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耿松涛,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副教授,2020年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专业技术九级文职人员,完成国家和军队重点课题多项,多次获国防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教学成果奖,先后被评为“四有”优秀文职人员、教研条件建设先进个人。
强军心语:三尺讲台追梦,教战研战强军。
“从接收需求,到对接潜力、区分任务、生成方案,仅用时不到5分钟……”近期,在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校园里,一款新研发的决策支持系统的现场展示,赢得场下热烈掌声。台上边演示边介绍的正是该院文职教员耿松涛。面对来自全军各单位百余名领导、业务骨干,他作为年轻教员毫不怯场、侃侃而谈,熟练地将系统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展示出来。
“从事军队教学科研事业,是我一直想干的事,这是我从小到大的梦想。”耿松涛告诉记者。从基层指挥军官到教员,成为教研系最年轻的副教授……短短几年,耿松涛一直沉浸在教学科研之中,在新的岗位上取得多项成绩。他先后完成多项国家和军队重点课题,多次获得国防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教学成果奖等。
一
5年前,耿松涛从国防大学博士毕业,从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加入联合作战学院教员队伍。
事实上,无论身穿“松枝绿”还是“孔雀蓝”,耿松涛对自己的标准从未降低。他给自己设定目标——直面挑战,刻苦提升教研能力。他主动请缨上讲台,积极参加“创客”大赛等各种比武竞赛,牵头攻关军队重点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次正式登台授课,就赢得现场督导专家的认可。“你是改革后学院第一个走上讲台的文职教员,课讲得非常好,一定要再接再厉。”专家的勉励让他记忆深刻。不服输的责任意识升腾起来,他告诉自己“作为转改文职,要给学院文职队伍带个好头,不仅要讲得好,还要讲得有新意”。
以此为开端,耿松涛讲课越来越多,课上得越来越好,他主讲的课程也在课程评价中屡获高分,并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教学科研成果,成为所在系最年轻的副教授。
二
想要成为“台柱子”,就要练就“硬刷子”。随着军队院校改革的深入推进,国防大学全面推开基于系统的教学模式转型。在实践探索中,耿松涛深感我们有些理论创新成果还没经过验证,并且知识传授的现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层次指挥人才培养需求。这也正是基于系统教学亟须改变的现状。
部队所需,就是我们研究努力的方向。“在和平时期,如何依托系统、基于实验验证创新理论,如何通过系统、实验引导学员探究原理,成为教学模式创新的一大挑战。”因为缺乏经验,耿松涛感到困惑。
一次学院领导的授课辅导给了耿松涛启发,思路也突然打开。于是他翻出了曾经进行授课的资料,对标对本进行分析,恍然大悟:教学不就是用最直观的方式呈现最核心的原理,最终引导学员思考探究原理、解决实战问题吗?
一有思路,立马行动。于是他深入一线调研,找学员座谈,与大纲对照,找同事讨论,向老教授请教,在系室试讲……不断吸收大家意见,修改教学内容和方法。最终,他在系室主任的带领下,与课题组一起围绕某中级指挥培训的特点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完成了任务。在示范观摩时,在场专家这样评价 “教学模式方法新颖”“理论与系统融会贯通”。
三
“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没有信息化智能化的筹划手段,怎么能支撑打赢现代战争?” 在基于信息系统教学探索中,耿松涛发现现有的信息系统在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方面存在短板,很难满足大数据时代精算细算深算的要求。有着军队指挥学和军事运筹学扎实基础的他,主动请缨研发某领域的决策支持系统。
研发决策支持系统,说易行难。没有参考先例,只能自主设计、自主研发。
“不能为有系统而急于研发系统,必须要搞清备战打仗一线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智能化系统。”耿松涛深知,研发智能化系统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为了追求成绩而急于求成。
那段时间,耿松涛和团队没日没夜地泡在数以千计的数据样本堆里,推算一个又一个模型,检验一个又一个算法。对智能算法不精通,他就去学;对基层的实际情况不了解,那他就去一线调研。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最终,在各级的支持下,他带领团队历时3年,终于研发出某决策支持系统。
在后续几个月时间里,为了进一步升级系统功能,耿松涛每天只休息3个多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项“不可能”的挑战,在耿松涛和研发团队共同努力下,如期完成,系统最终在演训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正是他们的执着与努力,系统很快在全军该领域得到广泛推广,也在多次演练任务中不断得到验证,成为该领域演训演练的“大脑中枢”。
“成功没有捷径,唯有奋力攀登才能不断超越自我。” 耿松涛感慨道。
这两年,耿松涛带着课题研究成果,不断在基层部队一线、军委机关奉献着强军的智慧,传递着打赢的能量。
作者:黄婉静 张鹏轩 张自伟
文章来源:国防大学公众号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