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老兵姚德奇:“我是雷锋战友,永做雷锋传人”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01-13 07:11:31

    河南邓州“编外雷锋团”政委、老兵姚德奇——

    “我是雷锋战友,永做雷锋传人”

    ■王中献 陈运军

    河南省邓州市,不是雷锋故乡,也不是雷锋工作、生活过的地方。然而,这座城市与雷锋的名字紧密相连。

    很大程度上,这缘于一个远近闻名的群众性学雷锋组织——邓州“编外雷锋团”。

    1960年8月,560名邓州籍青年奔赴东北军营,与雷锋同在一个团服役,成为雷锋的战友。相继退役返乡的老兵们,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相聚在一起,1997年仿照部队编制成立邓州“编外雷锋团”,推举雷锋团原团长宋清梅为团长,原团政治处主任姚德奇为政委。

    在他们带动下,老兵们携手并肩学雷锋、做雷锋,在中原大地扬起一面弘扬雷锋精神的旗帜。2014年,邓州“编外雷锋团”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2024年12月29日,姚德奇,这位“胸中燃烧着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激情”,为团队发展不遗余力的老兵因病去世,离开了他的团队和战友。人们在缅怀的同时,情不自禁回想起与他相处的点点滴滴。许多人记得姚德奇宣讲雷锋精神时常说的一句话——“我是雷锋战友,永做雷锋传人”。

    姚德奇在雷锋塑像前留影。受访者供图

    与雷锋在一起的日子

    65年前,18岁的姚德奇参军入伍,与雷锋成为同一个连队的战友。他们同住一间屋,雷锋睡在上铺,姚德奇睡在下铺。

    与雷锋一起工作、学习、生活近两年时间,雷锋身上的那股真诚和热情,让姚德奇难以忘怀。在一篇题为《我和雷锋在一起的日子里》的回忆文章中,姚德奇饱含深情记录下几个让他“一生受益”的片段。

    那是姚德奇新兵下连的第一天。中午开饭前,全连官兵在食堂前集合,组织唱歌。站在队列中,姚德奇一眼就看到在前面指挥唱歌的雷锋,“个头不高”,但“看上去非常精神活泼”。唱完歌后,大家走进食堂开始吃饭,雷锋却拿着报纸,认真地给战友们读起来。直到大家快吃完时,他才去吃饭。

    得知雷锋是连队的义务读报员,刚下连的姚德奇也想积极表现,向雷锋学习。后来,他争取到给大家读报的机会:“一到开饭时,不管三七二十一,拿着报纸就一个劲儿地大声念。”

    有一天吃完晚饭,雷锋约姚德奇到外面走走。坐在车场旁的水泥墩上,他们很随意地聊起天来。对于姚德奇积极为大家读报的举动,雷锋十分欣赏,同时也真诚地给他提出一些建议。

    开饭时间短,读报时要注意效果;可以精选一些反映刻苦训练、勤奋学习、积极为集体为人民为战友做好事的短新闻,自己先看一遍;长文章可以给大家讲重点……雷锋的建议,让姚德奇很受启发,也激励他在日常学习中更加刻苦用心。

    1962年7月,姚德奇接到上级通知,调他到团器材处当文书。突如其来的调动,让姚德奇有点“不愿接受”:一来他和战友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舍不得离开连队;二来那时他学会了开汽车,舍不得丢掉技术。

    虽说心里有点“不愉快”,姚德奇还是服从命令去报到。当时,雷锋恰好执行保障任务一同去往器材处。姚德奇于是向雷锋吐露心声。

    “上级调你来器材处当文书,这确实是对你的信任。”听完姚德奇的倾诉,雷锋开导他。

    “这我也知道,但我不想离开连队。”

    雷锋接下来的话,让姚德奇终生难忘:“我们是革命战士,就像一颗螺丝钉那样,拧到哪里就应该在哪里闪闪发光”“干什么都是革命工作,应该让革命工作挑选我们,我们不应该挑选工作,你说对吗”“德奇同志,为了共同的事业,咱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好好干吧”……

    “雷锋同志诚恳的谈话,对我教育和鼓舞极大。”多年后,姚德奇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终于放下了思想包袱,愉快地、全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姚德奇最后一次见到雷锋,是在这次谈话之后约一个月。那天早上出车前,雷锋还答应姚德奇,要帮他买公文写作书籍。可还没到吃午饭,就传来雷锋牺牲的消息。

    姚德奇脑子里“轰”的一下,一片空白。旁边的战友们再说些什么,他一句也没听清,愣了好一阵子,才觉得清醒些。

    雷锋牺牲后,回想起他们一起学习、工作、做好事的情景,姚德奇心如刀绞。“我是雷锋的战友,这是一种特殊的荣誉,也意味着更高的责任和要求。”他下定决心,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要矢志不渝学雷锋。

    姚德奇(右四)到基层部队讲雷锋故事。

    做弘扬雷锋精神的先锋

    在姚德奇去世后的第3天,笔者走进他的办公室。

    简朴的办公室里,所有的摆设一如往常:两个书柜里整齐摆放着与雷锋有关的书籍、杂志,以及他组织编写的邓州“编外雷锋团”多年如一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资料;墙上挂着他写的《忆战友雷锋》小诗;桌面上摆着雷锋塑像,放着钢笔、放大镜,还有团队近期的工作计划……

    站在姚德奇工作了20多年的地方,读着墙上小诗中“生命不息永奋斗,雷锋精神长相伴”的句子,聆听老战友们的讲述,这位老兵追随雷锋一路前行的足迹愈发清晰。

    雷锋战友、邓州“编外雷锋团”成员孙绍显回忆,20世纪90年代,姚德奇担任邓州市房管局局长时,得了个“一碗端”的绰号。这是因为他立下一条接待规矩:不管来客是谁,吃饭时都用一碗烩菜配主食招待,谁也别想靠请客吃饭拉近乎。

    一次,姚德奇带队到繁华的大城市考察工作。大家猜测,这次吃住总不会太“寒酸”。没想到,他们还是找了一家普通旅店住下,吃的依然是简单的快餐。

    “我是雷锋战友,永做雷锋传人;我是共产党员,永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是退役军人,永远保持革命军人的政治本色。”直至今天,姚德奇的这些话依然掷地有声。

    在姚德奇带动下,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以雷锋精神律言律行,在邓州市房管局蔚然成风。与姚德奇并肩作战10多年的邓州“编外雷锋团”副政委杜恒告诉笔者,2000年初,在姚德奇提议下,邓州市房管局369名干部职工集体加入“编外雷锋团”,组建了“房管营”。“这为‘编外雷锋团’队伍的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杜恒说。

    2002年退休后,姚德奇几乎把全部精力倾注到弘扬雷锋精神、推动团队发展建设上。他先后在全国各地开展雷锋精神宣讲2000多场,收集整理学雷锋资料100多万字。

    姚德奇到学校参加雷锋精神宣讲活动。

    唱响新时代雷锋之歌

    2014年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后,邓州“编外雷锋团”加快了常态化、行业化学雷锋的脚步。

    参与脱贫攻坚,宋清梅、姚德奇等组织来自企业的“编外雷锋团”志愿者,一次次为有需要的群众捐款捐物,累计带动1500余人就业。

    2020年初,为支援湖北武汉抗击新冠疫情,邓州“编外雷锋团”第一时间成立雷锋抗疫先锋队,多方筹集新鲜蔬菜,雇专车分4次送往武汉。每次爱心专车出发前,年事已高的姚德奇都赶到现场,千叮咛万嘱咐,鼓励大家服务好武汉群众,同时也要注意自身防护。

    2021年7月,河南省多地遭遇强降雨。在姚德奇和邓州“编外雷锋团”许多骨干倡议下,“电力营”“义工营”“桑庄卫生院雷锋连”“彭桥卫生雷锋排”的成员们奔赴一线,送去各类物资,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称赞。

    说起这些年与老搭档姚德奇共同努力、擦亮邓州“编外雷锋团”品牌的经历,83岁的宋清梅声音哽咽。进入新时代,姚德奇立足当下,不断创新学雷锋形式,给宋清梅留下深刻印象。

    2020年,当地一家企业经营遇到困难。在当地学雷锋“软环境”的熏陶和姚德奇“把雷锋精神融入企业文化”的建议下,时任企业负责人冯学带领员工加入邓州“编外雷锋团”。雷锋塑像、雷锋广场、雷锋日记展板、“雷锋之声”广播室……厂区内处处洋溢着的雷锋文化氛围,提振了员工的精气神,为企业发展增添了动力。

    用心唱响新时代雷锋之歌的姚德奇,在去世前两天,还与战友们一起总结年度工作,筹划新年度“学雷锋纪念日”举办表彰会的相关事宜。“他的心血全奉献给了‘编外雷锋团’,天天来办公室,和上班一样。80多岁了,能做到这样不容易。”“编外雷锋团”成员丁家玉感慨。

    缅怀的同时,姚德奇的老战友和源源不断加入团队的新时代雷锋传人们,亦在心中积蓄着前行的力量。据介绍,邓州“编外雷锋团”经过28次扩编,已发展壮大为39个营连,共有2.3万余人。在他们的带动下,邓州市共涌现出110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

    “雷锋在邓州,邓州好人多”的城市印象,让当地人引以为傲。


作者:王中献 陈运军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