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出发!跟红军一起长征!时光逆旅指南之红一方面军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4-12-19 14:28:03

  出发!跟红军一起长征!时光逆旅指南之红一方面

  ——红军长征90周年系列策划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纵横十余省,长驱数万里,在血与火中蹚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如果有机会乘坐时光机回到90年前,你能跟上红军的队伍,一起走完长征路吗?这里有一份时光逆旅指南,可以帮助你查找答案。这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现在,请将自己变成历史的参照系,我们准备出发!

  请选择:你现居城市在a江西;b福建;c广东;d湖南;e广西;f贵州;g云南;h四川;i西康;j甘肃;k 陕西;l 以上都不是

  请选择:数倍于己的强敌如影随形,步步紧逼,你怎么打包行李:a,生活用品都带齐;b,值钱的东西都带上;c,携带弹药不足的大炮、山炮 d;携带必需品和轻型战斗装备

  请选择:做事时,你做判断的依据:a,有权有钱的人都这么干;b,学历更高的人说这么干;c,刚做成这件事的人说这么干;b,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1935年8月,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是长征征程中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一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共8.6万余人,从江西于都出发,开始长征。历时1年,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等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在一场场生死之战间不断地进行战略调整,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恶劣的自然条件,破解了张国焘的分裂阴谋所造成的危局,最终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吴起镇,完成长征。

  到达陕北时,红一方面军主力(1935年9月,改编为红军陕甘支队)仅保存7000人,行程之艰难,战争之激烈,可见一斑。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长征经典战役,几乎都在这支队伍的长征线路上发生。如果时光逆转,你能成为这支红军队伍中的一员,将从血与火中感受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伟力,见证中央红军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地从迷茫走向清晰,从暗夜走向曙光,从挫败走向胜利!这份关于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资料,请查收——

文字文稿9120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1935年10月)图源:央广军事

  610601跟红一方面军一起长征!在迷茫中出发,“大搬家”式转移

  1934年10月16日,8.6万红军战士开始在星夜下渡过于都河,踏上长征路。离开中央苏区后,如何彻底摆脱国民党如影随形的围剿?最终目的地在哪里?这支队伍在出发时,还没有从迷茫中寻找到确切的答案。他们最初的目标并非陕北,而是赴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然而“左”倾冒险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阴影,正笼罩着这支队伍。初期“大搬家”式的转移,延缓了红军部队的行军速度,让其在突围中屡失战机。

撤离中央苏区

  1934年,率领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准备长征的中共中央最高领导集团,是以博古、李德、周恩来为成员的“三人团”。

  中央革命根据地曾是全国最大的一块“红区”。在这里,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万”,指挥红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伟大的胜利。但随着临时中央迁到中央根据地,毛泽东在政治上遭受排挤,博古、李德掌握了军事指挥权,开始在党、红军和根据地内全面地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方针和政策。他们照搬苏联经验,放弃过去几次反“围剿”中行之有效的积极防御方针,企图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同装备优良的国民党军队拼消耗。“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的恶果,直接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0月初,国民党军队推进到根据地腹地,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离开中央苏区后,该向哪里去?需要走多远?目的地在哪里?部队出发时,除中枢少数人之外,预先都不知道开往何处,入湘、入桂还是入川,大家都在猜测。关于这次“战略转移”的目的和任务内容,博古、李德在党内、军内和群众中没有进行必要解释和充分动员,而至于最终的目的地,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普通战士了。

“大搬家”式转移

文字文稿9198

长征初期的“大搬家”式转移拖慢了行军速度。图源:央视新闻

  面对国民党百万大军的围剿追堵,中革军委却作出了一切都要带走的指示。中央红军突围出发时,不仅携带了大量的粮食、衣被、武器和弹药等军事作战所必备的物资,而且携带了大批辎重,包括极其笨重的兵工厂、印刷厂、造币厂的机器设备,野战医院的X光机,以及需要七八个人抬的大炮底盘等,甚至还携带了不少笤帚、擦机布、破工作服、烂手套等废旧破烂。这些“坛坛罐罐”加起来共有数千副担子。

  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描述红军的“大搬家”情形时指出:“兵工厂拆迁一空,工厂都运走机器,凡是能够搬走的值钱的东西都装在骡子的背上带走,组成了一支奇怪的队伍。”

  辎重如山,骡马成群,红军初期这种“大搬家”式的转移,大大增加了红军行军中的非战斗人员,增加了红军行军作战人员的负重,这不仅延缓了红军部队的行军速度,使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军阀得以从容地在红军长征方向部署一道道封锁线,更使红军在突破敌人封锁线的战斗中屡失有利时机,给红军部队造成巨大损失。

湘江血战:最惨烈的一战

文字文稿9165

湘江·1934(油画,中国美术馆藏)张庆涛作。图源:中国军网

  1934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中央红军在广西北部湘江地区,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战役中最艰苦、最激烈的一仗,也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

  为保证中央领导机关和其他部队渡江,担负掩护任务的第5军团第34师被敌军阻隔在湘江东岸,最后弹尽粮绝,大部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不幸被俘后绞肠自尽,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誓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

  红军最终成功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把红军消灭于湘江东岸的企图。虽然大量杀伤了敌人,但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连同前三次突破封锁线,中央红军已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

  610601跟红一方面军一起长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暗夜走向曙光

  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的错误指挥,红军虽然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遭到重大损失,这也引发了全体官兵对于“左”倾错误的深刻反思。李德的“城市堡垒”战略战术完全不适用于中国革命道路,去湘西会师等于钻进敌人的包围圈。在毛泽东坚决主张下,中央政治局决定改变中央红军去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

遵义会议

文字文稿9234

图源:遵义会议纪念馆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集中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取消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

  这次会议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会议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面临的所有重大问题,开辟出中国革命新路。毛泽东后来指出,“从那之后,我们就懂得要自己想问题”,“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

四渡赤水之战

文字文稿9213

红军四渡赤水示意图。图源:中国国防报

  四渡赤水之战,是毛泽东在遵义会议确立其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后,指挥的第一个战役行动,在他的军事生涯中具有重要地位。毛泽东在危机时刻,准确把握时机,指挥中央红军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牢牢地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书写了个人军事指挥生涯的“得意之笔”。

  四渡赤水发生在1935年初,作战区域主要在贵州、四川、云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一带。在三个多月时间里,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按照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赤水河两岸穿梭往来,纵横驰骋于40万敌军丛中,在运动中创造战机。红军历经大小40余次战斗,成功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也从根本上扭转了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

  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随后,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又一举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幻梦。

  610601跟红一方面军一起长征!破解分裂阴谋,明确北上目标

  翻越人迹罕至、终年积雪的夹金山,1935年6月,中央红军抵达四川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红军在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明确发展方向时,产生了“北上南下之争”。这是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和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之间关于红军战略方针和发展方向的争论,同时也是一场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

北上还是南下?

  中共中央考虑到川陕甘地区地域广阔,交通方便,汉族居民较多,帝国主义势力和国民党统治薄弱,而且靠近抗日斗争的前线华北,因此主张红军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以便在北方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领导和推进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但张国焘却认为,红军应向西退却到人烟稀少、少数民族聚居的川康边地区,或南下攻取成都,以为这样可以避开国民党军强大的军事力量。

  为解决这个分歧,193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一致通过了周恩来提出的向北发展,在川陕甘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两河口会议上,张国焘虽然也对北上的战略方针表示赞同,但实际上并没有放弃向川康边地区退却的错误主张。一方面因为对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的错误判断和估计,另一方面更出于自己的政治野心。

  会后,他延迟红四方面军北上,仗着人多枪多,向中央要权,要求由他担任军委主席。中共中央坚决拒绝张国焘的无理要求,但为了团结四方面军共同北上,还是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这时,张国焘才调兵北上。但此时,进行松潘战役的战机已经丧失,红军不得不放弃松潘战役计划,改由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草地北上。

草原分兵

文字文稿90

红军总部在长征途中制定的《夏洮战役计划》。图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1960年,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采访中提问:“你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毛泽东答:“那是在1935年的长征途中,在草地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当时党内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

  1935年8月3日,红军总司令部制定《夏洮战役计划》,将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分别北上。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政委张国焘率领左路军;前敌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率领右路军。中共中央随右路军一起行动。8月6日,中央红军再次恢复红军第一方面军番号。

  然而,当右路军在8月底历经千辛万苦通过了草地,左路军却迟迟没有北上向右路军靠拢。张国焘率左路军先头部队到达阿坝地区后按兵不动,他拒绝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9月又电令右路军南下,并企图危害和分裂中共中央,密电要求右路军“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就在红军面临分裂的危急时刻,中共中央为贯彻既定的北上方针,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冲突,于9月10日凌晨率领红一方面军第1、第3军和军委纵队迅速转移,先行北上。9月12日,决定将这些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

腊子口战役

文字文稿9101

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图源:中国军网

  1935年9月16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红1军、红3军和军委纵队改编)先头部队第四团在团长王开湘(又名黄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下,击溃国民党新编第十四师鲁大昌部第六团,逼近甘肃岷县(今属迭部县)要隘腊子口。

  9月16日当晚,经两小时激战,红军歼敌鲁大昌部2个多营,俘敌一个排,缴获迫击炮3门及大批弹药和军用物资,夺取天险腊子口。

  腊子口战斗规模不大,但意义非凡,让红军突破了长征中最后一道关口,为顺利北上进入陕甘地区开辟了通道。此次战役,是军事史上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著名战役,也是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境内最关键的一仗。10月19日,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长征。


  综合整理自:央视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军网、解放军报、经济日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等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