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台湾网络社交媒体面面观(二)|“小红书”在台湾的发展状况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台海观潮      2023-09-12 14:49:40

微信图片_20230912134303


      作者  任冬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

 小红书是2013年6月由毛文超和瞿芳在上海创立的手机社交平台,最早以海外购物攻略起家,随后扩大到“生活方式的分享”。小红书瞄准年轻女性用户,以“标记我的生活”为号召,使用者可以上传笔记分享美妆、穿搭、家居摆设、旅游或是心灵成长的影片或图文。2023年2月7日,小红书官方宣布,小红书网页版正式上线。

根据官方数字显示,小红书每月活跃账号高达2.6亿人,相当于每六个中国人就有一个使用;72%使用者为“90后”(33岁以下);用户性别比例为3(男):7(女),以女性用户占据主导地位。月活创作者逾4300万,笔记日发布量超过300万。在小红书每天活跃用户中,60%会在平台进行主动搜索,日均搜索查询量已经接近3亿。

小红书于2018-2019年左右,开始在台湾地区慢慢累积用户,2021年开始大幅增长。2022年2月,小红书一度登上台湾地区IOS应用商店“免费APP下载排行榜的冠军。2022年3月及4月,在台湾地区Google Play商店的免费社交软件分类排行中,小红书多次击败Facebook、Instagram、微博等软件,位居榜首。岛内网媒READr自制的“热门手机应用程式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台湾年轻世代“爱用”的热门社交软件前十名中,包括三个大陆APP:TikTok、小红书、微博。其中,小红书和微博都跻身台湾地区初高中(高职)生和大学生同时“爱用”的社交软件前十名。根据网站分析工具Similar Web的小红书数据统计,今年6月至7月,台湾人造访小红书的流量占比为1.43%,仅次于中国大陆。

今年5月,台湾女艺人王思佳遭爆假包事件,小红书用户纷纷扮演侦探搜查,日日比对王思佳在电视节目上分享过的包款与正品对照图,再度带动台湾地区小红书下载量,5月小红书在Google搜寻热度一度窜升,更一度登上AppStore下载榜首。即便热度过去,8月前两周,小红书在台湾IOS及Android应用商店社交类软件下载量仍均居第三。

在手机应用软件(APP)商店里,小红书称自己为“你的生活指南”。它这样介绍自己:“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平台,每月有超过两亿人在这里分享生活经验,发现真实、美好、多元的世界,找到想要的生活。”事实也的确如此,小红书以细致的分众与强调真实感的评测获得使用者的好评。以美甲为例,当台湾使用者在搜索框输入“美甲”,小红书便会把笔记按照各种风格分类,高级感、清冷感、甜酷风、裸色系、显白感,十多种风格任君挑选;发一篇笔记询问橘棕色染发体验,就会一呼百应,大批网民晒出自己的染发照供你参考。“小红书同款”以及“小红书爆款”也已成为台湾美妆或服饰产业的广告词,令人难以低估小红书在流行时尚领域承先启后的影响力。有不少台湾用户表示,最初她们也是被分类细致以及大量的美妆评测内容所吸引,但除了“打造门面”,发现小红书上能挖掘的东西还有更多。有人的朋友收到一所美国学校的offer,是很偏僻的学校,用Google搜寻都不一定找得到那么多资料,但在小红书上就会有很多人分享自己的经验。由于信息详尽、实用,如今小红书甚至已成为年轻人查询资料的第一选择。

小红书以及TikTok、微博、哔哩哔哩、美图秀秀、淘宝等大陆软件在台湾地区流行、走热,尤其是获得年轻人的追捧,背后有许多相同的原因:首先,两岸同文同种的文化亲近性与生俱来,易于被调动与运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相似的价值观念,相似的人文情感,让回归日常生活议题的“互动”相比于西方欧美更能够产生“虚拟社区”的认同感,因而大陆社交、视频软件能够在台风行。其次,随着大陆综合实力的增长,资金、人才、内容、创新能力等都有了质和量的飞跃,反映到互联网行业上就是诞生了一大批内容新颖实用、技术强大、用户体验佳的社交媒体应用软件,好的产品自然就会吸引更多人使用。第三,台湾综合实力的相对衰落,导致台湾本土市场疲软,规模缩小、人才流失,大陆流行文化进入台湾市场有了更多竞争优势。大陆已成为中文流行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的引领者,在互联网产业方面也位居世界前列,平台迅速迭代,流行文化迅速发展,反观台湾则不复往日活力,因而越来越多台湾年轻人愿意使用大陆的应用软件。

必须强调的是,小红书的流行绝不是什么“文化渗透”“文化统战”,纯粹是因为它本身的“好玩”“实用”“流行”吸引了对此有需求的台湾年轻人们。小红书的影响力,远远达不到岛内绿营政治人物所宣称的“改变意识形态”、“认知作战”等程度。但不可否认,小红书等无涉政治而以娱乐、个人生活类知识及信息为主的分享生态,更容易让台湾年轻人看到大陆真实的社会发展和生活状况,打破过去刻板印象的反感与排斥,淡化对大陆的负面观感,不再“惟命是从”的一味“恐中、反中”,而这正是愿意更多了解、接触乃至形成好感的第一步。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黄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