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百战穿金甲
——中国古代卫体兵器之铠甲(上篇)
■曹 波
陈列于南越王博物馆的西汉铁铠甲(下)和其现代复原品(上)。资料照片
身穿双重长襦外披彩色鱼鳞甲的高级军吏俑,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资料照片
铠甲是一种防御类兵器,又称甲、介或函。古代战争中,铠甲可有效防御和减轻兵器对要害部位的伤害,因此历朝历代都大量制作铠甲并装备军队。
历史上,“铠”与“甲”最早分指不同材质的防护装具,皮革制成的称为甲,金属制成的称为铠。随着金属甲片与皮甲复合而成的各类甲出现,铠与甲不再作区分,本文采用的为文献记载中的习惯性称谓。
用皮革制甲的历史十分悠久。原始社会,人类为抵挡木石兵器的伤害,便以较为易得的整片兽皮制成护具,即皮甲。为不影响肢体活动,人们只将皮甲披戴在前胸后背,四肢部分不着皮甲。
商周时期,人们根据护体部位不同,将整片兽皮裁剪为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皮革片。为增强甲片的牢固性,人们还将双层或多层的皮革片缝在一起,再用绳编联起来。这样的皮甲可部分活动,灵活性加强。自青铜器出现后,人们用青铜片铸成兽面护饰装在皮甲的胸背部。在西周时期的古墓中,人们发现了钉缀在皮甲上的各式青铜甲片。这种附着青铜片的甲,其防护效能又进一步增加。
春秋战国之交,由于战事连年不断,攻击性兵器不断改进,作为卫体兵器的皮甲进一步坚固。这一时期,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防护功能和护体面积明显增大。在古代车战中,皮甲可与盾配合使用,帮助将士有效防御青铜兵器的攻击,因此成为当时各国军队的主要装备。
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以金属打造的护具——铠,也在这一时期出现。据文献记载,战国晚期,秦军已大量装备坚实精密的铠甲,这也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秦俑坑出土的兵俑来看,秦国分兵种打造了不同形制的铠甲,如步兵胸甲较长,下垂及膝;骑兵甲因兼顾骑射,甲衣短小;臂、手、颈易受攻击的驾车兵士,其铠甲不仅有前甲、后甲,还有臂甲、手甲等。
从战国晚期到东汉时期,随着铁制兵器的发展,铁制铠甲更加普及,逐渐成为主要装备。西汉时期,人们称铁制铠甲为“玄甲”,即“黑色的铠甲”。据《汉纪》记载,汉武帝在大将霍去病去世后,令玄甲军为其送葬,以表悼念之情。汉朝铠的制作工艺经历了由粗重到精细的发展过程,出现了采用小片甲以鱼鳞样式编制的“鱼鳞甲”,并细化出保护肩臂的披膊及保护腰胯的垂缘。河北满城西汉刘胜墓曾出土一件带有垂缘和披膊的鱼鳞甲,全甲由2800余片甲片编成,总重16.85公斤,做工十分精美。这一时期的铠产量很大,能够达到军队将士一人一件。据《东观汉记》记载,刘盆子率20万人马向刘秀投降时,赤眉军的兵器和铠甲堆积如熊耳山一样高。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随着重甲骑兵的崛起,适用于骑兵作战的“两裆铠”极为盛行。在古代,两裆指背心。这种铠形制与两裆相似,因而得名。两裆铠长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甲身分前后两片。其色彩有朱、绿、黑等多种漆,特别贵重精美的则采用金银装饰。着两裆铠不仅限于骑兵,步兵乃至将领都对其青睐有加。他们通常会将其穿在里层,外罩袍服,成为一时流行的服饰。唐朝时期的“临戎之服”就是两档铠的别名,意思是临战之时将外面的两侧袍服一脱,即可投入战斗,极其便利。
唐朝时期,《唐六典》中记载的甲制共13种,金属制的就有6种之多。其中,明光铠、细鳞铠和锁子铠乃是惊世良作。明光铠的前胸和后背各有像镜子一样的金属护镜,其甲片经过抛光处理,太阳照射时即闪闪发光,因此得名。锁子铠是一种用铁链衔接,互相密扣,缀合而成衣形的铠甲,穿戴起来十分便利,且贴合身体。唐高宗、武则天两朝,国力强盛,天下太平,大部分的戎服和铠甲脱离实战功能,演变为美观奢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绢布甲(又称皂衣),便是武将仪仗检阅或平时穿用的铠甲形制,轻巧精美但无实际的防御功能。唐宣宗时期,一位官吏发明了纸甲。轻柔的纸张在浸湿后被逐层叠合,晒干后便可成为坚固异常的护具。成本低、重量轻、不生锈、易收纳的纸甲,很快在军队推广开来,甚至成为宋明军队的标准甲式之一。唐朝的铠甲虽然种类繁多,却主要供步骑兵穿着,战马一般不披甲,这样可使骑兵在作战时提高机动性,以轻捷快速而取胜。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