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刘志丹诗词中的赤诚丹心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4-11-14 12:01:23

  刘志丹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卓越贡献,被毛泽东誉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在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刘志丹写下了数首诗词,尽显其救国救民、百折不回和鞠躬尽瘁的高尚革命情操。

  刘志丹为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人。他6岁入祖父开办的私塾,读四书五经。1919年就读于保安县永宁山县立高等小学堂。1922年,刘志丹考入榆林中学,这是陕北23县联合创办的学校。来到榆林,刘志丹感触颇深,他在《初识榆林》一诗中写道:“城北一片黄沙扬,城南堆堆黄土梁。长夜寒歌多悲切,但见月光冷又凉。”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是写榆林环境给刘志丹留下的初步印象,实际上是表达了他对榆林贫困劳动人民的凄惨生活境况产生的悲恸之情,该诗与“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校期间,刘志丹在老师魏野畴、李子洲等共产党员的影响下,革命思想得到不断发展,这在他的不少诗歌中都有体现。1922年,他在诗词《登镇北台》中写道:“红石峡急流直下,镇北台狂风高旋。看长城内外破碎,重收拾有待吾辈。”大有“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意味。1924年,他在《爱国歌》中发出“快,内惩国贼,外抗强权,救我中华万万年”振聋发聩的呐喊;《兄弟共进》歌发出“同种兄弟心相连,军阀列强内外患;汉蒙携手对凶顽,灭敌除奸争人权”的庄严号召。1925年,刘志丹参加省共进社第二次代表大会,他为大会题词:“共进!共进!同志引着被压迫民族,向帝国主义者进攻!不怕牺牲,杀开血路!前途自有光明与幸福!”他鲜明地指出只有以不怕牺牲的精神进行殊死斗争,才能打碎黑暗与悲惨的旧世界,建立光明与幸福的新世界。

  随着革命思想的发展和进步,刘志丹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1923年,刘志丹当选为榆林中学学生自治会会长,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组织了多个研究会、剧社、画社等团体,在进步书刊上发文以针砭时弊。1925年,刘志丹担任共产主义青年团榆林支部书记,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刘志丹认为“虽有文事,必有武备”,他经党组织选派,毅然弃笔从戎,于1925年秋南下广州报考黄埔军校。1926年初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学习,后转为炮兵科。毕业后,刘志丹被派往冯玉祥国民军联军第4路军任党代表兼政治处长。他积极改造该部军队,发展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并随军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6月,冯玉祥扣押了刘志丹等人,逼迫他们脱离共产党,并以枪决相要挟。生死存亡之际,刘志丹等毫无惧色,毅然拒绝了如此蛮横无理的要求。此后,他们粉碎了敌人的暗算企图,终于找到了党组织。

  1928年5月,刘志丹与唐澍等人领导了渭华起义。在领导武装起义之余刘志丹写下《高塘述怀》一诗:“秦皇逞凶强,百姓横遭殃。老蒋欲称王,杀戮北伐将。旗上烈士血,遗志岂能忘。他日传捷报,祖国浴朝阳。”此诗把蒋介石比作残暴的秦始皇,阐明了刘志丹对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极大愤慨,展现了他始终不渝的顽强革命意志和革命必将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心。他在赠给许权中和唐澍的诗中写道:“二五进军驻渭华,插旗暴动起高塘。相劝许唐结同心,牢记当初志太行。”从内容来看,此诗应写于渭华起义之后,具有互勉之意,是说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我们必须将革命志向牢记心间,齐心协力继续战斗。

  1929年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刘志丹在陕甘边界积极开展兵运工作,领导了多次兵变。这些兵变让刘志丹几度身陷险境,九死一生,但他从未悲观动摇。1931年他在《答白冠五同志》的诗中写道:“丹心绵绵欲诉君,五中耿耿千秋铭。西出阳关击螃蟹,旭日东升满地红。”这首诗体现了刘志丹坚信革命定能推翻反动派的统治,迎来胜利新曙光的乐观精神。

  1934年11月,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与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在甘肃华池荔园堡成立,刘志丹任军委主席。成立时举行了隆重的阅兵式,红军、赤卫军等人民武装精神抖擞地走过阅兵台。刘志丹有感于人民队伍的英姿勃发,赋诗《荔园堡阅兵》一首:“陕甘儿女有豪气,赤手空拳争权利。今日武器扛肩上,列队阵阵成铜墙。”诗歌热情颂扬了陕北人民的英勇革命豪情,抒发了他对人民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而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

  1936年,刘志丹参加东征前夕,数夜与妻子同桂荣长谈,他说:“我这次上前线,是再次去为我的信念而奋斗,又一次表白我对国家、对人民、对党的忠诚,为救国救民我可以贡献出一切。”东渡黄河后,刘志丹率红28军重创敌军,战绩斐然。4月14日,在三交镇战斗中刘志丹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3岁。刘志丹践行了铮铮誓言,用一腔热血表明了自己的赤诚之心。正如毛泽东为其题词所写:“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

  刘志丹诗词感情真挚、通俗易懂,诗词中蕴含的一心为民、百折不挠的高贵品格,为宣传革命思想、鼓舞革命斗志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他的诗词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不断披荆斩棘、奋勇前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永远传诵。


责任编辑:黄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