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营者,务持重
——汉将赵充国平西羌之战
■李梦蝶 闻 彩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的赵充国陵园。
原 典
居常虑变,处易备卒。屯营者,务持重。
《投笔肤谈·达权》篇中提出,在作战中,正常情况下要考虑可能的事变;在顺利环境下,要防备突然事故。军队扎营务必谨慎稳定,须谋定而后动,切不可轻举妄动。正所谓“持重者,不轻动也,如亚夫之夜惊坚卧”。
经典战例
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袭扰内地,企图攻城略地。匈奴也联合羌人共同侵略汉朝疆土,汉武帝曾出兵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便是阻止这种联合,但派出的军队被羌人所败,损失惨重。
到了汉宣帝时期,面对日益严重的羌患,朝廷不得不启用老将赵充国。出发前,汉宣帝曾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表示用兵不能光靠空想,必须前往一线观察情况,谨慎思索后作出应对之策。
神爵元年四月,赵充国率骑兵万余人进行西征。兵抵金城后为防止羌兵在汉军渡河时突然出击,他先派出3个小分队趁夜渡河,在对岸建立阵地,以掩护第二天全军过河。过河后即安营扎寨严阵以待,面对羌人不断侵扰挑衅,赵充国坚守不出,始终没有追击西羌主力,而是稳扎稳打,一步一步向敌深处推进,直插西部都尉府。进驻西部都尉府后,赵充国仍按兵不动,此举也引发汉朝朝堂争议,认为赵充国年老怯懦、消极避战。
赵充国并未因朝堂上的质疑而轻举妄动,而是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一方面,汉朝的军队封锁了西羌和匈奴之间的联系,同时挡住匈奴的进攻,西羌失去匈奴的外援,只能独自和汉军交战。另一方面,赵充国同时派人去西羌各部落送信,高价悬赏造反的西羌首领和士兵的人头,杀死别的部落首领的还能得到被杀者的全部财产,能够迷途知返的算作无罪。在策略生效之前,赵充国继续等待时机,偶尔派出精锐骑兵,对敌方主力进行小规模的歼灭战,同时派出步兵在当地进行屯田。几个月后,西羌部落内部开始瓦解。七月,赵充国率军推进至先零地区,重创羌军。十二月,西羌各部落彻底陷入混乱,赵充国奏请撤除骑兵,以步兵屯田戍卫,已遭重创的羌军或死或降,汉军大获全胜。
战例解析
居常虑变,处易备卒,这是成熟的统兵将领应当具有的心理状态和战斗习惯。而定下了“屯营”求胜的决心之后,如何真正让部队扎下根来、稳定下来、生存下来,是实现以静制动、扭转局势的先决条件。
出兵之前必须有细致而周密的谋划。作战有扎营和列阵,有野战和守备,有进攻和防御,有敌方和我方。善于用兵的人必须考察虚实形势,比较敌我的情况,研究先后的关节,须先有“谋”而后有“动”。将敌我兵力、战场情况、后勤补给、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都考虑到,方能作出兵力部署,决定下一步军队应当如何行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纸上谈兵必会招致失败,科学灵活的决策方案必须基于对敌我情况的充分研判和对战场情况的实地考察。辽沈战役期间,为全歼锦州守敌,我军在塔山一线构筑了防御阵地,阻击由葫芦岛方向北上援锦的敌军。从地图上看,葫芦岛、塔山、锦州由西南到东北连成一线,是辽西走廊的重要通道,确有从中间将其切断的必要性。然而,若去实地勘察就会发现,虽名为塔山,却无塔也无山,不过有一个稍稍隆起的土包而已,若要在此地固守,必须构筑完备的工事体系,并组织强有力的预备队,方可实现目标。正因为如此,东北野战军在塔山方向布置了一支善于防守的部队,并预留出充足的预备队,这是塔山阻击战能够取胜的重要基础。
择地驻扎和行军都需慎察敌情。部署和安置军队都要研判地形和敌情,只要不轻敌冒进,并能做到集中兵力、研明敌情、取得部众的信任,就足以取得战争的主动权,从而取得战争胜利。因地制宜、因敌而动,熟悉掌握作战区域的地形和敌情,是求取胜利的先决条件,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对地形和敌情的掌握不管多么细致、多么具体都不为过。1954年底,张爱萍指挥华东军区部队,进行攻击一江山岛的各项准备工作。在战前侦察的过程中,张爱萍发现,由空军侦察机传回来的照片中,大部分图像较为清晰,唯独有一块不大不小的模糊区域。他为此专门询问了空军作战部门的同志,得到的答复是这里有可能是敌人的高炮阵地,飞行员为规避敌军的防空炮火,对这片区域没有实施低空侦察拍照。张爱萍不放心,他一面要求飞行员再次侦察这片区域并拍摄照片,一面命令陆军和海军的侦察人员通过抵近的方式,与空军一起核实敌情。果然,这片区域确实部署有敌军高炮分队,这样求真求实、精益求精的侦察行动为我军摆兵布阵提供了充分的情报支撑。
力求以最小代价取得战争胜利。用兵打仗的上策是在未战之前就用计谋挫败敌人,其次才是使用军事力量威慑敌人使其屈服,再次是通过野战打败敌人,下策才是攻打敌人的城池。因为攻城略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往往伤亡惨重且耗费时间,因此“不战而屈人之兵”往往是古今名将所追求的。赵充国在平定西羌的过程中,着眼长远、稳扎稳打,始终以较小代价博取较高回报,这对于日渐衰微的汉朝来说,无异于一种非常讲求效益的作战方法。在战场上,最让指挥员懊恼的,就是有绝佳的歼敌战机,手中却无兵可用。究其原因,就是在前期的备战建设或战斗过程中,没有量入为出,做不到宽备窄用,结果真到了关键时刻手中无兵、营中无粮。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力量薄弱,如果一味地和日军拼消耗、打堂堂之阵,势必难以坚持。在持久战方针的指导下,各地区人民军队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因地制宜开展敌后游击战,或炸掉一个碉堡、或歼灭敌一个小队,久久为功、积少成多,最终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实现了整体作战实力的强弱逆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