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木加,也是昆木“家”
■陈武斌
初冬,高原腹地已是冰封雪裹。寒风卷起积雪在空中轻舞,细远悠长的马泉河还未完全冻结。流淌的河水夹杂着冰碴儿,撞击着两岸的冰层哗哗作响,似为一场分别奏起前奏。
马泉河畔,驻守着昆木加哨所。昆木加,藏语意为“鲜花盛开的天堂”。与美好寓意相反,这里气候条件恶劣,高寒缺氧,鲜花鲜见,被称作“生命禁区”。
戍守边防,在无数个日夜的孤独与坚守中逐渐成长,昆木加哨所官兵把青春铸成一座座冰峰,用身躯撑起祖国的天空。
珍贵记忆
天刚蒙蒙亮,战友们还在熟睡,二级上士贾年生早早起了床。他穿好军装,来到军容镜前,反复练习军礼。即将离开军营,贾年生最大的心愿是在退役仪式上再敬一个标准帅气的军礼。
入伍12年,虽然动作要领烂熟于心,敬礼早已形成肌肉记忆,但在贾年生看来,退役前的每一个军礼都弥足珍贵,必须极致完美。
“守住了边防线,没有守住发际线呀!”望着镜中的自己,贾年生心有感慨。相比于18岁刚上哨所时的意气风发,此时的他添了不少白发,发际线后移,皮肤上全是紫外线留下的痕迹,看起来像40多岁。但有些东西始终不变——军装笔挺,眼神坚定。
军容镜的旁边,是一面照片墙,上面收集了建哨以来所有哨所官兵的珍贵记忆,也留下了贾年生的难忘瞬间。
照片墙中间位置,是战士们和一匹枣红色军马的合影。12年前,贾年生还是一名刚上哨所的新兵,那时战士们执行巡逻任务主要依靠军马。枣红色军马“红旗”奔跑速度快,性烈,难以驯服,唯独对贾年生十分温顺。后来,贾年生负责饲养“红旗”,经常将自己早餐里的玉米和鸡蛋带给“红旗”加餐。空闲时,贾年生会给“红旗”讲巡逻路上发生的事,“红旗”像是听懂了一般嘶鸣附和。
入伍第6年,贾年生已经是哨所尖刀班副班长。那天,临时由他带队前往门多拉山口执行巡逻任务。归途中突遇暴风雪,巡逻分队无法辨明回家方向,加上战士张力崴伤了脚,贾年生只能带着大家挖雪洞躲避风雪。挖完雪洞清点人数时,却发现“红旗”不见了。天色已晚,出于安全考虑,贾年生决定第二天再去寻找“红旗”。风雪似野兽般怒吼,大家蜷缩在一起抵御严寒,不敢入睡。深夜,雪洞外传来马的嘶鸣,原来是“红旗”冒着危险跑回哨所,带着救援队连夜在暴风雪中赶了过来。后来,巡逻分队安全回到哨所,大家强烈建议与“红旗”照张合影。
随着近年来一条条柏油路直通哨所与边防点位,军马逐渐退役。“老伙计,你还好吗?”每当看到这张合影、想到退役的“红旗”,贾年生的嘴角常常不自觉地上扬,心底会涌出一股暖流。
在照片墙的左下角,还有一张照片令贾年生记忆深刻:官兵们围坐在一起,正有滋有味地吃饺子。食物升腾的热气,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那年冬天,临近春节,大雪封山,团里的物资车被积雪卡在了山下。眼看着战士们已经连续吃了两周罐头,兼任哨所司务长的贾年生心里很不是滋味。天空迟迟没有放晴的迹象,他一时没了主意。指导员决定带4名班长徒步下山取一些食材,让官兵们过好春节。
次日清晨,指导员一行5人出发下山。可是直到太阳落山,他们都没回来。雪越下越大,留守的贾年生带几名战士去接应,刚出哨所不久,就远远看到5个“雪人”正拖着沉重的步子缓缓走来。冰雪在每个人的大衣上结成一层厚厚的“铠甲”,身后用绳子拽着的菜筐像是圆滚滚的雪球……
那个春节,官兵们用来之不易的5筐食材包了顿团圆饺子。饺子入口的那一刻,有人满脸笑容,有人眼眶湿润。
守哨的日子漫长而艰苦,但贾年生喜欢这里。他说,大家亲如兄弟,互相照顾,有好吃的一起吃,有脏活累活一起干,昆木加是大家共同的家。
诗画青春
老兵将五颜六色的颜料按照预先勾勒好的线条,涂抹在相应区域,原本冰冷的石头立刻有了温度。国旗、战士、鲜花、河流、雪山……这一切都在这一方石头的小世界里鲜活起来。一块块平平无奇的石头,给枯燥单调的守哨生活平添了些许色彩。
临近退役,一级上士张强强和他新收的“徒弟”李达格外忙碌。一到休息时间,两人就猫在休息室里。他们进去时衣服干净整洁,出来时脸上、身上沾满五颜六色的颜料。大家开玩笑说他们是“花脸猫”,张强强回应道:“为艺术创作流出的汗水都是彩色的。”
“看似简单的石头画,其实过程烦琐……”原来,张强强是在休息室里教李达如何绘制石头画。
张强强教得细心,李达学得用心。李达是一名大学生士兵,入伍前学的是美术专业,现在学习绘制石头画可谓得心应手。
戍边的日子,是缺少颜色的。万里河山,缄默不语。喜欢绘画的张强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解压方式——创作石头画。每次执行巡逻任务,他会在途中留意适合绘制石头画的石头,“平整光滑、表面没有裂纹,薄一点更适合……”
对于张强强来说,石头画中有自己向往的星辰大海,还记录了哨所官兵守哨生活的点点滴滴。战友们愿意将自己的故事分享出来,请张强强帮忙绘制在石头画里,珍藏起来。
那年,时任哨长张邦辉的妻子要来哨所探亲。之前在电话里,张邦辉总是告诉妻子,昆木加是“鲜花盛开的天堂”,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很好。突然接到妻子要来探亲的“口头通知”,张邦辉有些手足无措,“善意的谎言要被揭穿了。”最后大家集思广益,想到了在石头上绘出一束玫瑰花的方法,来解除误会。
“你看,我没骗你吧,这里真的有鲜花!”见面那天,张邦辉从怀里掏出尚有余温的石头画。收到绘在石头上的玫瑰花,妻子心疼地流泪了。在石头画的背面,张邦辉还给妻子写了一段话:“亲爱的,我们的爱情就像这束特殊的玫瑰,无惧风雪,永不褪色,直到海枯石烂。我是一名边防军人,我是守卫边关的一块石头,无论多艰苦的环境,我都无所畏惧,请你相信、请你放心……”
石头画盛满官兵们的梦想与浪漫,风雪与严寒永远无法阻止青春向阳的热情。
在小小的昆木加哨所,到处都有青春的足迹。
几天前,哨所举办了一场以“青春”为名的诗会,一些作品被收录在诗集里,送给退役老兵留作纪念。
对于诗,很多人认为那是高雅的代名词。但在戍边官兵的眼里,那些守卫边防的日日夜夜,无需刻意渲染,便是青春在山河大地上写下的最美诗行。
诗会上,二级上士佘迅大声朗诵了自己创作的一首短诗,赢来战友们热烈的掌声:危险来临的时候/我们就是人民的胸膛/点燃热血,照亮方向/读懂责任才能读懂军装/纵是前路疾风骤雨/我也会逆行出击/迎难而上。
那年,辖区内突发地质灾害,哨所临时成立党员先锋队,对附近居民展开救援。时值雨季,道路泥泞,山上随时可能有石头滚落。那时,佘迅刚上哨所不久,救援途中看到一块滚落的石头正向小男孩砸去,他毫不犹豫地用身体护住了小男孩的头,自己的背部被砸出一大块淤青。虽然伤处疼痛,但佘迅在那一刻明白了这身军装的责任。
“我曾憧憬诗和远方/却从未想过边关是离它最近的地方/这里有金戈铁马/落日黄沙/我想将青春的芳华播种在昆木加/这里便能开满鲜花”“我用无悔青春在万里边关写下诗行/这一刻,狂风暴雪也在为我歌唱/十余年的匆匆岁月/戍守在这片雪海云天/我从未忘记自己来时模样/在边关/在无数次血与泪间/在无数次生与死间/我们成为了铁/我们成为了钢/我们成为了一道牢不可摧的城墙/成为了祖国西南的稳固屏障”……
官兵们的诗或许文学性欠佳,但字里行间传递的感情无比真挚。这一首首诗,记录了他们昂扬奋斗的青春。
永远的家
按照惯例,每年临近老兵退役,哨所里会举办一场特别的篝火晚会。
新兵和老兵将自己难忘的记忆,融入晚会的节目创作中。虽然现场没有灯光与特效,舞台也十分简陋,但明亮的篝火将战士们的守哨青春映照得通亮……
“吴小康,一定要将国旗带上去!”舞台上正在表演的节目,是新兵吴小康结合第一次边防巡逻的真实经历创作的情景剧《国旗飘扬》。节目中,受伤老兵张扬嘱咐吴小康,一定要把国旗带到界碑前。
那天,张扬带着吴小康最后一次执行巡逻任务。悬崖路上,吴小康不小心踩滑,眼疾手快的张扬跃起拉住吴小康的裤脚,避免了意外的发生。张扬却被石头磕伤脚踝,无法继续前进。看着因救自己而受伤的老班长,吴小康满心愧疚:“班长,我来背您!”吴小康明白,这是张扬军旅生涯的最后一次巡逻,再看一眼界碑是他唯一的愿望。但张扬拒绝了,带上伤员只会给战友增加危险,耽误巡逻任务。
“小康,一定要将包里的国旗带上去,我在这里等你们。这是命令!”张扬把背包递给了吴小康,严厉地说道。
吴小康只能快速背上背包,随巡逻分队前行。
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跋涉,巡逻分队终于到达界碑。展开崭新的国旗,“边关有我,请祖国和人民放心”的宣誓声响彻天际。那一刻,吴小康深深地体会到,老兵嘱托的是什么,自己所要守护的是什么。
“请老兵们放心,昆木加有我们!”节目的最后一句台词,是新兵的共同宣誓。看到这里,几位老兵倍感欣慰,朝着舞台上的新兵庄严地敬军礼。
随着情景剧的完美谢幕,接下来的小品《思家》将晚会推至高潮,大家笑着笑着又流泪了。
“爸爸,你怎么还不回来呀……”小品中,下士农盛观播放了一段手机录音,戳中不少战友的泪点。
老兵们总说:“守边防越久,泪点越低。”对于边防官兵来说,回家团圆是无数次出现在梦中的场景。真正要离开这里时,心里却是万般不舍。
一级上士谢兴华想起了不久前给妻子打的那通电话。原本他今年服役期满,将转业回家。但是由于岗位没有合适的接班人,组织建议他延期服役。再三思索后,谢兴华决定先和妻子杨巧巧商量一下。
这些年,家里家外全靠妻子一人操持,谢兴华内心充满愧疚。电话里,他不知道该怎么开口提出留队的想法。
似乎听出了丈夫的心思,妻子只说了一句话:“兴华,你在部队踏踏实实干,家里有我。”谢兴华同时听到儿子正和小伙伴边嬉闹边喊:“我的爸爸是守卫边关的大英雄!”
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谢兴华向组织递交了延期申请。
“你用青春守住军营,我用青春守住你……”舞台上的歌声,唱进每一位戍边人的心里。此时,新兵魏文祥接到了父母打来的视频电话,“爸、妈,你们前些天寄来的特产,我都收到了,也跟大家分享了。战友们都夸你们手艺好呢。天冷了,你们多注意保暖……”
来哨所的这段时间,魏文祥深深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他睡觉时,班长会深夜起来给他盖被子;他生病时,战友一直陪护在床前……在他看来,守哨的日子很苦,也很甜。昆木加,也是昆木“家”。
“当雪山托起金色的太阳,我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上……”歌声回荡在哨所上空,大家的记忆飘向雪山下、界碑前,留在青春涌动的边关。
“再见,昆木加!”
“再见,昆木‘家’!”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