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纪志耿 伍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鲜明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课题,作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这一重大判断,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结晶,既是对本民族固有文脉的继承,也是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理论的超越,更彰显了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切实增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责任担当。
赓续历史文脉,彰显中华文明独特魅力。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文明特征,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并赋予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充足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执政理念,“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治国思想,“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取之有度”的生态智慧,“尚和合,求大同”的民族传统,等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自古以来,无数有识之士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和舍身求法的生动实践,映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光芒,为中华民族持续发展提供了悠远绵长的精神力量。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就必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用大历史观观察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阐明中华文明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和旺盛生命力,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夯实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要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不断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确保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巍然屹立、稳步前行。
立足中国国情,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当代形态,从本质上看属于科学社会主义范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底色,以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创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为内容和标识的文明形态。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与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一路走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就必须始终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将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作为立足点,将巩固文化主体性作为关键点,以更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把“两个结合”的大文章做好,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谱写当代华章,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现代文明的核心特征,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在内的综合发展进程,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显著标志。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以历史主动精神,在吸收外来文化与保留自身民族特色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对“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求索与回答。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我们要始终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领,致力于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族繁荣与人类进步;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积极汲取人类文明的共同智慧,促进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发展,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作者:纪志耿 伍艳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