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进藏部队行经草原
1950年初,十八军奉命进军西藏,3万名将士从四川出发,挺进雪域高原,于1951年5月和平解放西藏。至此,中国大陆全部解放。十八军克服高原高寒、缺氧缺粮等因素影响,充分发挥战斗队、工作队、宣传队、生产队和工程队作用,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同帝国主义、藏独分裂势力坚决斗争,为解放和建设西藏、捍卫国家领土主权作出了重要贡献。
刻不容缓
新中国成立后,西藏地方上层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紧锣密鼓地策划“西藏独立”活动,藏区形势愈发复杂严峻。在西藏噶厦政府武装驱逐国民党驻藏办事处所有人员后,达赖喇嘛和摄政达扎开始组织亲善代表团赴美、英、印等国寻求支持,暗地里酝酿在当年年底的联合国大会上申请西藏独立。帝国主义从自身利益出发,与藏独势力遥相呼应,其扶持西藏地方政府之心可谓人尽皆知。美还公开为西藏反动势力撑腰,称“西藏将派出亲善使团分赴英、美、印、尼和北京表示独立”。面对赤裸裸的挑衅,党中央认为,西藏问题事关重大,解决西藏问题事不宜迟。当时正在苏联访问的毛主席多次急电中央、西北局和西南局,反复讨论研究。西藏问题一被提上日程,便显得刻不容缓。
重任在肩
起初,毛主席考虑到班禅及其随从都在青海,且西南方面尚未完全解放,提议由西北局争取在1950年秋冬季完成西藏解放。时任西北局第一书记彭德怀在深入调研后报告,由西北入藏的道路每年只有5月中旬至9月中旬可以通行,其余8个月都是大雪封路,再加上政治限制、屯兵屯粮、修筑道路等因素,入藏准备保守需要2年时间。于是,进军西藏的任务转由西南局筹划。西南局在第二野战军3个兵团9个军中权衡。邓小平认为,西藏是少数民族地区,各个领域都有特殊性,解决西藏问题应多靠政治。综合考虑进军西藏的军事、政治、作战和补给等问题,具有开辟新区经验和卓越指挥才能的十八军军长张国华跃入刘邓眼帘。主将选定后,接下来便是挑选进藏部队。邓小平最初决定在第二野战军所有部队中挑选3个主力师,组成1个3万人的野战军入藏。但张国华考虑到原部有相当数量的老红军,抗战干部多、素质好,并且便于指挥,提出率老部队十八军入藏。
1950年1月24日,西藏工作委员会成立,进军西藏、经营西藏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了十八军将士的肩上。
思想转变
一纸命令,原定驻守富庶川南的十八军官兵面临抉择考验。为确保顺利进军西藏,十八军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一是凝聚人心的广泛动员。消息刚传到十八军时,面对胜利果实和再次征战、安全稳定和生死难测、亲人团聚和骨肉分离的巨大反差,十八军领导在广大指战员中进行思想动员,“干部要起带头作用,所有的人思想都要通,要高高兴兴地去西藏”。他们紧紧抓住将士崇尚荣誉的诉求,决定“逃兵一律不准去西藏,就地转退地方”,这一举措对于稳定军心、凝聚人心发挥了巨大作用。二是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面对部队思想情绪,十八军积极开展爱国主义、形势任务等教育,重点揭露帝国主义和藏独势力分离西藏的图谋,回顾十八军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艰难历程和光辉战绩,阐明进军西藏、解放人民的重大意义。军文工团还创作进军西藏歌曲,激励官兵革命荣誉感、保卫边疆自豪感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使命感。三是以上率下的决心意志。最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以身作则。据原十八军司令部侦察科参谋王贵回忆,十八军军长张国华把3岁的小女儿带上进军西藏动员大会主席台,向全军将士现身说法,坚定表示一家三口一起进军西藏,同甘共苦、患难与共。遗憾的是,张国华的小女儿“难难”在进藏途中夭折,成为十八军进藏年龄最小的“革命烈士”。军长的模范带头极大鼓舞了士气,激发全体指战员血性胆气,坚定了进藏卫国的决心,完成了十八军将士从“川南安家”到“进军西藏”的思想转变。
站稳脚跟
邓小平指出“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十八军在统战、文化、后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遣部队到达藏区后,通过谈心等方式,向藏族上层人士宣传中央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政策,并免费为藏民治病,尊重藏胞风俗习惯,不进寺庙、不动经幡,尽力消除历史遗留的藏汉民族隔阂,有力促进民族团结。从四川到拉萨,部队的给养一直是难题。刚到甘孜,部队便进入“粮荒”状态,有的连队甚至挖野菜、抓地鼠、捉麻雀果腹。面对西藏反动上层妄想困死、饿跑我军的企图,十八军领导决定部队立即投入生产,开展劳动竞赛,生产粮食,解决了部队的吃饭问题。
修筑公路是在西藏站稳脚跟的关键。在高原高寒的世界屋脊修路,挑战前所未有。十八军将士和支援藏族群众以惊人的毅力,在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烧挖冻土,打钎炸石,突破怒江天险,劈开然乌沟石峡,硬是打通了康藏、青藏两条公路,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章来源: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黄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