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民意走向是观察、分析两岸关系的一项参考因素。由于两岸关系历史与现实的特殊性,加上近些年台海局势深刻变化,特别是外部势力的强力介入,台湾地区民意呈现出多面向的复杂结构。它表现为统“独”和身份意识上的显著差异,追求两岸和平发展红利与维持台湾自主的矛盾,以及对美国安全依赖与疑虑并存的心理。
蔡英文执政后两岸关系陷入尖锐对抗漩涡,推崇交易的特朗普政府一度频打“台湾牌”,拜登上台后台海政策正经历新的调整,这些均深刻影响台湾社会对两岸关系和台海局势的民意心态。3月20日台湾国际战略学会与台湾国际研究学会公布一份“拜登新局与台海安全”民意调查,在被问到“美国是否真心帮助台湾”时,仅有21.3%岛内受访者认为“是真诚的”,61.1%的人则认为美国“想利用台湾”。近期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维森在参议院听证会上称“大陆6年内可能攻台”,对此63.3%的岛内受访民众认为“不会”,高达77.9%的人支持两岸能够开启对话。去年台湾中华民意研究协会也发布一份民调显示,79.6%的岛内民众认为大陆“不可能对台动武”,对于若大陆对台采取军事行动后美国是否将出兵援助,有58.7%民众认为“会出兵”,有28.6%认为“不会”。
类似的民调在台湾尚有不少,且不论民调机构背景、问卷调查设计以及统计分析过程,我们可从这类民调结果中大致看到岛内民意的一些情况。
首先,主流民意在于“求稳”。近五年来,中美关系与两岸关系同步发生重大变化,台海安全形势紧张动荡。尤其是美国和台湾方面勾连改变政策,加剧了局势的不稳定性。在这种变局之下,追求一个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仍是当前台湾地区民意的主流。这种“求稳”心态反映到政治层面,“维持现状”成为优先选项。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关于岛内统“独”民调显示,目前50%以上的岛内民众倾向于广义的“维持现状”,即“永远维持现状”或“维持现状再决定”。选择倾向“独立”的比例在蔡英文任内有所上升,但没有改变“维持现状”的主体民意结构。也就是说,台湾地区主流民意是不支持民进党当局推动“法理台独”和挑衅大陆根本红线的。
此外“求稳”也反映在岛内民众希望以对话方式解决两岸问题。民进党当局执意推动“联美抗中”路线,限制两岸交流往来,极大恶化两岸民意氛围。从民调看,岛内多数人对两岸兵戎相见的预期仍然偏低,更主张两岸关系回稳。这种民意可能是疫情过后民进党当局需要予以回应的。
其次,对美矛盾心态上升。台湾社会一向对美国存在较强的安全依赖心理,从民调看,至今仍有逾半民众自认美国在台海冲突中会“出兵救台湾”,美国“协防论”在岛内还有一定市场。但在中美战略竞争持续加剧期间,美国内民调关于支持“军事援助”台湾的比例远远低于岛内民众的想象。从美国角度看,“与台湾关系法”支持台湾提高防御能力,但美国政府并没有做出明确“防卫台湾”的法定承诺。曾担任特朗普国安顾问的博尔顿在《事发之室:白宫回忆录》一书中,曝光特朗普将台湾比喻成无足轻重的“笔尖”,印证了岛内社会对美国把台湾“棋子化”“筹码化”的担忧。而所谓美国“军事协防台湾”更多是岛内部分人一厢情愿的想象。
回顾特朗普任期,蔡英文当局“一边倒”的亲美政策表现得淋漓尽致,却没有换来特朗普丝毫松动“美国优先”原则。特朗普政府一直对台湾地区钢铝产品加征关税,多次拒绝台湾方面提出的“豁免”要求;敦促台湾大幅提高防务预算,对台高价出售武器装备总金额超过180亿美元,极大增加岛内财务负担;不顾台社会普遍反对,强势压迫岛内开放含有瘦肉精的美国猪肉进口。拜登上台后坚持以国内抗疫优先,限制新冠疫苗出口,台湾方面“轰轰烈烈”的“口罩外交”却难换来美国疫苗。这些都增加了岛内民众对美国“利用台湾”的心理判断。
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台海形势处于重要变化期,预计岛内社情民意也将伴随有新的微妙调整。(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环球时报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