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加强军事理论创新
■陈东恒
前不久,习主席对全军军事理论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军事理论体系,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科学支撑和引领。奋进强军新征程,必须坚持以习主席有关重要指示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军军事理论会议精神,深刻把握军事理论创新的战略价值、原则遵循、着力重心和实践要求等,更加有力地发挥军事理论先导作用。
深刻把握军事理论创新的战略价值
习主席强调指出:“军事理论现代化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在强军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先导作用。”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指明军事理论在强军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军事理论现代化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创新发展军事理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将军事理论现代化作为“四个现代化”的重要一极,是由军事理论在强军事业、军事理论创新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战斗力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人、武器装备及人与武器装备的结合。军事理论是一门研究有关军队和战争的概念、范畴、原理、原则等的理论体系,反映的是人对军事活动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科学认知,处于军事领域最高层。军事理论现代化程度,往往代表着战斗力中人的因素的先进程度、人的战斗力作用的发挥程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的军事理论反映科学的战争认知,科学揭示战争规律、战争指导规律和军队建设规律,是正确指导战争的思想武器,对战斗力诸要素产生深刻影响。
打赢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的正确引领。军事理论的价值,根本在于为强军胜战提供正确引领。《孙子兵法》历经数千年依然具有旺盛生命力,根本在于其揭示了许多制胜战争的基本法则;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称为西方战争理论的不朽篇章,根本在于其揭示了许多战争的底层逻辑;毛泽东军事思想能够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根本在于其指引我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为各国军队打赢战争提供了许多启示。军事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揭示战争规律,指导军队打胜仗。信息化智能化战争呈现形态更多样、作战样式更多元、制胜机理更复杂,更加需要科学的军事理论作指导。谁能够在军事理论创新上先人一步、高人一筹,谁就往往能抢占制胜先机、赢得战略主动权。
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国防和军队新“三步走”战略安排十分紧要的一步。现在距离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不多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从理论上作出回答,许多“迷雾”需要从规律上、根本上给予科学揭示。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加强对新征程上掌握军事斗争主动、谋取我军发展优势、提高我军发展效能、打赢明天战争等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思考,大力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步伐,形成具有时代性、引领性、独特性的军事理论体系,为提高我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能力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必然选择。世界一流军队应具有世界一流的军事理论作支撑。世界一流是整体上的一流,离开一流的军事理论,即使军队规模再庞大、武器装备再先进,也难言一流。海湾战争中规模庞大的伊拉克军队,就是例证。相反,美俄等世界军事强国都十分注重军事理论创新,美军更是提出一种理论指导一场战争、一场战争淘汰一种理论。事实表明,离开了先进军事理论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就会失去方向。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必须立足社会生产力发展、适应高新技术群体迸发等,以勇闯新兴领域“无人区”、当好桅杆上“眺望者”的视野雄心,全面加强军事理论创新,以理论先导先胜支撑强军制胜。
深刻把握军事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
习主席关于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的重要指示,指明了新时代全面加强军事理论创新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明确了以军事理论现代化引领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坚守的科学遵循。我们应深刻领会把握,结合强军实践把正前进方向、探索科学路径,推动军事理论创新沿着正确的道路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军队建设实践相结合,汲取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精华。党的军事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之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创新,走的是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把根基深深扎进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的肥沃土壤,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和处理军事问题,从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中汲取丰厚营养和前进力量,两相结合创新发展党的军事理论。离开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很容易跑偏走向,这是事实充分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前进路上,必须牢牢把握这一基本经验和根本原则,不断在“根”与“魂”结合守正创新中为党的军事理论现代化拓宽历史纵深、夯实文化根基、打开发展空间、占领博弈制高点、赢得竞争新优势。
把握“三个面向”的根本指向。就是军事理论创新须树牢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坚持实践实战的鲜明导向,做到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真正为强军兴军、制胜打赢服务。军队生来为打仗,能打仗、打胜仗是军队的根本职能。军事理论作为军队建设、改革、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引领,必须与军队根本职能同频共振,在创新实践中把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牢固立起来、深入落下去,坚持面向战场所需研情况、觅胜策,面向部队所急找规律、寻方法,面向未来明方向、探路径,把姓军为战的基因传下去、融进来。大力传承发展我们党从战争中来到战争中去的光荣传统,适应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于军事的新形势新变化,靠创新理念引领、用先进科技赋能,坚决防止和克服“三个脱节”,推动党的军事理论在服务战斗力提升中实现新发展。
紧盯“三个之变”的战略背景。就是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创新军事理论,使我们的军事理论基于科技发展、回应战争呼声、瞄准主要战略对手,切实提高科学性、增强针对性、富有创新性,成为有强大战斗力、顽强生命力的科学理论。“三个之变”重要论述,深刻揭示新的时代条件下制约和影响军事变革的主要因素、关键变量,揭示军事创新的时代特征,为我们创新军事理论打开新视野、拓展新维度、赋予新内涵,同时也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导。这一重要论述,要求我们在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实践中,必须把三个主要因素和关键变量统一起来,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基石、以战争变革为方向、以对手变化为参照,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作用,更加注重战争变革的基础支撑作用,更加注重主要战略对手变化的牵引作用,努力走在时代、战争和对手的前列。
深刻把握军事理论创新的着力重心
矛盾论告诉我们,没有重点就没有全局。军事理论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整体谋划推进,也要重点攻关。习主席有关重要指示,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加强军事理论创新、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必须把握的着力重心和工作重点。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聚焦研究重点,不断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
加紧构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理论体系。军事理论体系是什么、构建什么样的军事理论体系,体现战略思维层次,反映战争认知水平。习主席提出要加快形成具有时代性、引领性、独特性的军事理论体系。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中国特色军事理论的先进性特质、民族性特征和体系性特点。军事理论是涵盖战建备各环节、衔接战略战役战术各链路、贯通自上而下各层级的科学体系。这一体系各组成部分相互关联影响,形成一个整体,既包括基础理论也包括应用理论,既包括军事战略指导也包括战争和作战指导,既包括作战理论也包括建设理论,既包括传统领域理论也包括新兴领域理论等。我们要依据军事理论运行的客观规律和我军建设、改革、军事斗争准备实际,加紧构建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体系,增强军事指导的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
加紧构建完善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军事理论创新是组织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坚强的组织领导整合各种资源、凝聚各方力量。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的加速来临,引发军队作战方式、组织形态、人员力量、武器装备、支前保障等的革命性变化,对军事理论指导需求更加迫切,尤其需要全军层面的统一领导、科学统筹、顶层设计,把军事理论现代化的规划计划、科研资源、政策标准等全局性事项统住统好。同时,注重调动各级积极性创造性,遵循理论创新的特点规律,创新组织方式,突出敏捷应变、扁平高效,优化改进计划管理、项目管理、成效管理等,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加紧构建完善坚强有力的创新力量体系。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军事理论创新说到底是人才队伍军事智慧的创新运用,军事理论创新的成效最终要靠人才队伍的创新成效来实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军事思想伴随诸子百家思想争鸣竞相涌现,固然得益于当时激烈的军事斗争实践,但也与大变局时代思想得到极大解放的人才队伍有很大关系;革命战争年代,我军战将云集、人才辈出,极大推动了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创新发展;近代以来,欧美国家军事理论迅猛发展,涌现出海权论、空权论、空地一体、多域作战等军事理论,背后支撑的是近现代军事教育培育的庞大人才队伍。新时代新征程,军事理论创新需求,打赢信息化智能战争需要,迫切要求构建完善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创新力强的军事理论创新人才队伍,切实发挥好理论专家的领军作用、骨干队伍的中坚作用、部队官兵的主体作用。
加紧构建完善政策制度保障体系。科学的政策制度是固化和规范化了的成功经验,对创新实践具有稳定的支撑作用。军事理论创新政策制度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规范理论创新的制度,主要是基于军事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对创新的流程、方法、路径、范式等进行固化和规范,深化理技融合、促进研用结合、强化协同创新、推动成果转化,为高效理论创新运用提供方法程序上的刚性支撑和法治保障。另一类是着眼于人、着力于人,在课题安排、经费保障、成果评审、科研绩效、人才评定等方面进行固化和规范,目的是充分激发人才队伍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推动和促进党的军事理论大发展大繁荣,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