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韬,男,博士,湖南株洲人,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研究专长为两岸关系、台湾史、台湾政党选举及港澳台问题研究。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与省部校级科研课题。出版个人专著一本,主编两本,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及CSSCI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 |
作者 彭韬 华中师范大学台港澳与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海研中心特约研究员
民进党当局凭借其“全面执政”的优势,以“切香肠”式的方式推动“去中国化”进程。他们在“立法”层面不断推出凸显“台湾主体意识”的相关规定,在历史文化和教育宣传层面削弱“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意识和元素,捏造“台湾民族、台湾文化、台湾历史”等虚假事实,否认台湾人的中华民族归属。台陆委会甚至声称“炎黄子孙只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华民族论述是一个陷阱”。“台独”分子通过改造“台湾人”的概念,将“台湾国家民族”这一“国族认同”通过偷换概念、张冠李戴、历史重述等方法灌输给本同属“中华民族”的台湾民众。这样,“中华民族”的“国族意识”被剥夺、削弱、偷换,“台湾国族认同”兴起、壮大,并通过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和学者上升为“台湾国家意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如今两岸的政治对立,严重阻碍了台湾同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伤害了两岸民众的感情和团结。这背后有深层的历史、教育以及现实原因,具体如下:
(一)历史遗留:历史上的三次“分隔”导致“分离”
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和经历,曾共御外侮、光复台湾,同是中华文化传承者,中华文明创造者。但台湾中华民族意识渐偏离“中华民族”这一“国族认同”而趋向“台湾本土化”确有历史源头。甲午海战清政府惨败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遭受了50年的日本殖民统治。在此期间,日本政府推行同化政策,禁用中文、建立以日语教学为主的学校体系、禁止在校内学习中文和台湾本土文化等,有意识地割断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联系,试图将台湾改造为“日本一部分”。日据时代的台湾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水平上曾得到一定的发展,导致部分台湾人在战后对日殖时期产生某些程度的怀念。抗日战争胜利后经过三年内战,蒋介石退守台湾,沿用“国民政府”旗号,仍称台湾所谓“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反共救国”路线即便不再攻打大陆,但从未认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政权,也未能很好地维系两岸人民的民族认同。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出现了强烈的本土意识和“台独”倾向,从陈水扁到蔡英文到赖清德,“台独”的主张越演越烈,赖清德直接否认中华民族存在,攻击“炎黄子孙说”。目前已经出现“台湾国家民族意识”取代中华民族这一趋势,导致中华民族认同在台湾的渐落,尤其表现在年轻人身上。台湾人中华民族认同问题既有殖民统治带来的文化割裂,也有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政治对立,还与近年来台湾内部本土化倾向的兴起密切相关,这反映了台湾社会内部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和多分歧。
(二)教育断代:“去中国化”的历史课纲
台湾目前的历史教育,表现出相当“去中国化”的特征,重本土历史、文化,却忽略了与中国大陆之间的联系,造成台湾人对于历史身份的认同差异,以及新一代国家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认识。从1990年代李登辉执政至今,台湾的历史课纲先后发生过6次变化,分别是“88课纲”、“95课纲”、“101课纲”、“104课纲”、“108课纲”等6个版本。除马英九执政期间对课纲进行微调逆向修正外,历次修改大都是把中国的部分越改越少。其中2019年的“108课纲”,完全把中国史从历史教科书中抹去,换成东亚史,在该课纲下小学教育中没有中国史;初中历史18个单元与中国相关的只有3个单元。高中的中国史被碎片式嵌入东亚史,中国和东亚国家位于同等的位阶,以主题分类取代时序脉络,中国史被切割得支离破碎。“108课纲”将2400年历史缩减为1600字,历史上著名人物、关键事件被一笔带过,教科书颠倒历史黑白,如将清朝“占领”台湾,日本“治理”台湾,不仅不承认上千年两岸互相依存的地理和历史关系,还美化荷兰、日本殖民统治,妄图以伪命题的多元社会取代数百年来台湾的中华文化主流价值。新的历史课本中“台湾地位未定论”也被拿出来讨论,民进党企图使台湾下一代建立与中国大陆、中华民族不再有任何历史记忆的所谓“台独史观”,淡薄台湾人的中华民族记忆,错位年轻一代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台湾多年来的“去中国化”的历史课纲正在使得台湾青少年一代出现历史认同断代,而且台湾目前缺少正确、全面的“中国历史”教育,导致一定程度“中华民族意识”缺位,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路迟滞遇阻。民族历史是民族共同记忆,记录着本民族抗击外敌、共创文明的历史,一个民族不了解自己本民族的历史,就无法凝聚起深厚的文化认同,无法形成稳固的民族精神,更无法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紧扣的一环。可见台湾所推行的“去中国化”历史课纲,正悄无声息地塑造着一代又一代“天然独”的台湾青年。这种有意为之的“去中国化”和“台独”历史教育,模糊了台湾青年对自身文化根源的清晰认识,更在悄然间削弱了青年一代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长此以往,这将严重削弱台湾下一代的竞争力,并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三)当局掣肘:中华民族身份认同在台的现实阻力
“台独”势力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在台扎根发展的最大现实阻力。从李登辉到陈水扁、从蔡英文到赖清德,切割台湾与大陆联系的举措愈加离谱,大搞“去中国化”意图不加遮掩。90年代李登辉逐步推行以“两个中国”、“两岸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为核心的分裂路线,对“台独”势力极力纵容与扶持。李登辉上台伊始便允许“世台会”于1988年8月在岛内召开年会,会议公开通过六项“政治决议”,宣称要在台湾“建立一个新而独立的国家”,还公开提出“奶水论”(即要为民进党成长壮大提供营养)、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使得“台独”势力恶性膨胀;陈水扁则主张“一边一国”论调,发起“入联公投”、“公投制宪”、“公投立法”、“台湾正名”等极端“台独”主张,试图突破“一中”框架,将台湾海峡置于战争的危险边缘。蔡英文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转为更为隐形的“渐进式台独”,即以理性谦卑示外,以不触碰底线为掩护,以切香肠式小步快走方法逐步扩大和深化“去中国化”进程,以量变求质变,以时间换空间,促使法理“一中”彻底虚化甚至“伪化”,以达至“台独”企图。赖清德以“中华民国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主权在民”,并称自己将延续所谓“四个坚持”路线,还直指“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公然挑战一中原则。“台独”领导人强行切割两岸联系,阻隔台湾岛内民众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淡化中华文化在台湾的地位和影响,让年轻一代逐渐疏离自己的文化根源。
民进党当局否认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无论从历史脉络还是现实影响来看,都暴露了其险恶的用心。其推进“文化台独”的实质,就是在试图通过篡改历史、淡化文化传承来推行其政治议程。通过“灭其文”、“去其史”的行径,一点一滴地磨灭台湾社会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记忆,妄图割断两岸之间的文化连结,造成岛内社会对中华文化、历史和民族认同的扭曲,嵌入“台湾国家意识”来蒙蔽台湾民众。这种举措既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更对岛内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以及两岸关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为一些极端思想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导致台湾青少年一代对自身的文化认同产生混淆和错乱。当前,两岸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对此深感痛惜,并强烈呼吁拨乱反正,恢复中华文化教育的正常秩序。事实证明,中华文化作为两岸同胞的共同精神家园,是两岸共同的根基和灵魂。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是中华儿女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情感归宿和文化寄情。任何试图“去中国化”的行为,都无法改变深植于台湾社会的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更无法割断两岸之间深厚的历史联系和血脉亲情。民进党当局这种背离历史、背叛民族的行为,必将遭到两岸同胞的强烈反对和谴责。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