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飞轮效应”
■文/陈双平 图/周 洁
“飞轮效应”源自一个经典的物理实验:推动静止的飞轮转起来,开始时需要耗费较大气力,但随着飞轮的转速越来越快,当到达某一临界点后,就无需再费很大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且长时间转动,由此形成良性循环。“飞轮效应”揭示出的规律,对新质战斗力建设颇有借鉴意义。
新质战斗力是依托新兴科技手段和作战理念形成的一种全新战斗力,要实现其质态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绝非易事。然而,当与新质战斗力相关的因素——需求、技术、装备、人才、战法等不断衔接融合、相互促进,新质战斗力的“飞轮”便能越转越快,最终具备强大的发展动能。
回溯历史,我们有不少善用“飞轮效应”的生动实践。1956年,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党中央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重大决策,随后,各项举措稳步推进:1957年,开始培训战略导弹部队指挥和技术干部,为“飞轮”注入人力“燃料”;1959年,组建第一个地地导弹营,搭建起“飞轮”的重要“部件”;1964年,东风二号导弹发射、原子弹爆炸成功,犹如强劲的引擎,推动“飞轮”加速运转;1966年,组建战略导弹部队领导机关,完善组织架构,“飞轮”运行更加稳健。这一系列举措,正是从发展战略、人才建设、技术装备、力量编成等多维度发力,最终形成良好的“飞轮效应”。今天,我国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航天重大工程捷报频传,也正是受益于此。
善用“飞轮效应”发展新质战斗力,需要加大“推”的力度。新质战斗力建设绝非盲目的疾驰,而是精心谋划、精准施策的战略行动,需要各级统一思想认识、搞好顶层设计、加大资源投入。当前尤为重要的是,应以紧张快干的劲头,思新质之策、求建设之效,把面向未来的作战理论创新、新域新质力量人才培养、新概念技术装备研发等基础性任务往前推,把看准的事、该干的事先干起来。
善用“飞轮效应”发展新质战斗力,需要强化“恒”的毅力。“飞轮效应”的奥秘在于持续积累和能量汇聚。新质战斗力建设无疑是一场向难攻坚的硬仗,无论是变革战斗力生成模式、拓展新型作战空间,还是推动新型力量建设、丰富战建备实践,均非朝夕之功。持之以恒、持续发力、狠抓落实,就是最质朴最管用的方法论。
善用“飞轮效应”发展新质战斗力,还需做好“联”的文章。新质战斗力建设是渐进突破的系统性工程,离不开各领域各专业系统的助力,同时也通过辐射、链接和具体应用,持续发挥渗透性、彰显创新性,进而带动整体战斗力建设。因此,应妥善处理新质与传统、试点与推广、建设与应用等关系,统筹推动理念更新、人才培养、技术迭代、试点建设、实战运用等工作,确保各领域“飞轮”形成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的正向循环和良好生态。
得其法则事半功倍。用好“飞轮效应”,掌握规律、善使长劲、厚积薄发,必能让新质战斗力建设的“飞轮”转得更快,从而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胜利。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