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脑山上醒狮吼
——走进百团大战纪念馆
■解放军报记者 王 佳 通讯员 范 宁 王 谭
暮春的山西阳泉,狮脑山满眼翠绿。
81年前,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八路军对侵华日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进攻,因此次战役参战兵力多达105个团,史称“百团大战”。
近日,记者走进百团大战纪念馆,回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那辉煌的一页。
纪念馆大厅里,一组题为“百团大战、光耀千秋”的浮雕首先映入记者眼帘——高扬的旗帜、冲锋的将士,无不生动再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1940年夏秋,日本侵略者全面加强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军事进攻和政治诱降,国民党内妥协投降危机空前,抗战困难加剧;同时,日军推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分割和“扫荡”,企图摧毁华北各抗日根据地。
民族危亡之际,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并影响全国抗战局势,避免国民党妥协投降的危险,八路军总部决定向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大规模进攻。
“百团大战共分为3个阶段。”纪念馆馆长陆茜告诉记者,战役第一阶段为交通总破袭战,主要对日军路轨、桥梁、通信设施实施全面破击,使其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陷入瘫痪;第二阶段重点攻占交通线两侧和深入根据地内的日军据点,进一步扩大抗日根据地;第三阶段中心任务是反击日军大规模报复性“扫荡”。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29师、第120师等部发动正太铁路破袭战,揭开了百团大战的序幕。
纪念馆展区中的一处布景,再现了正太铁路破袭战的场景:昏暗的夜色下,八路军将士和民兵一同烧毁枕木、用力掀翻铁轨……
“一颗颗攻击的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划破了夜空。”后来,聂荣臻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这场战斗:“各路突击部队如同猛虎下山,扑向敌人的车站和据点,雷鸣般的爆炸声,一处接着一处,响彻正太路全线……”
“按八路军总部原来计划,参战兵力不少于22个团。可由于对侵略者的‘囚笼政策’深恶痛绝,八路军官兵参战热情格外高涨。战役发起后第3天,参战兵力就达到共105个团20余万人。”陆茜指着纪念馆中的一处布景说,在听取战报后,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大手一挥,说道,“就叫百团大战好了!”
根据地的广大群众也积极参加或支援百团大战。采访期间,记者见到了98岁高龄的杨富余老人。当年,只有16岁的他加入八路军,并参与了百团大战。
“当时,根据地的老百姓踊跃参军,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回忆那段峥嵘岁月,杨富余动情地说,“在战斗最为艰难的时候,是老百姓主动到战场上送水、送饭、抬伤员……”
“据不完全统计,百团大战中参战军民总人数达到了40多万人。”陆茜介绍,仅阳泉境内,直接参与战斗的民兵就多达7000余人。
娘子关战斗、康家会战斗、涞灵战役……至1940年12月初,八路军累计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陆茜说,百团大战如醒狮怒吼,打出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进一步振奋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不过,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在纪念馆东侧,有一面高3.2米、长277米的英烈墙,上面镌刻着在百团大战中牺牲的烈士姓名。
董天知、赵三苟、陈云先……默念着英雄的名字,记者拾级而上,走向狮脑山制高点处那刺刀般直刺苍穹的纪念碑。纪念碑上,“参加百团大战的烈士们永垂不朽”鎏金大字熠熠生辉。
站在碑下俯瞰四野,阳泉市区尽收眼底,楼宇林立、道路纵横。
“阳泉不仅是百团大战主战场之一,也是我党在夺取全国胜利之前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如今更是晋东区域转型发展的突出代表。”陆茜自豪地介绍,如今山青、水绿、底色红的阳泉,吸引着八方游客,红色旅游产业正成为阳泉新的经济增长极。
文章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黄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