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历史叩问胜战之道
■柴永忠
5000年沧海桑田,人类凿凿有据、历历可考的战争竟有1.4万多起,累计的和平时光不足300年。“兵凶战危”令“亡国不可复存,死者不可复生”;丰沃的征战史也为人们透视战争、备战研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视角。
历史中为什么蕴含着制胜未来的密码?换句话说,打通向后看与向前看之间壁垒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回望渐行渐远的狼烟征尘,克劳塞维茨曾喟叹:“由于较远年代条件的不同,作战方法也不同,因而对我们来说较远年代的事件的教育意义和实际意义都比较小。”
很可惜,虽为军人,克氏只看到了硬币的一面;而与他几乎同时代的马克·吐温却发现“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有惊人的相似”!在魔幻诡谲的外衣下,战争始终蕴藏着不易为外人道的规律。如果不涤尽尘沙、登高望远,你很难发现潜藏于纷繁芜杂下的那根细细“红线”。
知战、胜战始于战例。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看别人怎么打仗,是学习战争艺术的最便捷手段。战例中蕴含着丰富的战争辩证法,从秀孔武、角体力的冷兵器时代,到大兵团、拼钢铁的机械化时代,再到体系搏杀、信息决胜的信息时代,进而演进到今天争夺制脑权、制数据权的智能化战争,千百年来,战争形态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但内核要旨却穿越古今、历久弥新。如战争本质始终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性质的行动”;制胜的关键因素是人不是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血性胆气始终是“压倒敌人的最后一根稻草”,等等。透过战例这架多棱镜,后人能够切身感悟到超越时代的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更加笃定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坚信与持守。
战例是一窥战争堂奥的有效途径。叶剑英元帅曾强调:“学战史、学战例,是学习战役、战术的最好的方法。”我军已四十多年没有打大仗了,承平日久的环境下,缺乏战争体验和战争经验,警示我们更要注重从中外古今战例,尤其是我军以劣胜优的经典战例中汲取打赢的智慧和力量,知古鉴今、继往开来。舍此,备战研战将失去科学的准绳标尺。
复盘战例是深化战争“预实践”的有力抓手。战争无论走到何时何地,军人始终且必须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危险环境中,通过打胜仗去挣得生存、赢得尊严。“不确定性”永远是战争之魔,是克劳塞维茨眼中挥之不去的“迷雾”。从这点讲,“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历史反复证明,“庙算”无论多寡,当战争真正降临,“意料之外”始终存在,这也是战争博弈最奇妙所在。时代变了,战法变了,装备变了,战场也变了,但战争带给军人的心理冲击和精神震撼,却是相似的。在有我无敌的战场上,面对稍纵即逝的战机,承受排山倒海的压力,先人们向死而生的决绝、破局解困的巧思、排兵布阵的神机、凝心聚力的感召等,蕴含在波澜壮阔的战册中,是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战例研究绝非“故事会”,本质是一种严肃的军事活动。战争是残酷的,每一场胜利的背后都浸染着鲜血和牺牲。必须以严苛的标准来审视、解剖和评价,既通览全局又突显细节,既突出“事理”又注重“数据”,道器并用、理技融合,反对一切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战争年代我军有一个良好传统,每打完一仗,都要开展扎实细致的总结,条件允许的还要重返战场现地,逐一复盘战斗过程,通过条分缕析细节,常常能发现不易察觉的问题和管用实用的战法。这种现地教学直观强烈、切中要害,往往能迅速提高一支部队的战斗水平,这也是我军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精髓。当前,面对复杂的军事斗争准备任务,我们更需扎实深入地研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史战例,赓续传承好人民军队的胜战之道,体悟把握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萃取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战略方针和作战指导艺术,砥砺创新,完善提高。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运用之妙、镜鉴之要在于掌握克敌制胜的立场观点方法。立场,旨在破解矛盾问题的站位与角度;观点,旨在解决如何认识、如何判断、如何决策等问题;方法,即找到下手处。学习战史、复盘回溯,关键要真正把自己摆进去、置身于当年搏击的战场,思考过去为什么这么打,观照今天能如何打,探索明天该怎么打,进而让思维境界、视野格局、智谋机断、指控艺术等在加压重塑中得到洗礼淬炼。
“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必须看到,再深刻的理性检讨、战例反思也不能代替实践本身。人类因为理性而伟大,因为知道理性的局限而成熟。面对未来已来、过去未去,我们既需要在重温既往与砥砺现实中找到平衡点,从金戈铁马入梦来中捕捉先贤决战决胜的智慧闪电,又需要勇敢地投入斗争实践中去,检验创新、磨砺锻打斩妖降魔的利剑,涤荡气吞万里的勇毅胆魄,悟胜战之道、强必胜信念、练伏虎本领、建不朽功业。
三战三捷:稳定西北战局的关键
■张翚 李伟健
陕北三战三捷,是1947年西北野战军在撤离延安一个半月内,在敌强我弱、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接连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个战役胜利的经典战例。此战稳定了我西北战局,把蒋介石的战略预备队胡宗南集团牢牢牵制在陕北一隅,争取了解放战争全局的战略主动。
战役复盘
1947年初,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失败,被迫转而实施重点进攻。在西北集中了34个旅25万人,进攻陕甘宁边区。西北野战军只有2.6万余人,装备简陋,补给匮乏。中央军委指示西北野战军诱敌深入,必要时放弃延安,在延安以北山区与敌周旋,用“蘑菇”战术疲惫消耗敌人,而后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3月13日,胡宗南集团向延安发起进攻。边区军民在彭德怀、习仲勋统一指挥下,对敌展开阻击。至19日,西北野战军完成了掩护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延安各机关、学校及群众的转移与疏散任务。国民党军占领延安后,气焰嚣张,急于寻我主力决战。
青化砭大捷。3月21日,胡宗南为我小部队佯动所惑,确信我军主力已向安塞撤退,遂以5个旅向安塞方向急进;命第31旅向青化砭方向担任侧翼警戒。青化砭位于延安东北30余公里处,南北是蜿蜒15公里的蟠龙川,咸榆公路居于其间,东西两侧山地起伏,是打伏击的理想战场。我军得悉敌人动向,遂令各纵、旅于22日晚和23日拂晓前,隐蔽集结于青化砭一带,准备伏击敌人。25日10时左右,敌第31旅完全钻入我预设“口袋”。我军伏兵四起,独立第4旅“断尾”,新编第4旅“拦头”,东西两翼第358旅、359旅、教导旅勇猛向敌发起冲击。敌未及展开即被我压缩在长约7千米、宽200多米的山沟里,首尾不能相顾。经1小时47分钟的战斗,我军干净利落地将敌全歼,俘敌少将旅长李纪云,取得了撤离延安后的首战胜利。
羊马河大捷。青化砭战斗后,敌欲寻我主力决战,始终未果。且自身疲惫不堪,给养困难,遂决定主力于4月5日南撤蟠龙、青化砭休整。6日,我军乘敌南撤打伏击,歼敌600余人。胡宗南又据此判断,我主力在蟠龙、青化砭西北地区,于是速令其主力向青化砭西北推进。命第135旅经羊马河南下,策应主力。这份绝密情报被我地下党获取,毛泽东立即电传彭德怀、习仲勋,建议西北野战军在敌第135旅与主力整1军、29军靠拢前,将其歼灭于羊马河。彭德怀决定:以第1纵队担任阻击任务,以第2纵队、新编第4旅、教导旅设伏,歼灭敌第135旅。4月12日,我阻击部队与敌整1军交火。整1军确信对面就是解放军主力,报告胡宗南,要求29军北上,第135旅南下,三面夹击解放军。胡宗南立即按整1军的情报发出命令。彭德怀按既定策略,以第358旅阻击敌整1军,以独立第1旅及警备第7团阻击敌29军,命新编第4旅由西向东,第2纵队和教导旅由东向西,在羊马河夹击敌第135旅。14日,第135旅一头扎进我“口袋阵”。经6小时激战,我军于当日下午将第135旅4700余人全歼,生俘代旅长麦宗禹。
蟠龙大捷。羊马河伏击战后,胡宗南令主力迅速东进,企图围歼我军。蒋介石依据空中侦察,得知我军在绥德、米脂以东黄河各渡口集中船只,误判西北野战军主力在向绥德集结,急电胡宗南,令其主力迅速沿咸榆公路北进,令榆林邓宝珊部南下,企图南北夹击,歼灭西北野战军。胡宗南遂以精锐部队第167旅及陕西保安第3总队近7000人的兵力守备蟠龙,以第76师守备清涧、子长一线;主力9个半旅北进。敌主力出动当日,我军即查明其动向。彭德怀、习仲勋迅速定下围歼蟠龙守敌的决心。西北野战军调整部署:以第359旅一部为主,并从每个旅抽出一个排,配合绥德军分区部队和独立第5旅,伪装成主力向北撤退;集中4个旅,攻歼蟠龙守敌;以教导旅于青化砭以北阻击南线可能增援之敌……4月30日,西北野战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蟠龙镇。5月2日,正当北犯的国民党军占领绥德,吹嘘“胜利”之时,我军于当日对蟠龙发起进攻,激战一夜,占领外围。3日晨发起总攻,至4日24时,全歼守敌6700余人,俘敌少将旅长李昆岗。
战役启示
陕北三战三捷在解放战争中意义重大,其中很多经验如高屋建瓴的战略指导、知彼知己的情报优势、声东击西虚虚实实蒙蔽对手、发扬军事民主破解难题等,都闪耀着历史的光辉,对今天的军事斗争准备仍不乏指导意义,以下几方面尤其值得研究和发扬。
胸怀全局是指导战争的重要原则。胸怀全局,要求从整体和长远来辩证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毛泽东始终围绕全国战局谋划对敌策略。胡宗南集团重兵压境时,中共中央决定留在陕北,不从其他战区抽调一兵一卒,仅以2万余人的西北野战军坚持内线作战。毛泽东坚决地说:我不能走,党中央最好也不要走。我走了,党中央走了,蒋介石就会把胡宗南投到其他战场,其他战场就要增加压力。我留在陕北,拖住胡宗南,别的地方能好好地打胜仗。毛泽东、党中央坚持留在陕北,对边区军民是巨大的鼓舞。西北野战军不但取得三战三捷的伟大胜利,还把胡宗南集团这支蒋介石最大的战略预备队拖在西北,减轻了华北、中原等其他战场的压力,将全国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导向战略反攻,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战争中的“黑天鹅”与“灰犀牛”屡见不鲜,“蝴蝶效应”防不胜防。战争的爆发、经过、结局都呈现出高度的盖然性。现代战争对战略眼光、全局意识的要求已经延伸到军队编制体制的末端执行者,作为生成和传递战斗力的能动载体,任何一名具有战略意识的指战员都有可能创造历史。只有立足“全局”来谋“一域”,才能摆正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把准当前与长远的矛盾,在筹划时作出高明的决策,在执行中抓住关键的枢纽。
情报优势是争取主动的重要前提。对抗胡宗南集团的作战过程中,我军自始至终掌握着情报优势。为了找到我军主力,敌人派出一支装备先进的电子监测分队前往延安。此举对我威胁很大,幸好该情报被我地下工作者掌握。得知情况后,我军立即采取了有效对策:中共中央电台停机三天,各野战军在作战前、部署期间以及作战中,不用无线电传令,改用小电台拍到大电台代转,迷惑敌人。从而使敌寻找我党中央和各级指挥机关的阴谋破产。相反,我军对敌情的掌握则比较准确及时。青化砭战役前,胡宗南的重要命令被我破译,彭德怀据此定下伏击敌第31旅的作战决心。羊马河战役打响前,胡宗南的作战方案又被我地下党获取,在胡部队开拔前就送到毛泽东手中,我军因此抓住了在敌第135旅与主力靠拢前将其围歼的宝贵战机。
革命战争年代,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报支持和掩护,我军的抵近侦察、化装侦察、武装捕俘,打入敌人内部特工人员的出生入死,为我们赢得敌明我暗的情报优势。现代条件下,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传统手段已不适用。要求我们在搜集掌握情报时,必须根据新情况新特点,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新方法新途径,与时俱进地保持情报优势。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科技的发展和对手侦察装备的研发运用,谨防遭敌技术突袭。
示形动敌是诱敌入彀的重要手段。青化砭战役前,我独立第1旅2团2营的主要任务就是示形动敌,诱敌误判。他们提前埋伏在敌搜索部队可能的行动方向上,严密监视,发现敌搜索部队靠近,马上集合全营,围着一个山包反复转圈,远远望去,就像一支大部队在源源不断地开进,以此制造出西北野战军主力集结的假象。敌人果然中计,命主力向安塞方向急进,寻求决战,并命第31旅向青化砭前进,掩护主力侧翼,结果把第31旅送入我军伏击圈。蟠龙战役前,我军大张旗鼓渡河也是示形动敌的假象,真正渡过黄河的是从延安撤出准备进入山西的中央机关,西北野战军主力则在隐蔽待机。蒋介石果然中计,胡宗南部主力北上后,留守蟠龙补给基地的第167旅又被我军趁机围攻歼灭。
信息化时代,随着侦察、预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战场日趋“透明”,但示形动敌谋略并未过时。先进的信息技术虽然能帮助人们看到“山那边的事”,却不能保证人们及时看懂对手企图。2014年3月,俄罗斯在北约“天星地网”的严密监控下,通过战略佯动瞒天过海巧取克里米亚,就是示形动敌谋略在信息化时代典型的实践运用,其成功经验很有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陆军指挥学院)
文章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黄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