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大陆对台政策战略自信与定力:以海峡论坛为例

柳金财

柳金财,台湾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助理教授。

台岛夜话

作者 柳金财 台湾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副教授兼澄正书院主任

第十六届海峡论坛以坚持“民间性、草根性、广泛性”定位,延续“扩大民间交流、深化融合发展”主题八年,主会场设在福建厦门,由两岸86个单位共同主办,举办主论坛活动以及基层交流、青年交流、文化交流、经济交流四大板块50场活动,约7000位各界嘉宾参与。大陆连续办理十六届海峡论坛,展现战略自信及定力,旨在达成追求“融合促统”、“融合渐统”、“融合和统”的目标。

自大陆举办海峡论坛以来,作为两岸规模最大、参与最广泛的民间交流活动,计已举办大小活动660余场,累计吸引两岸民众约33万人次共同参与。其中,台湾嘉宾以基层群众为主,涵盖台湾工青妇、乡镇村里等30多个界别50多个领域。这显示大陆对台政策从强调“三中一青”(中小企业、中南部、中低收入、青年人)到“一代一线”(青年世代、基层路线)历程。

尤其是设置及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通过完善同台企台胞分享发展机遇和落实同等待遇的政策,为台湾基层民众、青年群体参与两岸交流合作提供更多便利条件。同时,给予台胞、台生、台师及台干在陆生活、学习、就业及创业之“同等待遇”,产生“磁吸效应”及“示范效应”,利于创造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及中华共同家园,完成国家完全统一及振兴中华民族。

十六届论坛是经国台办批准的2024年对台交流重点项目,汇聚相关主题: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创新;两岸乡村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转型期低收入人口的社会保护政策;两岸茶科技研发与创新发展;精准农业与科技合作等。对比第十五届海峡论坛,本届论坛呈现诸多特色,具有延续性、一致性及扩散性、创新性。

一、十六届总体规模大于2023年十五届,相对于疫情前规模1至2万人规模缩小,未来可恢复到疫情前规模。

2024年第十六届参与台湾政党代表、台湾主办机构代表,行业代表、社团负责人以及工青妇、科教文卫、农林水利、民间信仰各界别嘉宾共7000余。陆续举办论坛大会以及基层、青年、文化、经济交流四大板块50余项活动。15届论坛是新冠疫情乙类乙管后举办的最大规模两岸民间交流活动,延续扩大民间交流、深化融合发展主题,设置青年、基层、文化、经济四大板块37场活动,举办其他14场活动,计51场活动,参与人数约5000余人。

从疫情结束后所举办两次海峡论坛检视,凸显大陆对台政策系立基于两岸社会本位、人民中心,从寄希望于台湾当局调整至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大陆对台政策在于掌握牢牢要掌握两岸关系发展主动权及主导权,尤其面临民进党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又提出反制式两岸政策降低两岸交流。因此持续举办海峡论坛,意谓着对台政策深化两岸融合途径及融合和统主轴并未改变。

二、本届国民党副主席及云林县长参与,显示国民党及地方首长希冀论坛扮演缓和冲突扮演和平缓冲角色。

尽管民进党当局宣称海峡论坛为所谓大陆“统战工具”,不乐见台湾各政党及地方首长参与。但此次论坛国民党由副主席连胜文及大陆事务部主任林祖嘉、副主任邓岱贤代表参与,云林县长张丽善自费参与及金门副县长,蓝营尚有党籍民意代表、地方民代、地方首长与会,参加海峡论坛相关活动。民众党则由中央委员、台商事务委员会主委张凯钧组织参访团。

国民党参与人员层级比其他政党较高,党主席朱立伦表示将由副主席连胜文率团参加,并率领大陆事务部正副主管。另云林县、金门县政府也向陆委会申请赴陆许可,其中云林县长张丽善赴陆计划目的,系基于推广云林优质农特产品参加此次论坛,期盼能为云林文旦柚等农产品争取销售大陆地区可能。尽管赴陆经费来源由张丽善县长自费,非县府经费支应,旨在避免被标签化及“抹红”。

这显示在民进党当局无法与大陆通过对话与协商之际,台湾各政党及蓝营执政县市长,仅能通过自力救济方式解决两岸交流所衍生问题。十五届论坛台湾各政党参与规模及层级相当,国民党系由副主席夏立言率领,及台东县长饶庆铃参与。论坛结束后,国台办宣布解禁台湾释迦进口,仅限于台东县。台当局陆委会对此跳脚声称“此举为分化台湾社会的统战行为”,这显示在两岸当局无法重启协商情况下,国民党及其地方首长基于民众权益寻求自力救济,通过论坛取得发言权影响两岸交流政策。

三、民进党在海峡论坛中持续缺席,形成在两岸关系发展中自我边缘化。

国民党承认“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及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民众党表达认同“两岸一家亲”,两党试图取得两岸关系发言权。至于民进党因本身不承认“九二共识”,无法重启两岸对话与协商。无论台当局层级或地方层级政府官员、亲绿社团组织及学者专家皆缺席下,民进党失去两岸关系发展诠释权及发言权。

台陆委会宣称“海峡论坛是统战活动”,对参与海峡论坛者对其提出“台湾认同”的质疑。甚至民进党人士批评蓝白政党及受邀请参与民众,系受到大陆统战、认知作战影响而成为“在地协力者”角色而不自知。国民党与民众党则认为两岸交流及对话,利于相互认识、了解,及助于建立两岸和平框架之稳定性。

四、大陆提出创新优惠措施持续增加。

大陆展现对台政策便利性,第十六届面向台湾青年提供1600多个就业岗位,推动两岸有关机构和企业签订多项协议,促成一批两岸融合发展项目落地福建。为增强台湾民众赴陆便利性,厦门宣布启用“近便利”台胞服务专区,近便利台胞服务区整合及多个警种的证件办理。在嘉宾下榻饭店提供落地移动支付业务办理,并称台胞证、居住证、临时入境机动车驾驶许可将依托服务专区实现“三证联办”。台胞证办理工作日也已压缩至三天,紧急情况可当日取证。

至于“一站集办”方面,对于首次来大陆的台胞,可一次办妥各类通行证件、手机卡、银行卡。特别是在泉州举办的首届两岸中小企业暨两岸征信论坛上,推出大陆首创的“台湾地区手机号码签约手机银行功能”,将让台湾民众可直接用台湾门号签约大陆金融服务。“台湾地区手机号码签约手机银行功能”,这有别既往台湾民众须先开立大陆手机号码始能签约手机银行(服务)的情况。另“台胞台企登陆第一数据港”,推动数据赋能,已有1万4,533名台湾人、590家台资企业注册,提升台湾民众往来大陆支付便利性。

第十五届向台湾青年提供1200多个就业岗位、1000多个实习实训岗位,汇编发布10省(市)惠及台青政策,推动一批闽台青年乡建乡创项目签约落地,推动两岸有关单位和企业签订乡村振兴、台青创业,以及科技、教育、文化、金融行业合作等多项协议。为一批台青台企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和项目融资对接平台。

五、凸显两岸官方层级与地方层级政府的合作及分离,大陆从官方到地方高度一致,台方则官方层级与地方层级、蓝白与绿政党欠缺整合,存在政党轮替导致两岸政策改弦更张风险。

大陆对台政策从决策对执行层面,官方到地方具有一致性及整合。从大陆对台方针政策的角度,海峡论坛举办向两岸释出明确信息,即无论两岸形势如何变化,大陆具推进两岸交流合作的决心,各级各部门协同推进融合发展步调一致、举措有力。在当前复杂严峻的两岸形势下,海峡论坛作为两岸民众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民意沟通的重要纽带,彰显出大陆对台方针政策一贯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反观台湾方面则凸显官方层级与地方层级、民进党与国民党、民众党对立冲突,难以形成合力。民进党当局或是试图道德劝说台湾民众,劝诫勿登陆参加;或是藉由所谓“国安五法”产生潜在的寒蝉效应及强化自我审查机制,以达到弱化两岸交流目的。尽管陆委会提出“三个禁止”:禁止在台办理相关活动;禁止台当局机关人员参与;禁止参加“民主协商”、推动“一国两制台湾方案”。

是故,民进党自绝于海峡论坛参与及各项交流,国民党及民众党率团参与,印证台湾两岸路线存在政党差异及因政党一旦轮替在两岸政策变动。这不仅边缘化民进党两岸论述及路线之话语权及主导权;也深化台湾内部“绿官方”与“蓝地方”两岸政策之冲突,也凸显台湾内部政党轮替,将深深影响其两岸路线选择。

六、凸显国民党、民众党与大陆在两岸政策核心主张较为相向,受主流民意支持蓝白政党主张两岸应交流及对话。

对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提出所谓“两岸互不隶属论”,并未公开承认两岸具有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关系,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重申,“台湾自古属中国,台湾同胞天生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历史不容扭曲,血缘无法改变”;强调“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未分裂”,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始能确保台海和平;并称“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两岸同胞同属一个民族从未改变。

国民党副主席连胜文则提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与大陆展开交流合作;并指“作为一个地道的台湾人,也可以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民众党中央委员、台商事务委员会主委张凯钧称,当前两岸互动因民进党的“断流”降至冰点,坚持“逢中必反”及“抗中保台”路线,激化两岸对立对抗,致台海风险冲突升高。民众党表明始终坚持“两岸一家亲”,将继续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共同追求两岸和平发展,共谋台海和平与民众福祉。

七、两岸民间组织签署多项合作协议,这显示两岸民间社团组织自主性,积极建构两岸交流迈向正常化、健康化及常态化、机制化。

本届海峡论坛活动现场,举行海峡两岸乡村振兴与融合发展项目合作签约仪式举行。现场举行两岸乡村振兴与融合发展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多个项目计划落地厦门。由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台湾品牌农业推广协会与中国海峡两岸农业协会、台湾生态教育农园协会共同签署海峡两岸乡村振兴与融合发展项目合作协议。合作各方将在厦门打造孵化平台,聚焦两岸智能化农业发展,加强对接,互通有无,共同打造新型农业产业链。

两岸中小企业、社会团体组织还在两岸中小企业暨两岸征信论坛上,共同签署《海峡两岸中小企业共同参与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备忘录》。福建省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与台湾少数民族历届乡镇市区长总会共同签署的《两岸民族共好合作框架协议》,邀请两岸产业已签约合作或落地的项目负责人交流项目成效,推动产业研究的深入与创新,促进两岸民族资源共享、共融、共赢。

参与两岸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促进策略合作计划签约的台湾人工智能发展协会理事长徐冠胜表示,未来会成立一个联盟,将和台湾一些大厂合作,由他们提供技术支撑;联盟还包括两岸间一些企业,共同推动两岸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更能推动两岸间科创合。此外,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和台湾两岸实业有限公司在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签约,启动合编《闽台寻根祠典》。这显示两岸社会组织,藉由多领域及多渠道方式,积极强化两岸交流及合作,促进融合发展迈向两岸和平、平等互惠及共荣共存。

八、推动两岸融合途径落实一代一线,凸显对台湾基层社会及青年世代的重视。

大陆对台政策立基于两岸社会本位、人民核心,从政府主导转向社会取向,故两岸关系根基在两岸民间社会活力,动力在两岸人民积极性,希望在青年创新性。两岸基层和青年族群无疑是本届论坛最闪亮的主角。本届海峡论坛的青年版共设有海峡青年论坛、海峡两岸体育嘉年华等13项活动,与会台湾青年人数超过2000人。

两岸青年交流及对话,不仅促进两岸社会沟通、合作及和解,培养相互尊重包容及共识,可有效化解对立意识及敌意,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消除一系列“去中国化”措施,所带来“文化台独”、“渐进式台独”对中国认同戕害,利于两岸和平稳定关系架构建立。民进党当局执政后,两岸因无“九二共识”基础,彼此建构冲突性政策目标,致双方政策陷入压制及反制之恶性循环。因此,加强两岸社会本位的基层一线及年轻世代交流对话,两岸可以避免错失开启和平稳定正常交流的机会之窗。

台湾年轻世代受到教科书改变及“去中国化”政策影响,致中国意识及中国认同较为淡薄,甚至受到极端“台湾意识”及“台湾认同”影响,造成台湾基层与年轻一代对大陆印象偏向负面认知,或者是不太关心大陆发展。但通过基层及年轻世代交流,可以强化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必须澄清是,所谓“台湾认同”并不等于认同“台湾应独立建国”,也非代表支持“去中国化”政策。“台湾认同”是在共同历史记忆及生活经验中不断型塑而成,与其说是“天然独”,毋宁说是“天然台”。大部分台湾民众认同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具有“泛中国人认同”。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邱梦颖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