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坚决愈能胜利”
■王晓燕
兵法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粟裕同志就是这样一位意志坚定、英勇果敢的将领。
淮海战役中,战场形势的发展日益表明,战役发起的时间宜早不宜迟。粟裕同志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决定提前两天发起攻击,并将作战部署上报中央军委和总前委。
第二天,中央军委复电指示:“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
《军谶》曰:“攻敌欲疾。”粟裕同志后来谈起提前发起战役的决策,特别强调“兵贵神速”对争取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胜利的意义:“如果再晚4个小时,让黄百韬窜入徐州,那仗就不好打了。”
坚决,是指对态度、主张、行动等确定不移。战争是敌对双方力量消长、优劣态势转换、充满凶险变化的严酷对抗,形势瞬息万变,战况扑朔迷离,战机稍纵即逝。战者,因机以立胜。把握时机,才能赢得战机;掌握主动,才能占得先机。正所谓:“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
“难得者时,易失者机。”毛泽东同志打仗一向要求主动,反复强调“一定要完全立于主动地位”。作为其“最得意之作”的四渡赤水之战,可谓把握战机的典范。一渡赤水,占领土城,摆脱困境;二渡赤水,挥师黔北,占领遵义;三渡赤水,引敌西进,虚晃一枪;四渡赤水,佯攻贵阳,跳出重围。每一步,都是危与机的转换;每一仗,都是存与亡的抉择。中央红军随机应变、机动灵活,穿梭于黔滇川边界,上演了举世惊叹的战争活剧。
“机之未至,不可以先;机之已至,不可以后。”善断是决定作战胜败的关键。战机一旦出现,就要迅速抓住,雷霆出击。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采取密集靠拢、稳扎稳打的进攻方式,战机难觅。在中央军委“忍耐待机,处置甚妥”的指示下,华野指挥员后撤主力,隐蔽待机,最终将孤军冒进的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围困于孟良崮,全歼之。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指挥员在战场上的决断时机和速度,直接关系到战场主动权的得失和作战的成败。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如果徘徊于两难之中,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等待观望、举棋不定,作战指挥就会丧失战机、失去主动,甚至处处受制于人、被动挨打。
“成败在于决断。”1866年7月,普鲁士与奥地利在萨多瓦进行会战。普军按照预定的作战计划调兵遣将,实施中心突破、两翼牵制。占有绝对优势的奥军统帅贝奈德克却迟疑不定、犹豫不决,一再错失良机,最终被普鲁士军队打得大败。
“虑既定,心乃强。”作战中,坚定的决心就像强力的磁场,能够汇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决策一经作出,决心一旦定下,无论敌人多么强大,无论境况多么险恶,都要排除万难、全力以赴,坚决执行、坚持到底,一鼓作气啃下硬骨头、拿下硬任务、攻下硬堡垒。
济南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中城市攻坚战的先例,起初3次攻城行动均告失败。但广大指战员深知“已起矣,贵进取,贵疾速”的作战法则。最终,经过8天8夜浴血奋战,城防坚固的济南被一举攻克,从此“任何一个国民党城市,都无法抵御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了”。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速战速决,快速取胜,向来为兵家所尊崇。战争是“一条真正的变色龙”,可能是遭遇战,也可能是拉锯战。如果战事陷入胶着状态,你来我往、旷日持久,就看谁的决心更大、意志更坚。很多时候,谁能咬紧牙关、坚持一下,不怕疲劳、连续作战,胜利的天平就会向谁倾斜。
上甘岭战役中,敌我双方僵持不下,一条战线,往往反复争夺;一块阵地,常常几易其手。志愿军靠着“人在阵地在”的必胜信念、“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的铁血精神,拼到最后一刻。最终,上甘岭成了美国人的“伤心岭”。
未来战争是信息化智能化战争,尽管战争形态、制胜机理、作战要素等发生深刻变化,但“愈坚决愈能胜利”的作战法则并未改变。坚定如磐决心,磨砺钢铁意志,科学判断、果断决策,永不放弃、永不言败,有我无敌、血战到底,方能最终达成作战目的。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