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延绵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一语出自汉代刘安的《淮南子·原道训》,“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独知守其门。故穷无穷,极无极,照物而不眩,响应而不乏”。这句话的本义为,万物的生存发展各自有着具体特性,百事的出现也都有着具体根据,却都知晓保存自己生存的本源、根本才是关键。正因如此,才能够探究、穷尽无穷无尽的事物,观照万物而不会感到晕眩,响应万物的号召而不会感到困倦。其能如此的根本就在于“守其根”。
《说文解字·木部》云:“根,木株也。从木,艮声。”“根”的本义是植物长在地下的部分。在古文中,“根”所指代的就是那些被砍掉树干的木橛子,在现代汉语中,“根”就指树根。“本”在古汉语中之义即为树木的根,《说文解字》指出:“木下曰本。”《国语·晋语一》中也说:“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根”“本”古今合义,出现了“根本”一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多次出现这种“根本”的表述。《广雅·释诂一》中的“根,始也”,《韩非子·解老》中的“根者,书之所谓柢也”,《后汉书·宋弘传》中的“盖志士仁人所为根心者也”,陈亮《与彭子寿祭酒》中有“然病之生也,有根有柢”,这些语句的出现充分证明着“守其根”的重要性,无论万物产生何种变化,都要复归其根、守住根本,如此才是实现长久发展的核心。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浮沉中之所以能够始终屹立不倒、焕发生机,其核心就在于能够“守其根”。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贯穿中华伦理的发展中,不仅是处世之本,也是为人之根。
守其根就要守“仁”。“仁”作为一种基本的行为规范,贯穿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仁”本身是指果仁,正是果仁赋予了植物生机,促使其不断成长。与此相应,“仁”在人类道德规范中的基本含义也就是一种生机,这种生机于人自身来说,能够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孟子·尽心下》就说,“仁者,人也”。将这种生机推扩至人类社会之间,就表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一种各方都得到发展的和谐状态。进一步将这种生机推至自然之间,就会出现“鸟兽昆虫莫不爱”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这样的“仁爱”之心指导下,生态关怀方能实现。
守其根就要守“义”。先贤认为“义”也就是行为的合宜,代表着行为的适当性。守“义”要求去利就义,能够在巨大的现实诱惑面前保持初心,个人要保持心中之“义气”。在一定程度上,功利主义虽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容易打破道德规范,产生纷争。历史上的多数战争,正是对欲望的不断追逐才使得民不聊生,而一个讲道义的国家虽然不使用武器,但也会使得民心归顺。于周庄王十三年、鲁庄公十年、齐桓公二年发生的长勺之战就充分说明了胜利属于正义的一方。该战兴起原因就在于,齐桓公自恃国家强大,为发泄过去的嫌怨、不顾他人劝阻进而发起对鲁国的报复,齐桓公意图通过此战一举征服鲁国,但以失败收场。
守其根就要守“礼”。作为礼仪之邦,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包括礼乐文明。中国在夏商周时期就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将之推广为礼乐教化,以此作为维护社会人伦和谐之基。礼的本质是天地运行的秩序,是万物发展应有的规则。礼本来是一种祈福的原始宗教仪式,后经周公“制礼作乐”的改造,成为基本的社会典章制度。《仪礼》中就记载了周初包括婚礼、相见礼、乡射礼和丧礼在内的十七项礼仪,对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项行为都作出了规范。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能够节制自身的行为,明白行为的是非,懂得尊敬和谦让。最后能够通过守礼、知礼,达到社会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和为贵”的愿望正是通过守礼的原则达到的,在遵循社会秩序基础上达到的和谐才是最美的境界。礼乐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从家庭到社会进而至于国家,都建立在“礼”的原则基础上。中国注重长幼有序、处事有规、以正为本、不败人伦,与人相交特别注重以礼相待,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弘扬公平、公正、和谐,致力于化解各种矛盾与冲突。
守其根就要守“智”。智者通常被认为是无所不知之人,其人明是非、辨正邪,智也是实现仁、义的重要手段。孔子将“智”与“仁、勇”并列为在任何时代都要通达不变的品格,他认为“知者不惑”,也就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被外物所迷惑的。智并不仅仅是指智慧和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表达一种明辨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帮助人类在面对变化时始终明确何种行为正确、何种行为错误,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然而真正的大智慧产生于忧患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史实都表明,忧患的境遇比安逸之时更易启示人的智慧。
守其根就要守“信”。《说文解字》云:“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古文从言省。讣,古文信。”信,即为诚实不欺,孟子说“有诸己之谓信”。信包括两重含义:一为“诚”,即诚实,要求言必信,侧重于德;二为“信”,即落实到具体行为之上时要守信用,行必果,侧重于行。商鞅立木为信一事对于推进其变法产生积极影响;尾生的“桥下之盟”也为后世留下佳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季布正是因其诚信得到了汉王朝的重用;曾参杀猪教子等典故都言明了诚信的重要性。诚信具有规范伦理秩序、实现人生价值、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要求,也是国与国之间联系的纽带。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时代的发展总是以不同的姿态出现,但其发展的本质却始终离不开天地的秩序,这种秩序通过“仁义礼智信”规范着人类的行为,循着这种秩序就能通达天地,进而达到“万物皆备于我”。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