遍碑文,白天工作忙,就每天晚上再次练习书写。他先练习书写碑文中的每一个字,反复对比、琢磨。然后再练习通篇连贯书写,前后整整用了一周的时间,写了40多遍,最后挑选出他认为最满意的一幅。这幅手稿,既秀美隽永,又不失刚劲有力,显得严谨而流畅。写好后,他把碑文手稿整齐折好,亲自送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工地,并谦虚地说“不行再重写”。
碑文的思想主题:概述奋斗历史,缅怀人民英雄
这篇简短的碑文,倾注了对人民英雄光辉业绩的深切缅怀,凸现出“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建碑主题,高度概括了中国100多年来革命历史的完整全貌,全面系统地勾勒出不同时期人民革命的斗争历程,既为整座纪念碑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纪念碑设计和建设确定了时代主题。
首先,概括梳理了中国自近代以来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断奋斗的光辉历史。碑文中“三年以来”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即1946—1949期间的革命历史;“三十年以来”是指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1919—1949的整段历史;“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整个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奋斗历史。三个不同历史时段,彼此呼应,层层递进,构成一幅近代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中,一条主线或者主题就是: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强盛和人民共同富裕,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辛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碑文的核心正是抓住了这一主线,进而揭示出近代革命斗争本质规律,全面展现出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其次,由近及远,立足解放战争,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时代特征。碑文独特的叙述方式,也颇值得研究。它没有从时间顺序,从远及近,而是首先从解放战争讲起,然后是五四运动,最后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正符合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真正能担负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使命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经历过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考验。从大革命失败到井冈山的星火燎原,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万里长征后在抗日烽火中再起,从反击国民党的全面内战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孙中山先生的夙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夙愿,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
碑文的风格与气魄
一是博大雄浑,气势如虹。凡是读过毛泽东文章的人,都能感受到他那种高屋建瓴、大气磅礴的风格与气势,这种气势在他一生的文章中是贯彻始终的。这篇碑文就是一例。通篇气贯长虹,一泻千里,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的博大气象。其文字由周恩来手书,两位伟人的文章、书法完美结合,同时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真可谓中国最大的一座“双绝碑”。
二是论从史出,点石成金。在碑文中,毛泽东从三段历史中提炼出最终的评价,浓缩成一句话,即“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从而成为经典,因而具有普遍性、永恒性的意义。而且,还阐明了何谓“人民英雄”、何谓“永垂不朽”的评价标准:为国家和人民解放事业而壮烈牺牲,这难道不应永载史册吗?
三是突出强调“人民中心”理念。毛泽东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这一光辉思想,很好地体现在碑文中,具有强烈的思想感染力和语言魅力。他连续用了三次“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以加重语气,强调重点,一以贯之,就是为了纪念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中国人民幸福生活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悲壮情怀,讴歌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就是彰显民族精神的最好体现。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全面概述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浴血奋斗的艰辛历程,反映着继承先烈遗志、鼓舞人民的价值追求,是记述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人民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的体现,不仅镌刻在纪念碑上,也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