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河源石
■刘欣雨
秋天还没来得及留下足迹,几场降雪,已将新疆军区河源边防连驻地直接从盛夏拽进严冬。雪野茫茫,营区好似搭上天然伪装网,侧方蛇山那面由石头铺设的600平方米的国旗分外夺目。
又起风了。强劲的北风卷着密集的雪粒,吹打着二级上士侯兆龙的脸庞。防寒面罩布满冰碴儿,他快速挥舞手中的扫帚,一遍遍清扫国旗上的落雪,保证整面“中国红”鲜艳醒目。
山下运送补给的车辆已出发近4小时,照常来说该抵达营区了。但眺望白茫茫的雪路,一直没有发现车辆行进的痕迹,侯兆龙有些不安。
约莫一个小时后,远方终于显现跳动的黑点,5辆满载补给物资的车辆闯入视线。侯兆龙悬着的心骤然落地,紧绷的面部乐开了花。
车停稳在营院内,侯兆龙赶忙召集人员搬运物资,并端出提前备好的热奶茶给大伙儿取暖。
“兆龙!”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到!”侯兆龙大声答道。扭头一看,老连长张振正站在人群中向他招手。侯兆龙又惊又喜,愣了愣神才上前紧紧握住老连长宽厚的手掌。
“要不是看见这面国旗,还真要迷失在大山里。”张振感慨道。自调整工作岗位离开后,他还是首次随车队“回家”。连续几日的降雪已将达坂路全部覆盖,分辨方向难上加难,路滑坡陡,车辆行驶缓慢。直到“中国红”映入眼帘,张振心里才真正踏实。
其实,用石头铺设的这面国旗凝结着张振的心血和情怀。2019年,河源边防连组建,张振成为首任连长。当时,河源还是一个季节性执勤哨所,每年5月会遴选15名经验丰富、综合素质过硬的官兵进驻,在大雪封山前撤离。张振带队进驻时,侯兆龙也在其中。
初到哨所,荒芜的营区杂草丛生,只有一根笔直细长的简易旗杆耸立其间。简单整理过后,张振拿出提前备好的五星红旗,带领大家一起举行升旗仪式。
晚春的河源,银盘般的太阳暖融融地照耀群山,耳畔是鹰隼划破天际的长鸣,不远处的霍尔果斯河奔腾翻涌。面向高高飘扬的国旗,15名官兵庄严敬礼。
几天后,营区修缮整理完毕,巡逻执勤恢复如旧,侯兆龙主动受领升降国旗任务。时间不长,他发现过低的气温和凛冽的寒风导致国旗更换几日便会褪色,还有些抽丝变形。
侯兆龙找到张振“诉苦”,张振沉思许久,说:“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信念的灯塔,河源需要一面永远飘扬的国旗。”
张振将想法和盘托出,官兵纷纷响应,各抒己见。大家最终决定,利用河源石头多的优势,在营区右侧蛇山上,铺设一面长30米、宽20米的石头国旗。
拉皮尺、撒石灰、搬石头、涂油漆……看似简单的工作,困难重重。蛇山正如其名,草丛有毒蛇出没,官兵须清除杂草,再为周边撒上一圈石灰和硫黄,以防被蛇咬伤。为了找到大小一致、光滑平整且不易风化的石头,官兵们用铁锹和十字镐不停翻找、比量大小,手上磨出血泡。
“我建议将大家的姓名写在铺设国旗的石头上,即使多年后身处他乡,也能永远守卫边防。”国旗铺设即将竣工,负责大部分油漆涂抹工作的侯兆龙,特意在国旗底部留出15块未着色的石头。
大家啧啧称赞,纷纷接过侯兆龙手中的画笔,在石头上郑重写下自己的名字,称其为“河源石”。
2023年,连队实现全员进驻。出发前,通信兵康启激动得一夜未眠。他一直盼望目睹“中国红”的风采,并拥有自己的“河源石”。可是,初到河源,他感觉“有些痛苦”。
海拔3700米的莫斯吾达坂是通向河源的必经之路,随处可见独特的冰川山脉景观。4个小时车程,康启上山前的激情很快被胸闷气短、头晕目眩、胃里翻江倒海所冲散。
那日巡逻返回途中,康启因脚底打滑,扭到脚踝。侯兆龙二话不说,背起康启就往前走。天气炎热,侯兆龙的衣服早已湿透,康启只能在心里祈祷快点返回营区。
“看见国旗,就看见河源。”大山深处,当那抹“中国红”出现在视野内,康启脑海中不断回荡侯兆龙常挂在嘴边的话语……
“亚克西,又长出一茬……”望着木箱内长出的新鲜蒜苗,维吾尔族战士阿不都·塔力甫江激动不已。蒜苗是连队官兵种植成功的首批蔬菜,也是阿不都的宝贝。河源有将近半年的封山期,运送物资不便,官兵想吃口新鲜蔬菜实属不易。为此,连队给每人分发蒜瓣,鼓励大家种植蒜苗。
看着白胖胖的蒜瓣沉入水底,阿不都充满期待。可两周后,蒜瓣因浸泡过久腐烂,他懊恼地跑去炊事班领取新鲜蒜瓣。向战友请教经验后,他及时将发芽的蒜瓣转移至备好土壤的木箱,定时浇水。一个月后,绿油油的蒜苗钻出土壤,阿不都兴奋得手舞足蹈。
“嚓、嚓……”刚剪下的新鲜蒜苗,散发出直冲味蕾的辛辣味。阿不都正在为风尘仆仆的张振一行人准备晚饭食材,他要让大伙儿尝尝河源的味道。
晚饭后,连队决定利用这个周末再为国旗上色,同时为新兵授予“河源石”。
那天,新兵在“河源石”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老兵为这面国旗再涂油漆,浓浓的使命感充溢每个人的心田……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