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张顺:2013年两岸关系年终评点

张顺

张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士、硕士,长期研究台湾社会、文化、选举、政党。

作者 张顺

   2013年是两岸关系稳中有进、全面发展的一年,两岸当局共同努力,促使两岸各个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巩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基础。尤其是大陆新一届领导人勇于开拓创新,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些关键议题取得重大进展。

   两岸三党的两岸政策调整

   中共、国民党、民进党3党两岸政策的角力,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两岸关系某一阶段的走向、进程。2013年,两岸执政党继续巩固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牢牢把握“和平发展”的时代脉搏,确保两岸关系不断向前迈进。

    首先,大陆继续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着力推动两岸关系“由浅入深、由经入政”。

    自2005年国共两党发表“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大陆一直将“和平发展”作为对两岸同胞的郑重承诺而始终贯彻。2008年国民党上台后,两岸关系正式进入和平发展新时代,并经过5年时间的繁荣发展,逐渐步入“深入区”,迈向巩固深化的新阶段。在这个重要时期,适逢大陆新、旧两届领导人交替,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习近平总书记与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初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重申将“支持、维护、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履行上届政府所做承诺”,向外界宣示大陆新一届领导人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坚定决心。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连会”、“习吴会”、“习萧会”等两岸高层会面的重大场合,不断强调要“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表明大陆始终坚持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对台政策。

    与此同时,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的“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做出合情合理安排”,成为大陆新一届领导人下阶段发展两岸关系的宏大愿景。不久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让各界惊叹于大陆新一届领导人的改革决心和开创精神,而这种精神和决心也在两岸政策上得到充分体现。一是以更具包容性的“一中框架”来诠释两岸关系。“一中框架”是对“九二共识”的发展,是更加开放、更具弹性的概念。“一中框架”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求“一中”之同、存“各表”之异,在内涵上将两岸之间历史、文化、血缘、地理等等方面的“一中”联结囊括在内,为两岸解决政治问题打开广阔空间。一年来,大陆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出“增进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推动“一中框架”成为两岸关系发展新的基础。二是呼吁两岸尽早开启政治对话。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国台办也多次强调“两岸‘只经不政’无法延续”,不断敦促台湾积极面对两岸政治对话。并且,继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年初的对台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鼓励两岸学术界从民间角度就解决两岸政治问题开展对话”后,大陆逐渐形成“民间先行”的重要思路。

    其次,国民党当局继续推进务实的两岸政策,但在两岸政治议题上稍显保守。

    其一,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并正面呼应“一中框架”以及“政治对话民间先行”。马英九多次宣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基本立场,声明两岸“非国与国关系”、“非国际关系”,并强调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打造两岸关系可长可久的架构”。今年6月份的“习吴会”上,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还受马英九授权提出“两岸各自的法律、体制都主张一个中国原则,都用‘一个中国架构’来定位两岸关系”,响应了“一中框架”的呼吁。对于“两岸政治对话民间先行”,马英九也表示,“民间早就在谈,从未限制,叫它二轨、三轨,或是一点五轨,我们都没有意见”。

    其二,以各种理由回避两岸政治对话。马英九宣称,两岸政治对话要有优先性,目前两岸政治对话的条件尚未满足,应当优先推动两岸货品贸易协议、两岸互设办事机构等议题。至于何时才能进行政治对话,马英九强调要等“议题不那么敏感且民众有共识”。对于大陆呼吁两岸不能“只经不政”,马英九则以“两岸互设办事机构就是政治性议题”加以否认。

   其三,追求两岸“互相承认治权”。两岸“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是马当局的一贯主张。而今年,马当局这一主张比以往更加强烈,甚至有向主张“主权”方向发展的趋势,其主要动作包括:对岛内民众关注的“两岸领导人会面”回应称,“两岸领导人会晤必须在彰显中华民国总统身份的前提下进行”,强调所谓“不损害国家尊严的立场”;要求“以经济体领袖身份参加APEC”,意图突显其“国家领导人”身份;要求两岸两会互设办事处赋予台当局极富“主权”意义的“人道探视权”。

    最后,民进党正式“检讨”两岸政策,但仍是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最大阻力。

    一方面,党内要求调整两岸政策的氛围持续升温,民进党中央也做出积极调整的姿态。民进党前主席谢长廷、许信良等党内有识之士不断呼吁,民进党只有检讨两岸政策,放弃“台独”党纲,才能重拾民众信心、重返执政。在5月25日的民进党“全代会”上,中生代党代表及全体党籍“立委”还连署提案党内举办两岸政策辩论。一年来,高雄市长陈菊、台南市长赖清德等民进党执政县市首长频频访陆、访港,绿营智库、学者、卸任“立委”等纷纷参与两岸学术研讨、经济文化交流等活动。民进党“另一个太阳”、前主席蔡英文甚至首次公开宣布,“2016年如果民进党重返执政,会与对方一起努力,维持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在各方压力之下,民进党今年5月正式启动“中国事务委员会”,并宣称通过4次会议、9次“扩大会议”(华山会议)研拟“对中政策”。

    另一方面,民进党转型之路困难重重,两岸政策最终仍是抱残守缺。民进党内“极独”势力尾大不掉,持续绑架民进党,使其陷入“台独”泥沼无法自拔。特别是民进党主席苏贞昌与前主席蔡英文忙于权斗,不敢得罪“深绿”派系,致使每一场“中国事务委员会”几乎都沦为“台独大会”。而党内“新潮流系”、谢系等其他派系出于选举利益考虑,也不敢公开和“深绿”翻脸,甚至还要讨好绿营选民。同时,民进党部分人心存侥幸,认为国民党施政满意度坠底,不用调整两岸政策也能打赢2016,导致转型动力不足。受各方面因素干扰,民进党今年以来,民进党仍以“恐中”、“反中”心态看待两岸交流,不断以“木马屠城”等谬论危言耸听,并极力在“立法院”阻挠相关议案通过,致使服贸协议、两会互设办事处等议题久久不能落实。11月,“中国事务委员会”发布 “对中政策总结报告初稿”,结果不改“维护台湾主权基本立场与核心价值”的主基调。 

两岸各方面交流合作几大亮点

   2013年,在两岸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持续向前迈进。总体上,两岸政治互信进一步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到岛内民众普遍认同,两岸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交流合作更加广泛、深入,相关制度化建设更加成熟。其中,许多重要议题取得令人振奋的成果。

   第一,两岸民间政治对话掀起热潮。早在2012年7月,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就首次增设政治性较强的“两岸和平发展”议题,可谓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萌芽。2012年底,“台北会谈”以“强化认同互信,深化和平发展”为主题,首次促成两岸“红蓝绿”学者直接对话,收到良好的试水效果。2013年,自“习吴会”对“民间先行开展政治对话”形成高度共识以来,包括在北京举行的“北京会谈”、“两岸军事安全筑信研讨会”、在香港举行的“两岸关系发展与创新研讨会”、在沈阳举行的“第22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在浙江举行的“第7届两岸发展论坛”等,频繁就两岸政治关系、军事安全互信等议题践行“民间先行”,推动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内涵、机制、模式不断走向成熟。在一系列铺垫之下,10月中旬的首届两岸和平论坛达到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高潮。该论坛不仅首次由包括绿营智库在内的14家两岸民间团体和学术机构共同举办,其规模之大、议题之广、内涵之深、成果之丰也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第二,两岸两会协商取得阶段性成果。2013年,两岸两会继往开来,打开两会机制化协商新局面。一是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两岸服贸协议历经两年多商谈,在今年6月新任海协会长陈德铭与海基会张林中森首次会谈时终于顺利签署。该协议明确了两岸服务市场开放清单,为两岸服务业合作提供更多优惠和便利的市场开放措施,是两岸ECFA后续协商的重要一环。该协议的顺利签署,不仅标志着两岸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更为两岸两会下一阶段协商奠定良好开局。二是加速推动互设办事处。两岸两会互设办事处的提议由来已久,但因岛内“台独”势力阻挠及政党轮替而几度延宕,直至2008年后台当局态度转变才重露曙光。2012年8月,第八次“陈江会”将互设办事处再次提上日程。2013年3月,两岸两会在完成各自内部评估后,同时宣布双方同意将互设办事处正式列入两会协商议程,标志着互设办事处进入实质协商阶段。此后,两会历经4次业务磋商,就两会互设办事机构的实质内容及技术问题进一步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台当局目前已将相关议案提交“立法院”审议。两会互设办事处一旦落实,将是继两岸“三通”、陆客赴台之后的又一两岸关系里程碑。

    第三,两岸金融领域合作突飞猛进。金融业开放合作是两岸经贸领域深层次交流合作的重要版图,一直为两岸金融业者翘首以盼。2013年,两岸金融业合作进入“大爆炸”时代,为两岸经贸合作乃至两岸关系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两岸金融市场全面开放。1月,大陆证监会与台“金管会”召开首次“金证会”,进一步开放两岸证券投资领域,提高相互持股比例。4月,大陆银监会与台“金管会”召开第3次“金银会”,进一步开放大陆银行投资台金融市场,并开放大陆银行业及保险业合格境内投资者赴台投资。10月,大陆保险会与台“金管会”召开首次“金保会”,商谈两岸保险业互设机构及放宽市场准入等议题。通过这几次重要会议,两岸银行、证券、保险3大金融领域已全面开放,相关辅助机制也在迅速建构。二是岛内人民币市场迅猛崛起。两岸今年2月正式启动货币清算机制,由于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较高,岛内掀起人民币投资热潮,银行人民币存款持续以每月100多亿元的速度增长,年底总存款上看1500亿元。为了迎合民众多元的金融需求,各金融机构纷纷推出“宝岛债”、人民币保单、人民币计价基金等新型金融产品。此后,大陆与台湾又相继开放人民币与新台币的汇兑业务,两岸汇款免去绕道程序,两岸民众、特别是广大台商深蒙其利。金融业者分析,台湾正以超出业界预期的速度,迅速迈向继香港、新加坡之后的另一大人民币离岸中心。

    第四,两岸制度化交流更上层楼。两岸多年致力于打造制度化交流平台,逐渐形成两岸两会协商、海峡论坛、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4大机制,为两岸关系稳步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今年以来,随着两岸政治、经济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原有平台蜕变升级,新平台应运而生。

   一是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建立长效机制。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自2008年起就是两岸企业家交流合作每年一度的盛会。去年第4次峰会期间,两岸企业家共同呼吁建立长效机制,以将其平台作用提升到新的层次。2013年,两岸分别注册成立“两岸企业家峰会”社团,分别设立常设秘书处以及产业合作推动小组,并各自选出理事长。11月,首次共同举办的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在南京举行,相较于以往层次更高、规模更大、议题更深入、机制更高效,堪称“升级版”峰会。二是两岸和平发展论坛有望成为新的制度化交流平台。两岸和平发展论坛不仅仅是两岸民间政治对话新的高峰,并且,经由论坛举办方共同签署的纪要中,明确达成了研商组建和平论坛常设机构、筹组两岸学者参与的课题小组、拟于2014年在台湾举行第二届和平论坛等一系列共识。未来,在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大潮流推动之下,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很有可能发展成为第5大制度化交流平台。(社科院台湾研究所 张顺)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