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声音
■王宏阳
春日的龙门山风景如画,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黄鹂、喜鹊、布谷鸟……鸟儿叽叽喳喳在枝头欢叫,与风吹树叶唰唰作响的声音交相呼应。这是深山里最美的旋律。
清晨,半山腰上,一座哨所沐浴在阳光中。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老兵们都叫它“耳朵哨”。哨所三面环山,哨兵面朝大山守卫着目标,背后的山脚下是秀美的田园农庄。
山里的美景总是让初次上山的战士们感到新鲜,但新鲜劲一过,就容易出现各种“水土不服”。
雷声炸响,闪电划过天空,哨所前的避雷塔瞬间闪出一道火花。
那是去年夏天的一个子夜,新兵宁成杰第一次上哨就赶上一阵劈头盖脸的狂风暴雨。刮断的树枝打碎了窗户玻璃,炸雷巨响在宁成杰耳畔回荡。那夜,他彻夜未眠。
“雷差点把我劈成两半了。班长,我要下山……”本想发火的班长张旭洋,看着宁成杰发红的眼睛,心软了下来。他知道新同志从都市到深山,总会有些不适应。为了平复宁成杰的情绪,张旭洋给他讲起“耳朵哨”的故事。
那年隆冬,狂风怒吼、大雪纷飞,气温骤降。屹立在风雪中的哨兵宛如雕像。那晚,老兵张良瑞下哨后,双腿冻得发硬,快要失去知觉了,炊事班特地熬了姜汤,灌了热水袋……缓了很长时间,张良瑞的双腿才逐渐恢复知觉。
听完张良瑞的故事,宁成杰想到自己因为害怕雷声,吵着要下山,不禁感到羞愧、自责。
雷声、风声、雨声,声声动人心魄。其实有时候,山里的静寂才更让人心惊。有一天深夜,班长陈贤和列兵杨靖走在前往哨位的路上。四野无声,万籁俱寂,杨靖甚至能听得见自己的心跳声。突然,近处传来一阵“沙沙”的声响。
“班长,这声音听着心里发毛!”杨靖在班长耳旁小声说。沉着冷静的陈贤用手电筒四处搜索,只见一条大蛇正在草丛里爬行。灯光照射下,蛇的眼睛更加发亮,吐出信子摆出攻击的样子。杨靖吓出一身冷汗。“别怕,有我在!”陈贤说。他眼明手快,用随身携带的应急棍往前一挑,把蛇甩到了山下。
年轻的宁成杰听着老兵们的故事,一天天坚守在平凡哨位上。他越来越渴望也能像老兵们那样,在哨位上体现自己的价值。几个月下来,宁成杰像变了个人似的,执勤认真、训练刻苦,一有闲暇就去找老兵取经。
在山上执勤,常会遇到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前执勤设备简陋,特别是夜间执勤时,练就一对“顺风耳”对哨兵来说尤为重要。许多起情况的成功处置,都是因为哨兵准确分辨声响发现了重要线索。
“鸟叫虫鸣不分心,风啸雷鸣不胆怯,异常声响要警惕,认真辨别明情况……”这几句话是一茬茬哨兵总结出来的顺口溜。在哨所,一年四季风景不同,各种声响反复出现,时而是音符,时而是线索,时而是命令,哨兵在享受大自然乐章的同时,时刻保持警惕,获取有价值的信号。
山里偏,山里苦,这个无须多说,刚上山的战士都会有自己的体会。去年年底,新兵潘博到山上不到一周,就有些不适应。宁成杰带他绕着山路走了一圈,一路走、一路聊。晚上睡觉前,潘博问:“关于咱们哨所的故事,续集啥时候说啊?”“扎根深山,好好执勤,你就是故事续集的主角。”宁成杰调侃道。
时光如梭,一个哨位承载着多少官兵的青春梦想,又记录着多少官兵的青春芳华。一样的哨位有着不同的声音,一茬茬哨兵却有着共同的心声。
作者:王宏阳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