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走近陆军边海防学院乌鲁木齐校区教员胡红利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4-11-13 15:24:55

  走近陆军边海防学院乌鲁木齐校区教员胡红利——

  心系边防的“沙漠骆驼”

  ■白 刚 巴晨剑 本报特约记者 宋 鹏  

  陆军边海防学院乌鲁木齐校区教员胡红利组织实践教学授课。 杨 欢摄

  前不久,陆军边海防学院乌鲁木齐校区的胡红利副教授接到喜讯——他的某项教学成果被评为“全军院校作战指挥教学模式示范课目”,在全军院校作战指挥教学模式创新研讨观摩会上演示推广。

  观摩会前的备课中,他带领教学团队深入边防一线,探索总结出适用真实情景的联动交互式教学法。记者第一次见到胡红利,是在训练场开展的边防战术课上。课间,他从远处走来,步履沉稳,1米8多的个头,面庞被高原的阳光晒得暗红发亮,眼神中满是威严,一名军事教员特有的气质显露无遗。

  战友和学员们眼中的胡红利,无论是作风还是品格,都像极了负重前行的“沙漠骆驼”。十几年来,他躬耕讲台、心系边防,向着为战育人目标,留下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足印。

  向战为战——

  讲台连着边关

  “我们当前所处的位置,就是‘敌’前沿阵地,不远处是‘敌’装甲车的掩体……”西北边陲某山谷腹地,陆军边海防学院乌鲁木齐校区副教授胡红利,正在进行边防战例实践教学授课。

  从入伍到现在,胡红利的军旅生涯基本没有离开“边防”二字:当兵时,他在新疆边防一线服役;军校毕业后他来到帕米尔高原,在有着“西陲第一哨”之称的斯姆哈纳边防连任职;2012年,作为优秀基层带兵人,他被选调到院校担任教员,一直从事边防教学工作。

  之前,在教授边防分队战术课时,胡红利发现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和研讨思辨能力普遍较强,但联系边防实际不紧、战术运用能力偏弱。于是,他向校区党委建议把课堂搬到边防一线,开展边防战例实践教学。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他和教学团队整体筹划设计分队战术、勤务技能、战时政治工作等教学内容,加入战术背景展开夜间按图行进、对抗演练、反偷袭战斗等课目,走开融合式教学的路子。

  这次来到边防一线进行实践教学,学员冯嘉程觉得十分新鲜。但内心的兴奋没持续多久,一场全要素对抗演练就让他有些吃不消。

  “向后传,灯火管制,保持静默!”随着胡红利一声令下,原本难度不大的夜间巡逻一下子让学员们紧张起来。他们就像在大海中失去了航向的船,只能凭着地图上的路线和微弱星光行进。因走错了好几次路,预定1个小时的巡逻路,冯嘉程用了3个小时才走完,身上的衣服也被汗水湿透了。

  夜色下,胡红利因势利导组织复盘小结,帮助学员们从实地实案中锤炼边防执勤能力。

  “边防执勤的情况有时较为复杂,涉政涉军涉民涉邻,如何在现地处置时做到得心应手?”冯嘉程问。

  面对学员的提问,胡红利一般不会直接给出答案,只是给出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他结合自己在边防一线执勤时的切身经历和执勤案例,耐心剖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涉及的知识点,给出解决的方向,引导学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胡红利要求自己的每一堂课必须经过反复打磨,常常备课到深夜。即使熬到两眼通红,但第二天只要站上讲台,他仍是精神焕发、斗志昂扬的面貌。

  正因如此,胡红利的课总是格外受欢迎,令人印象深刻。回忆起胡红利教员的授课,某边防连的程指导员记忆犹新:“每个授课阶段必有总结出来的口诀要领,每次讲评必有核心要义,教员善于在课堂上进行情景导入,让授课既干货满满,又生动有趣。”

  课堂连战场,教学系边关。从一线来,到一线去,胡教员用实际行动带他的学员们一起感受真实边关,面向未来战场。

  懂边研边——

  初心成就匠心

  一次,胡红利与学员进行交流时,一名来自东北边防的学员谈起:“我们防区大多数地段都是以江为界,平时执勤与西部有很大的区别……”

  这位学员的话,让胡红利又一次推迟了休假,背起奔赴边防的背囊。为推动课堂教学供给侧与边防需求侧精准对接,成为教员以来,胡红利抓住每次到一线调研的机会,打通课堂到边防的“最后一公里”。

  从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滨,从西北大漠到东南沿海,胡红利带着课题辗转多个边海防连队。他用心收集边防执勤案例,了解掌握边防官兵执勤时的矛盾困难,将梳理出的新情况、新变化记录下来,返校后及时补充进教案。

  “开展教学科研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在理论上力求站在最前沿,‘立地’就是在成果上接地气,面向边防急需、打仗急用。”在胡红利看来,教学研究成果必须走出课堂,在边防基层部队得到检验。

  一部专著的出版,见证了胡红利服务一线的拳拳之心。

  夜色沉沉,月光皎皎,教研楼里胡红利办公室的灯依旧亮着。他埋首在书桌前,时而翻阅文献资料,时而伏案奋笔疾书。

  为了编写这本书,胡红利查阅大量资料,记录了上千页笔记,对涉及的专业名词和定义字斟句酌、仔细推敲,一有机会就邀请边防领域知名专家和一线官兵反复研究讨论。

  “这本书区分不同类型,汇集东南西北各个方向的边防管控模式,是我们应急备战、管边控边的‘宝典’。”在某边防部队担任排长的学员张可说,许多毕业学员都将这本教材带到部队,在实际工作中融会贯通。

  “开展教学研究要永不知足,要有‘在一厘米的地方深钻一公里’的劲头。”这些年,胡红利用脚步丈量边防线,带领团队向新的领域深耕,从未停歇。他的课总是深受欢迎,通过鲜活的执勤案例,他带领学员在反思推演中探寻边境管控之道。2023年,胡红利带领团队申报的《边防执勤》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像一峰沙漠骆驼跋涉不止”,胡红利身边的同事这样评价他。隔壁办公室的李竹茵参谋曾问他:“您都已经是课程负责人了,事事亲力亲为不觉得累吗?”

  胡红利笑着说:“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我是从边防一线来的,做着自己热爱的事业,不觉得苦和累,反而是一种幸福。”

  一份热爱,一生坚守。日复一日行走边防,年复一年耕耘课堂,胡红利怀揣对边防和三尺讲台的无限热爱,向着新的高地不断攀登。

  铸魂育人——

  使命点燃豪情

  俱乐部礼堂内灯光璀璨,学员们脸上满是兴奋,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当“人民楷模”布茹玛汗·毛勒朵被胡红利搀扶着走上台时,全场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校区学员毕业后大多分配到边防一线任职,长期面临艰苦环境和戍边守防任务的考验。为抓住学员价值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胡红利牵头开设“走边关”讲坛,邀请全国边海防英模和先进人物做客讲坛,通过访谈和对话等形式面对面交流,培塑学员卫国戍边的使命担当。

  这次布茹玛汗·毛勒朵走进军校校园,为大家带来“一生只干一件事,乐为祖国守边防”的故事。让学员们没想到的是,她和胡红利早已相识。

  “两山交汇处,被誉为‘护送走祖国最后一缕阳光’的地方就是中国的西极,是我扎根生长的第二故乡……”讲台上,胡红利动情地讲起他与布茹玛汗·毛勒朵一起守边的感人故事。

  多年前,胡红利在斯姆哈纳边防连担任连长,布茹玛汗·毛勒朵是连队的护边员。一次,胡红利与执勤小分队在巡逻途中遭遇暴风雪,给养几乎断绝,布茹玛汗带着儿子,冒着跌落山崖的危险、顶着暴雪给他们送来了救命的馕饼。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边防线上这些活生生的人和事,让我更具象地理解了何为军人的担当,何为团结的力量,走向边防战位,我相信我一定能行。”听完布茹玛汗·毛勒朵和胡红利守边护边的故事,学员林煜博更加坚定内心志向。

  走进边防,将身心融入边防,胡红利见证一批批学员成长。

  边防执勤实训场“前哨班”,是胡红利提议打造的教学实习点。学员们分批次入住“前哨班”,采取哨长轮换制度,以哨长身份完成边防执勤等模拟训练,沉浸式体验边防部队的日常工作生活。

  在高原实习的日子里,无论环境多艰苦,胡红利都坚持跟学员生活在一起。白天,他带领学员进行想定作业,预设各种情况;晚上,他和学员一起反复进行沙盘推演,制订行动预案。休息间隙,他经常给大家讲述自己的戍边经历和心路历程。

  “和胡教员在朝夕相处中建立的真挚友谊,是我们军校生活中宝贵的财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一位在“前哨班”实习过的学员,都能真切感受到胡红利“身教胜于言传”的育人理念。因为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经过军校4年的历练,我们的本领更强了,信念和意志也更坚定了。祖国要我守边防,打起背包就出发,我已经做好了迎接一切挑战的准备。”实习结束后,学员刘渝凡信心满满。

  望着自己带的学员们,胡红利相信,作为一名军人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上,不论路多么崎岖,风多么刺骨,他们都将迈着有力的步伐,豪迈向前。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