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赖清德不要将台湾民众的生命当赌注

陈士良

陈士良,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创始人原院长书记,华东师范大学台湾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台湾研究院秘书长。国台办海研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理事副秘书长,泛亚智库研究员。长期担任领导职务,主要从事国际关系、两岸关系、文化习俗等领域研究,出版专著三部,在中评网、联合时报等媒体公开发表评论文章五十余篇。

陈士良


  近日,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前往南投县的福摩萨学院,观摩了所谓的“方舟计划民防训练”,还主持了所谓“全社会防卫韧性委员会”的首次会议。这两次活动的主题就是赖清德叫嚣的所谓“全民防卫”,其主要内容是台湾当局将训练大量的“民兵”,未来预计培训40万名具有中等强度值勤能量的民间力量,并计划在台南、南投、花莲、屏东、台北等地建立六个所谓的“韧性网络据点”,其主要作用是一旦台湾发生战争,大量的“民兵”将会成为台军主力部队、台军义务兵之后的“第三线部队”,摆出一副“以武谋独”“以武拒统”的架势。此外,在安排组建“40万民兵”之际,赖清德再次公然炒作所谓的“两岸互不隶属”,甚至叫嚣台湾的和平和稳定绝不能寄希望于他人,台湾必须要“以备战来避战,以实力保和平”,台湾的和平只能依靠自身实力,一纸协议靠不住,并声称,台岛“绝对不可能和大陆签和平协议。可见,赖清德已经铁心绑架2300多万岛内民众,试图将他们的生命作为赌注,给他“陪葬”。

  两岸和平协议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2005年4月2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达成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之五项共识,其中第2项为“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建构两岸和平稳定发展的架构,包括建立军事互信机制,避免两岸军事冲突。”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再次呼吁,两岸“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再度提出,“希望两岸商谈建立军事互信及协商达成和平协议。”尽管马英九先生在2008年竞选时,以及在台湾主政期间,曾提出与大陆签订和平协议,但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没有实现。

  回顾1987年底台湾当局在大陆和岛内民意的强大压力下,不得不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以来,两岸关系30多年跌宕起伏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台独”势力及其活动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阻碍,是对台海和平的最大威胁。坚决反对、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台海和平,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责任。为此,早日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尽快达成和平协议,不仅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也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

  民进党赖清德当局推动的“全民防卫”和“以武拒统”,必将危害岛内民众的利益。据悉,近期民进党赖清德当局试图组建“40万民兵”的“第三线部队”,不仅包含了岛内的部分公务人力,还包含现役及退役替代役人员、警察消防员、民间救灾团体、其它NGO组织或慈善团体。他们的主要任务为修筑工事、后勤运输、协助防守、维护能源及关键基础设施运营、确保网络安全等,以实现所谓的“全民防卫”。

  民进党赖清德当局的这一行径,是罔顾国际政治和两岸关系的现实,拒绝大陆一再强调坚持和平统一作为两岸统一首选的善意和诚意,以所谓“全民防卫”试图“以武谋独”“以武拒统”,不断挑衅一个中国原则的底线,将台海引向兵凶战危的境地。赖清德甚至还高喊“以备战来避战,以实力保和平”,完全丧失改善两岸关系和两岸进行和平协议谈判的筹码与机会,彻底关闭两岸签订和平协议的大门,必将危害2300多万台湾民众的实际利益。

  赖清德“以武谋独”“以武拒统”是死路,不要将台湾民众的生命当赌注。在此必须指出,一方面,两岸在经济、军事、科技等一系列领域,不论是在体量还是质量上,大陆都已经对台湾形成了碾压之势,台湾不可能在两岸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实现“独立”,也不可能通过发展军事力量,靠实力实现“台独”。另一方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大义所在、人心所向,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国际、地区组织与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定站在一起,坚决支持中国反“独”促统的正义事业。中国的完全统一是历史大势。

  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陈水扁在任时曾说,“‘台独’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台湾当局前“国安会秘书长”邱义仁也曾表示,“台湾任何务实的政治人物,除非疯了,都不会推动‘台独’”。由此可见,无论是“以武谋独”还是“以武拒统”都是死路,只有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积极推动两岸交流合作,才能够有助于提高广大民众的福祉,尤其为台湾同胞(特别是基层民众)谋利造福。为此,赖清德不要将台湾民众的生命当赌注,否则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作者系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台湾研究院秘书长)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黄杨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