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丹东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英烈故事】刘俊卿:从 “解放战士”到英雄班长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4-09-11 18:37:41

刘俊卿,男,1928年1月出生,湖南省湘乡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1年3月随部队入朝参战,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3营机炮连重机枪班班长。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与敌反复争夺阵地,为了掩护坑道中受伤的战友,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现安葬于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冒名顶替的“解放战士”

刘俊卿的原名是刘青藩,之所以改名还有一段悲苦故事。1928年的正月,刘俊卿出生在双峰县溪口,父亲是石匠,家庭生活非常困难。1946年6月,为了给母亲治病还债,18岁的他被迫顶替同村的刘俊卿当了国民党军的壮丁,从此改名叫刘俊卿。

1948年11月的淮海战役中,刘俊卿在宿县被人民军队俘虏,经过政治教育主动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即调转枪口参加了淮海战役后续战斗,随后又跟着部队千里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加入到人民的部队,穷苦出身的刘俊卿像是换了一个人,作战勇敢顽强,行军吃苦耐劳,很快从一名“解放战士”成为了机枪班副班长。1950年2月,在贵州执行剿匪任务时,他又抓获4名土匪探子,缴获1支手枪和3支冲锋枪,受到了部队的表扬。

浴血奋战上甘岭

1951年3月,刘俊卿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135团赴朝参战,这时他已成为机枪班班长。135团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支英雄部队,后来人们所熟悉的黄继光、孙占元、易才学、牛保才等英雄都出自这个光荣集体,而他们的名字都和一个地名紧密相连——上甘岭!

1952年10月14日,世界军事史上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打响,在经过了两个小时的直接炮火准备后,“联合国军”于当日5时开始,以共7个营的兵力,在300余门大炮、27辆坦克、40余架飞机的支援下,分6路向志愿军第45师135团防守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发起猛烈进攻。敌人攻势猛烈,每一次冲击都以强大炮火对阵地进行压制和破坏,并以航空兵集中封锁压制志愿军纵深指挥所、观察所和炮兵发射阵地,第一天即向志愿军的两个阵地及其周围发射了30余万发炮弹。高地上的野战工事全部被摧毁,阵地的石土被炸松,变成了一片焦土,这也是朝鲜战争中单位面积火力密度的最高纪录。

刘俊卿和战友们负责担负上甘岭597.9高地的防御任务,他在2号阵地东侧连续进行猛烈射击,打退了敌人13次冲锋。战至当晚21时,部队伤亡很大,剩余战士转入坑道进行防守。当天夜里,部队组织向占领表面阵地之敌发起反击,刘俊卿主动请缨,带着1名战士和1挺重机枪,冒着敌人火力封锁,在运动中寻找战机,歼灭了一个简易工事内的70余名敌人。

舍己为人掩护战友

在次日的战斗中,刘俊卿和战友又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由于他带领的机枪班连续给敌人重大杀伤,成为敌人的重点火力突击目标,在伤员逐渐增多的情况下,他们依然英勇顽强,坚持作战。在战斗间隙,刘俊卿重新进行了战斗部署,让伤员负责压子弹,自己则冒着炮火抢修工事,在他的带领下,重机枪班成为了打不垮的坚强堡垒。敌人眼看一次次进攻无果,开始使用毒气弹进行攻击,刘俊卿当即组织小坑道内的伤员,用尿湿的手帕、毛巾保护好呼吸道,自己继续射击和监视敌人,保护受伤战友的安全。

10月17日凌晨,敌人集中兵力再次进行反扑,刘俊卿带领9名伤员向大坑道转移时,一群敌人冲了上来。由于伤员较多,情况十分危急,刘俊卿迅速向敌群投掷了两颗手榴弹,打退了进攻。稍加整顿后,十多名敌人又对他们发起攻击,刘俊卿毅然拉响了身上最后一颗手榴弹,和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用自己的生命掩护了受伤的战友。

1953年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刘俊卿追记特等功。


文章来源:抗美援朝纪念馆
责任编辑:邱梦颖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