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新中国经济75年 | 大国工程(一)南水北调 —— 奏响清澈与繁荣的交响乐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热点聚焦      2024-05-29 11:23:35

新中国经济75年

【导语】新中国成立75年来,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载人航天、南水北调、东数西算……在中国经济地理版图上,一大批惠及当下、着眼未来的大国工程相继问世,汇聚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画卷。一个个大国工程展现时代风范,筑牢未来发展基石,托举起亿万人民迈向美好生活的中国梦,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路先锋。


千里南水,一路向北,浩浩荡荡。南水北调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从1952年开启宏伟设想,到2002年开工建设,这个旨在破解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的超级工程,筹谋了半个世纪。2013年和2014年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南来之水第一次涌入北方大地,实现了“南北共饮一江水”的梦想。未来,在中国的卫星云图上,我们将看到有三条南北走向的调水工程,连接起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形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国家水网格局。

位于江苏扬州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江都水利枢纽(2020年11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图源:新华社)

位于江苏扬州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江都水利枢纽(2020年11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图源:新华社)


南水北调从这里发源

位于河南南阳淅川县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2019年12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图源:新华社)

位于河南南阳淅川县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2019年12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图源:新华社)

自古以来,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南水北调的构想始于20世纪50年代,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的流域规划中就研究过从长江向北方调水的方案。1952年,毛泽东主席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8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首次提出南水北调的概念,此后多次专题研究部署南水北调工作。

1972年,华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为解决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原水利电力部组织开展南水北调规划工作,经过对南水北调东线进行查勘,提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1978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1979年,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成立,统筹领导协调全国的南水北调工作。

此后,南水北调这一伟大构想的实现路径逐渐清晰。1983年,国务院批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方案。1995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全面论证。2000年,南水北调工程进入总体规划论证阶段,国务院提出“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2002年,国务院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提出先期实施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西线工程先继续做好前期工作。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正式开工,工程机械在位于江苏扬州宝应县的潼河工地上投入施工。(图源:新华社)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正式开工,工程机械在位于江苏扬州宝应县的潼河工地上投入施工。(图源:新华社)

2002年和2003年,东、中线一期工程分别开工建设,南水北调工程进入建设阶段。2013年11月,东线一期工程通水,自扬州江都水利枢纽取长江水,供水范围涉及江苏、安徽、山东三省。2014年12月,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从丹江口水库取汉江水,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供水。目前,西线工程正进行可行性研究,东线二期工程加快推进。


南水究竟是如何北调

南水北调线路示意图。(图源:水利部网站)

南水北调线路示意图。(图源:水利部网站)

南水北调工程在分析比较50多种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分别在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规划了三个调水区,形成了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形成中国的大水网。

其中,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的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等河道逐级提水北送,供水范围包括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天津五省份;中线工程从长江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线开挖渠道,供水范围包括黄淮海平原西中部和唐白河平原,着重解决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份沿线大中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问题;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长距离调水至黄河上游,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六省份,重点解决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

位于湖北十堰丹江口市的丹江口水库大坝(2019年11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图源:新华社)

位于湖北十堰丹江口市的丹江口水库大坝(2019年11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图源:新华社)

作为跨区域、跨流域的系统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调水规模之大、受益人口之多、受益范围之广、建设难度之艰巨、涉及利益群体之众多、面对问题之复杂世界罕有。即便是有京杭大运河等现成通道,有洪泽湖、南四湖等天然调蓄水库,看上去只待水到渠成的东线,一路北上也没有这么简单。

南水北调东线的特点是“水往高处流”,这背后离不开世界上规模最大泵站群的持续安全运行。“东线工程总扬程65米,长江水北上需要通过一个个大型泵站接续提水。”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办公室主任井书光介绍,全线共设立13个梯级泵站,共22处枢纽,34座泵站,总装机台数160台。泵站群具有规模大、泵型多、扬程低、流量大、年利用小时数高等特点。

如何让中线水源更稳定?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增强蓄水能力。加高工程破解新老混凝土结合问题,在原有基础上将大坝加高14.6米,水库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这是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加高续建之最。另一个挑战来自阻碍南水北上的黄河,工程团队创造性地提出“穿黄工程”,在郑州黄河河床底部40米深处开凿两条4250米长的隧洞,北上的汉江水顺利穿越黄河。

这是跨越黄河的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2020年5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图源:新华社)

这是跨越黄河的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2020年5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图源:新华社)

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护中,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使得一项项纪录被打破:第一次采用大直径隧洞穿越黄河底部、国内首次采用泥水加压平衡盾构机进行水工隧洞施工、一次性穿越3.45公里的黄河河道,掘进到达南岸竖井精度误差成功控制在3厘米以内……十余年建设,110项国内专利,数十万建设者奋战一线,用“中国智慧”筑起水利丰碑。


南水北调不只是调水

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外环河出口闸(2019年12月6日摄)。(图源:新华社)

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外环河出口闸(2019年12月6日摄)。(图源:新华社)

从1952年提出伟大构想,到2014年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目标全面实现,南水北调工程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性基础设施。通水10年来,南水已经由原来的补充水源,跃升为包括北京在内的多个北方重要城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举个例子,北京主城区的10杯水里有7杯多来自南水,河北石家庄、邯郸、保定、衡水主城区的10杯水里7.5杯来自南水。

南水北调工程除了调水,给沿线带来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生态环境的改善。东、中线一期工程的建成,有效增加了华北地区可利用水资源。通过置换超采地下水,实施生态补水,限制开采地下水等综合措施,使河湖、湿地面积明显扩大,有效遏制了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促进了沿线生态文明建设。

河北石家庄滹沱河景色(2021年4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滹沱河是石家庄的母亲河,干涸几十年的滹沱河重现生机,正是南水北调工程生态补水的结果。(图源:新华社)

河北石家庄滹沱河景色(2021年4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滹沱河是石家庄的母亲河,干涸几十年的滹沱河重现生机,正是南水北调工程生态补水的结果。(图源:新华社)

截至2024年5月15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720多亿立方米,沿线7省市超1.76亿人从中受益,有力推动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社会效益方面,南来之水保障了受水区用水安全。中线工程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及以上,东线工程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河北黑龙港流域、山东夏津等地群众告别高氟水、苦咸水。目前,南水北调水占北京市城区供水量70%以上,占天津市主城区供水量的100%,占石家庄市城区供水量75%以上,占郑州市中心城区供水量90%。

经济效益方面,东线一期工程使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京杭大运河苏北段的货运量提升了1/4以上,超过5条京沪高速公路货运量,是莱茵河的1.5倍。南水北调工程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了重要水资源保障,有效支撑了北方粮食主产区、重要能源基地发展,将水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各类大宗商品通过水陆交通网络输送到全国各地。

南水北调工程成为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以2016年至2023年全国万元GDP平均用水量61.1立方米计算,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有效支撑了北方地区约11.5万亿元GDP的增长,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水资源支撑,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作出了积极贡献。


(资料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南水北调工程官网)


责任编辑:姚思寒
热门评论
大陆新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