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猛将当执殳——中国古代长兵器之四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01-09 14:41:24

明朝木棍。

西汉立犬铜狼牙棒。

秦兵马俑坑出土的青铜殳首。

  棍、殳与狼牙棒,皆为中国古代打击类长兵器。三者中,棍的历史最悠久,原始形态是经过简单加工的树枝木杆。在原始社会的狩猎和战争中,古人用力挥舞木棍,依靠棍的惯性所产生的动能来击杀目标。此后,为增强杀伤力,古人对棍的打击端进一步加工改造,由此衍生出众多长兵器,因此棍又有“百兵之祖”之称。这些由棍演化而来的长兵器中,就包含本篇所涉及的殳和狼牙棒。

  棍又称“棒”“梃”,其按照部位来分,可分为棍梢、棍身、棍把三部分,其中棍把为持握部位,棍梢为打击部位,棍梢和棍把之间的区位称为棍身。早期的棍多以枣木制成,取其坚实沉重,打击更有力,后改用白蜡木,取其有韧性且轻便,更便于操控和携带。棍虽然不如刀剑杀伤力大,但它粗壮坚硬不易被折断,尤其在对抗盔甲时效果显著,且取材便利、造价低廉,成为中国古代军队常用装备兵器。在古代,“棒”又称“棓”,其作为常用兵器,曾在多部史书中出现,如东晋葛洪《抱朴子》载有“白棓军”征讨山贼。唐朝以后,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棍。从形制上分,有长棍、齐眉棍、三节棍、梢子棍等;从材质上分,有木棍、铁棍、铜棍等,但木棍最为常见。宋朝时期,棍作为兵器进一步发展,仅《武经总要》就记载有7种,其中除白棒和杆棒是传统的无刃型棍棒外,其他几种棍梢或带刃、或包铁。该书还提到一种棍,即“铁链夹棒”,这种棍一头是长棍,一头是短棍,两棍之间用铁链相连,以此后来又发展出“双节棍”“三节棍”。棍的用法以拦、挑、挂、戳、点、拨、撩、绞等技法为主,武术界的棍法以威猛快速为上,多有旋扫及舞花动作,打击空间较大,故称“棍打一大片”。火器出现后,棍棒逐渐成为武术运动的器械。

  殳的基本形制就是加装金属首的棍棒,主要分为无尖锋和有尖锋两种。无尖锋的殳大多为青铜圆筒套头,使用时以砸击为主。古人还在殳的首尾两端配以青铜刺球,增加殳的攻击力和保护殳柄不开裂。有尖锋的殳,殳首顶端呈三棱矛状,锋部后面连接一个铜刺球或铜箍,柄的尾端也安有一个铜刺球或铜箍,即可用箍进行钝击,也可用矛尖进行刺击,是用于实战的兵器。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就出土了多件有尖锋、用作实战的殳。周朝时期,殳被列为“车之五兵”之一,至战国时期,殳又被列为“步卒五兵”之一。除作为兵器外,殳还被用作礼仪用具,称为“礼殳”。《周礼》曰:“殳以积竹,八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车旅贲以先驱。”这种殳立在兵车上,作为军队的先锋标志。秦兵马俑三号坑出土的殳均为青铜圆筒套头、无尖锋的仪仗用殳。汉承秦制,汉朝礼仪用殳被称作“金吾”。金吾也为铜制套头,两头镀金,御史大夫、司隶校尉等常常“执金吾”夹侍、拱卫皇帝。随着车战时代的悄然落幕,殳的实战属性逐渐被削弱,但在侍卫所用的守备武器和仪仗用装饰品中还常能见到殳的身影。

  狼牙棒主要由棒头、棒柄两部分组成。因其棒头为枣核状,上面布满狼牙状钉刺,故得名狼牙棒。狼牙棒棒柄为坚木,棒头装于其上。有的狼牙棒棒柄尾端装有带尖铁钻,既可以防止木质棒柄开裂,又可以在作战时进行刺击,还便于狼牙棒的放置。如前所述,有些殳在首部设有刺球,而这种设计在实战中就一步步演化为狼牙棒。狼牙棒的打击效果不仅靠它自身重量,棒头上的诸多尖锐铁钉还会给敌人造成大小不一的贯通伤和撕扯伤,即使面对身披铠甲的敌人也有很大威力。另外,狼牙棒古怪的外形、硕大的棒头、林立的尖刺,也会对敌人产生很强的心理震慑作用。宋朝时期,狼牙棒成为常见兵器。《武经总要》中记载了双头和单头两种狼牙棒。明代《武备要略》中记载了明军所使用的一种短柄狼牙棒。该棒棒头长三尺四,柄长一尺六,整体长约五尺,用法类似单刀,单手持握,骑兵和步兵都能使用。在元末明初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中,“霹雳火”秦明使用的就是狼牙棒。在历次战役中,秦明作为先锋,凭手中狼牙棒屡立奇功。直到现代,狼牙棒仍然是重要的防暴工具。


作者:曹 波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