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妄图分离和霸占我国宝岛台湾的图谋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五十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就有此图谋,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反使日本捷足先登,但期霸占台湾的野心却一直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于1945年10月从日本手中接收了台湾和澎湖列岛。但随着国民党政府对台湾统治的危机、中国国内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及新中国的建立,美国为适应冷战的需要,也为了保持其在台湾及整个亚洲的利益,即阴谋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并为此炮制出一个又一个分离台湾的论调。国民党蒋介石虽然依靠美国打内战,并依赖美国的援助治理台湾,但是对美国分离台湾的言行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从40年年代末到五十年代末的整整10年里,先后五次反对、抵制并粉碎了美国企图分裂中国图谋,坚守了一个中国的立场和原则。第一次:美国阴谋策划联合国“托管”台湾,引起了蒋介石的高度警觉国民党政府接收台湾不久,1947年爆发了台湾人民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的“二·二八”起义。美国感到台湾局势不稳,为防止共产党控制台湾,美国有关官员遂提出台湾由“联合国托管”,并进行了具体策划。1947年3月,美国驻台北总领事馆的官员就向华盛顿建议,称目前台湾在“法律上”还是日本的一部分,用联合国名义进行直接干涉,待有了一个“负责的中国政府”已根据有关文件正式接收了台湾的事实,而要联合国再行干涉,是为“联合国托管论”的先声。5月,刚卸任的美国驻台湾副领事柯乔治向阻止台湾可能为共产党控制的情况发展,台湾必须置于联合国的监督之下。当时参与策划和鼓噪“托管运动”的美国驻华机构有:美国驻台湾领事馆、台北美国新闻处、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以及美联社、合众社等等。其中主要人物除柯乔治外,还有美国驻台湾副领事卡尔、情报组长摩根和台北美国新闻处处长卡度等人。美国此举不仅遭致旅居上海、南京、北平及香港各地台胞的一致谴责,更引起国民党蒋介石的高度警觉。当时,上海《新民晚报》刊载文章,抨击“托管”论调,指出美国“野心分子”正利用目前中国的危机,积极争取台湾上层人士,推动台湾“托管”。文章揭露了美国在台湾建立空军基地的情况以及美国某些人士有关“托管”的言行。1947年12月,台湾省主席魏道明发表长篇讲话,以强烈的措词严厉驳斥“托管”谬论。他说,谣传台湾人民希望脱离祖国而愿受外国的统治,这一说法是对台湾人民的侮辱。他以事实说明了台湾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以及归还中国的经过后指出,战后可能远东有一些遗留的问题有待解决,但是,台湾问题早已决定,《开罗宣言》已明确指出台湾应归还中国。最后他表示,坚决反对在对日和会上讨论台湾问题,如果发生这种情况,600万台湾人民和4亿5千万大陆的中国人民将不惜为之流血斗争。1948年3月,国民党南京当局为了弄清“托管运动”的来龙去脉,特地派行政院长孙科到台湾进行实地调查。孙科一到台湾就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开点名谴责美国领事馆及美国新闻处。美国当局不得不将卡尔、卡度等人撤换。与此同时,国民党的情报机关也查出了“托管运动”的底细及美国插手的事实。这样,美国某些人策划的“托管运动”便以失败而告终。第二次:美国散布“台湾地位未定”,蒋介石坚决反对“台湾地位未定”是继“托管论”破产后,美国制造的分离台湾的又一论调。本来,早在1943年中美英发表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已明确表示日本投降后,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中国政府也已据此接收了台湾。但是,当台湾有可能被共产党收复,美国的西太平洋战略受到威胁的时候, “台湾地位未定论”就应运而生了。从1948年底开始,美国一些重要人物就或明或暗地向台湾有关官员散布“台湾在‘法律上‘还不是中国领土”言论。1949年3月,由美国务院提出经总统批准的对台基本政策目标是“不让台、澎落入共产党手中”,“为达此目标,最切实际的手段就是把这些岛屿同中国大陆分离开”。国民党了解到美国这一意图后,立即作出反应,由刚去职的前外交部长王时杰在台湾发表公开讲话,严厉批驳这一论点。他说:台湾是“收复失地”,不是“军事占领区”,中国对该岛的内政外交有绝对主权;自1941年中国对日正式宣战以来,《马关条约》已经失效,自那时起,台湾在法律上就已归还中国,到战争结束时再从日军手中实际收回。他要求大家对“帝国主义实现直接或间接控制台湾的企图”提高警惕。这个讲话,表明了国民党在这一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其后,美国企图向联合国提出所谓台湾问题,要求召开特别联大,由美国发表声明,说明《开罗宣言》发表时所预见到的与台湾有关的战后形势没有成为现实,同时中国政府在台湾“治理不当”,因此,台湾人民有权举行公民投票以决定自己的命运。但在这一问题上,美国未能得到英法等国的合作,致使其诉诸国际力量分离台湾的企图落空。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为美国正式提出“台湾地位未定”及付诸行动提供了机会。27日,杜鲁门发表声明,宣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与此同时,命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一方面阻止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另一方面也不支持国民党“反攻大陆”。美国要求蒋介石配合美国的行动,不出动海空军进攻大陆。随后恢复了对台湾军事及经济等方面的全面援助。蒋介石对朝鲜战争的爆发及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自然十分欢迎,这样可以借助美国的力量阻止共产党进攻台湾,从而得到喘息之机。但是与美国想法不同的是,蒋介石不仅反对“台湾地位未定论”,而且想利用朝鲜战争爆发之机实现其“反攻大陆”的计划。在这一点上,蒋介石与美国可说是同床异梦。因此,就在美国政府向蒋介石转交备忘录的次日,台湾“外交部长”叶公超发表声明,表示接受美国的要求,已命令海空军停止对大陆的攻击;同时又声称,“这只是应变措施,对于中国政府统治台湾之地位及维持中国领土之完整均不产生影响”。明确表示了国民党对“台湾地位未定论”及“中立”台湾的方案是持异议的。所谓对日和约,即战后由参战国与日本签订一项条约,以解决战后遗留问题。由于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深感台湾、日本作为其远东战略基地的重要性。因此,既要分离台湾,又急需改变日本的地位,解除其被占领状况,因此加紧了对日和约的步伐。因为中国是日本侵略的主要受害者和重要的抗日力量,理应是参加对日媾和会议必不可少的国家。然而,由于新中国和台湾当局在台湾和澎湖列岛的主权问题上立场都是坚定不移的,无论哪一方的中国人参加会议,美国制造“台湾地位未定”的目的都不可能达到。因此在会议准备过程中,对日和约顾问杜勤斯借口美国同中共在朝鲜处于交战状态,反对新中国出席。但英国已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对台北出席代表。就这样,新中国和台湾当局均被排斥在旧金山会议之外。1951年6月,美英两国起草的关于对日和约联合声明草案,提议:“日本放弃其对台湾和澎湖列岛的主权”,而“该条约的本身将不决定这些岛屿的未来归属”。同时,两国又商定,中国将不被列入对日和约的签字国,而由日本和台湾当局单独签定一个双边“和约”,其有关台湾归属问题的条款要与“旧金山对日和约”一致。美、英两国的这一行径激起海峡两岸中国人的一致谴责。6月18日,蒋介石发表声明,称台湾当局参加对日和约的权利不容置疑,不接受任何含歧视性条款。7月11日美英公布对日和约第二次方案,中国仍未被列入签字国,台湾当局即向美国提出严重抗议。9月3日,即旧金山对日和公开幕的前一天台当局再次发表声明,称旧金山对日和会所签定的条约对台湾没有约束力。9月8日,美英等49国在排除中国参加的情况下,通过了对日和约。该条约没有明确台湾的归属问题。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蒋介石反对“台湾地位未定”的态度是坚定的。即使迫于美国的压力,台湾当局接受了同日本“单独媾和”的方案,但蒋介石却始终没有放弃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第三次:美国提出“外岛停火”,蒋介石斥之“荒谬绝伦”所谓“外岛”就是美国对国民党占领的相对于台、澎以外的大陆沿海岛屿的总称。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在“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基础上,又图谋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具体表现在1954年发生的“台海危机”中。美国向蒋介石施加压力,极力鼓噪“外岛停火论”,即意欲先将台湾问题国际化,再行分离台湾之实。在这一问题上,蒋介石与美国进行了极力抗争。1954年9月3日,为了打击美国侵略政策和国民党军队对东南沿海的侵袭以及反对美蒋酝酿签定《共同防御条约》,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闽部队向金门发动了猛烈的炮击,连续发炮5000余发。台湾国民党军队立即回炮还击,并出动飞机轰炸厦门,出动舰只攻击梧屿白石炮台,向上海、广州等地投放宣传弹。陈诚、俞大维、王叔铭等国民党军政大员赶赴金门视察。9月14日,台湾当局提出:“充实战力,加强动员,准备转防守为反攻,今后施政悉以适应作战为中心”。一时间,金厦海峡硝烟弥漫,双方炮击达到白热化。此被外界称为的第一次“台海危机”。“台海危机”发生后,立即引起美国的高度关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急忙召开会议,讨论沿海岛屿局势及对策。此时美国面临的棘手问题是:如果没有美国的帮助,国民党无力守住这些沿海岛屿;如果美国帮助国民党防守外岛,则将卷入与中国的战争,必然遭到世界及国内舆论的谴责。这就是说,为了这几个小岛,美国要冒同中国交火的危险。美国既要支持国民党政权,保持其在台湾的利益,又不想卷入中国的内战,这就使美国面对“台海危机”而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当时,美国情报部门估计,中国大陆虽有能力攻克沿海岛屿,但要付出15万兵力的巨大代价。它推测,此举可能是中国对美国的试探性行为。因此,美国政府及军方高层均主张“不必介入外岛纠纷”。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策划的“外岛停火论”便出笼了。即将沿海岛屿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并争取达成停火决议。这样,既不使美国卷入沿海岛屿的争端,又能将台湾问题国际化,实为解决这场危机的两全之策。在取得英国的支持后,美国将“停火议案”交由新西兰在安理会上提出。但是,美国此举却遭到蒋介石的坚决反对。台湾当局强烈反对将沿海岛屿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的建议。在国民党看来,沿海岛屿争夺纯属中国内战,如交安理会讨论,可能会在联合国内出现“两个中国”的前景而危及其“法统”地位;而所谓的“外岛停火论”,等于要国民党放弃“反攻大陆”,为“两个中国”的合法化铺设道路。这些都是台湾当局无法接受的。实际上,蒋介石的警觉不是没有根据的。在“台海危机”爆发前后,美国国内某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就暗中策划在联合国搞“两个中国”。杜勤斯在同台湾“外交部长”叶公超和“驻美大使”顾维钧会谈时,坚持说存在着两个中国,正如同时存在两个德国、两个朝鲜和两个越南一样。他还面告蒋介石,美国把台湾同中国大陆之间的冲突看成是国际战争而不是内战。面对这一系列“两个中国”的论调,联系此次由安理会讨论所谓“外岛停火”问题,不能不引起蒋介石的高度警觉。台海危机发生后,1954年10月中旬,美国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罗伯逊访台,就新西兰提案等问题与蒋介石进行了三次会谈,蒋介石坚决反对在联大讨论台海停火问题。12月20日,叶公超拜会艾森豪威尔,向他转达了蒋介石的三点意见,其中第一就是希望美国防止“两个中国”的理论和国际上的这一倾向。蒋介石还电示台驻美“大使”顾维钧:“对新西兰在安理会的行动应予以极大的保留,它将引起巨大的疑惑、忧虑和误解并鼓励和支持那些正在以‘两个中国’为目标的人”。1955年1月28日,新西兰驻联合国代表在美英的支持下向安理会提出了关于台湾海峡“停火”提案。台湾当局代表提出反对,此后又在联大发表演讲,反对讨论“停火”问题,并痛斥“两个中国”的言论。2月8日,蒋介石在台北举行的“国父纪念日”大会上就国际形势发表长篇讲话,强烈谴责在外岛“停火”和“两个中国”的设想是“荒谬绝伦”,称“大陆台澎均我土地,中国领土不容任何人割裂”,斥责提出此主张的“民主国家”是“不守正义”、“不讲公理”、“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等“自私自利者”。其后蒋介石在多次接见西访记者时,继续严词谴责“停火”及“两个中国”的主张。在安理会,由于苏联代表反对新西兰提案,同时提出关于谴责美国侵略中国的提案,又遭到英美拒绝。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情况下,2月15日,安理会决定无限期搁置讨论。这样,美国企图通过安理会讨论“外岛停火”的主张遭到挫败。第四次:美国提出“金马撤军”,再次遭到蒋介石的反对 在第一次“台海危机”中,当“停火”提案被搁置后,美国又向台湾当局施加压力,迫其从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撤军,以彻底切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从根本上消除“台海危机”,亦从根本上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开来。此即“金马撤军论”。在这一关系到国民党“法统”地位的问题上,蒋介石与美国冲突再起。其实,在沿海岛屿问题上,美国和国民党有着根本不同的认识,从一开始就存在分歧。在美国看来,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与台湾、澎湖列岛的“国际地位”是不同的,这些岛屿从未割让给日本。美国可以制造“台湾地位未定”,却无法否认沿海岛屿是中国领土。从军事上看,他们认为这些岛屿没有什么军事价值,对台湾本身的防卫可有可无。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们又是分离台湾搞“两个中国”的一块绊脚石。如果美国卷入这场因争夺沿海岛屿而发生的冲突之中,肯定会被世界谴责为干涉中国内政。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说,美国都视这些岛屿为一沉重的包袱,早就有意让蒋介石退出。美曾一再向蒋表明,美台协防台澎不应包括外岛,美将不参与台湾对金门、马祖、大陈等沿海岛屿的防务活动。而国民党蒋介石则将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视为其“法统”的象征,“反攻大陆”的生命线,防御台湾的前沿。蒋介石认为,有金马就有台湾海峡,无金马即无台湾。因此,在这一问题上,蒋介石极力想把美国拖进来,一再要求美国协防台澎应包括沿海岛屿;而美国则多次拒绝,极力避免染指,双方矛盾十分尖锐。1955年1月,台海战事向浙江方向转移,人民解放军于1月18日一举攻克了一江山岛,威逼大陈岛。蒋介石认为,大陈岛丢失将危及台澎,要求美国第七舰队介入大陈地区的战斗。美国仔细考察了大陈的地理位置及岛上的情况后,认为它仅是一个岩石堆而已,不具备任何战略重要性,因此要国民党放弃大陈,将兵力收缩到台、澎、金门一线。蒋介石则趁机提出以美国声明把其防卫扩大到金马作为大陈撤军的先决条件,多次敦促其公开声明。为了使国民党迅速从大陈撤退,美国虽始终不肯公开声明,但艾森豪威尔却作了私下承诺。这样,在美国的协助下,国民党军于2月12日撤退完毕。在国民党军队撤退期间,蒋介石多次发表广播演说和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声称大陈撤军是为了增强金、马防务,痛斥“停火”建议和“两个中国”的谬论。多次强调:大陆、台湾都是中国领土,“中华民国”不容割裂;台湾是中国领土,大陆必须光复,国民党绝不放弃返回大陆的权利等等。与此同时,台湾各政要也纷纷发表谈话,表明坚守金马的决心。国民党撤退大陈后,金门、马祖问题突出出来。虽然美国估计解放军攻占金马并非迫在眉睫,但却深感金马是一个沉重包袱,为避免留下美国卷入中国内战的后患,最好的办法是让蒋介石主动放弃金门马祖,彻底切断台湾与大陆之间尚存的领土联系。一时间,“金马撤军论”甚器尘上。对此,蒋介石在1955年二三月间多次会见英美记者,表明台湾当局的立场。3月18日,蒋在回答英《泰晤士报》记者提问时指出:大陆系属中华民国之领土,大陆沿海岛屿金门马祖更为中华民国政府控制下领土之一部分,此等岛屿对于控制台湾海峡保卫台澎具重要性,中华民国政府决心予以保卫。为了表示其决心,蒋介石甚至偕夫人宋美龄亲自前往金门视察。虽然蒋介石一再表明坚守金马的立场,然而美国却一意孤行,坚持要蒋介石从金马撤军。1955年4月1日,艾森豪威尔召开会议,提出让台湾当局自愿撤出金马,美国采取措施巩固台湾,并决定派特使去台湾做说服工作。22日,美助理国务卿罗伯逊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前往台湾游说。罗、雷到台湾后与蒋介石、叶公超等举行了两天会谈,表明美国的立场仍然是只保卫台澎不保卫沿海岛屿,要求蒋同意撤出金门、马祖。蒋介石坚决拒绝了美国的建议,不同意从金马辙退,并明确表示,不管有没有美国的帮助,他都要防守金马。会谈结束时蒋表示;他的答复是最后正式答复。蒋介石在金马撤军问题上毫不妥协的态度,使得美国无可奈何。此时,台海危机出现缓和的迹象。4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表声明,表示“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缓和远东局势问题,特别是缓和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这一声明给紧张的台海局势带来转机。美国也不得不暂时放弃了劝蒋退金马的努力。国民党不仅拒绝从金马撤军,反而趁“台海危机”缓和之机增派兵力。6月27日,蒋介石召见美军援顾问团团长蔡斯,提出台拟向金门增援一师兵力。此举再次引起美国高度重视。因为自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后,为使台湾地区“中立化”,美国就规定台湾对大陆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前须征得美国有关方面同意。1953年4月,在美国向台湾提供军援之前,再次要台湾当局保证,国民党军队不得对大陆采取美国认为是有损美国最大利益的行动,蒋介石对此作了承诺。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于1954年12月1日签订后,美国仍坚持有权否决台湾当局对大陆所采取的进攻行动和军事调动。于是双方又于10日以换文形式达成一项谅解,即美台双方无对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在台海地区擅自采取进攻性军事行动。美国之所以再三警告蒋介石,其一是害怕将美国拖入中国内战,其二是为了“两个中国”的需要。因此,这次当蒋介石将意欲向金门增兵一事通报蔡斯后, 6月30日,美国家安全委员会召开会议,杜勒斯指出,根据双方换文,美国有权阻止台湾向金门增兵。7月2日,杜勒斯致电兰金,让他转达美国的意见。但是,蒋介石仍坚持往金门增兵。9月17日,蒋介石不顾美国的抗议,冒着违背美台换文精神的风险,下令增兵金马。1956年6月,台湾当局确定金门、马祖为战地政务区。到1958年夏,第二次“台海危机”爆发前夕,有三分之一的国民党陆军被部署在这两个群岛上,表现了蒋介石防守沿海岛屿的决心。第五次:美国再提“金马撤军”,蒋介石继续“抗美”1958年,被外界称为“第二次台海危机”的国共炮战,以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为焦点再度爆发。这次炮战的发生,在国际上是缘于美国武装入侵黎巴嫩;在国内,则是因为国民党公然叫嚷加速“反攻大陆”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为遏制美蒋的反动行径,人民解放军决定炮击金门、马祖。8月23日,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从角尾的厦门、大嶝、小嶝,到泉州湾的围头,在长达30多公里呈半园形的炮兵阵地上,同时向金门开火。仅两个小时即落弹5.75万发,三天之内有10万发炮弹飞向金门,火力的猛烈与密集前所未有,整个金门笼罩在一片硝烟之中。国民党猝不及防,死伤惨重,其岛上的机场、弹药库、油库及炮兵阵地均被摧毁。双方在金门周围海域还发生了激烈的海战与空战。这场国共双方以炮战为主,以海战、空战相交错的大规模的战争在金厦海峡延续40余天,国内外火之瞩目。第二次“台海危机”爆发伊始,面对解放军排山倒海之势的炮击,美国态度比较强硬,声称对台有条约义务,调兵遗将,在台湾海峡集结军事力量,摆出一副介入“台海危机”的架势。但是,为避免卷入中国内战,到9月初,美国介入的实际行动只是为国民党向金门运送补给的船队“护航”,其护航仅到金门3海里以外,美国空军并不介入。然而,解放军猛烈的炮火使由美国护航的行动连遭失败。在进退维谷之中,美国故伎重演,先呼吁停火,然后逼迫蒋介石撤退金马,这样既能从台湾危机中摆脱出来,又割断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为最终形成“两个中国”创造条件。于是“金马撤军论”又起。9月17日,杜勒斯就台海紧张局势提出:双方停火,找出和平解决的办法。30日,杜勒斯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表示,美国以前就认为把为数众多的部队部署在金门、马祖是相当愚蠢的,“如果有了停火,我们的判断,甚至是军事上的判断,就是,使这些部队继续驻扎在那里不是明智的,也不是谨慎的”,公开声称国民党应该从金马撤军。然而,国民党的神经敏感的也正是这一点。就在杜勒斯记者招待会讲话的第二天,蒋介石在高雄对美联社记者发表了针锋相对的谈话,表示坚决反对减少外岛驻军,反对使沿海岛屿的地位有任何改变的做法,声称台湾没有接受停火义务。他还强调说:“就假定杜勒斯先生说过据说是他说的话,这也只是单方面的声明,因此我的政府没有任何义务来遵守它。” 10月2日,美驻台“大使”拜会蒋介石,解释美国的对台政策。次日,台湾当局“外交部”声明,表示坚守金门、马祖,不减少外岛驻军。这一天,蒋经国代表蒋介石赴金门慰问军队,表明国民党坚守金马的决心。可见,在撤退金马问题上,蒋介石与美国的矛盾已达白热化。在美蒋矛盾冲突中,中国政府清楚地意识到美国逼蒋放弃金马的意图,重新考虑了立即解决金马问题的各种利弊。为反对美国分离台湾的阴谋,将金、马留在台湾当局手中,更符合双方“一个中国”的共同利益,于是作出了暂不收复金马的新决策。10月6日,中国政府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以发布告台、澎、金、马同胞书的形式,向台湾当局表达了这一新的政策立场,告同胞书说:“从10月6日起暂以7天为限,停止炮击,你们可以充分自由地运输供应品,但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如有护航不在此例”。同时指出:“台、澎、金、马是中国领土,是中国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这已为台湾当局所确定。我们都是中国人。和为上计,建议举行谈判和平解决”。告同胞书明确指出:这是中国内部贵我双方有关问题,不是中美两国有关的问题;美国侵占台、澎与台湾海峡,这是中美两方有关的问题,应当由两国谈判解决;中国和美国之间未有战争,无所谓停火;我们之间是有战火的,应当停止,并予熄灭。告台湾同胞书发出后,对美蒋都是一个极大的震动。蒋介石在回答美国记者提问时说,“大陆提出停火是阴谋”,是“离间美台关系”,他甘愿冒着继续遭受炮火封锁的危险也不愿让美国退出护航。其意在拖住美国。但是美国在3天后宣布暂停护航。10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下达命令,对金门再停止炮击两星期,命令指出:“金门炮击从本日起再停止两周,借以观察敌方动态并使金门军民得到充分补给,包括粮食、军事装备在内,以利他们固守。”同时指出:“金门海域美国人不得护航,如有护航立即开炮”。美国认为,目前停火提供了一个机会,声称台湾在金马驻军太多,一再敦促蒋介石撤军。但是蒋介石对此态度十分强硬,他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对外岛撤兵问题,是“不撤退,不姑息,准备随时以更坚强的反击对付武力的攻击”。这期间,美国防部长访台,与台湾当局商讨重新部署兵力问题,也无果而归。显然,解放军暂停炮击,既为蒋介石坚守金马提供了条件,又加深了美蒋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杜勒斯不得不亲自到台湾做说服工作。在杜与蒋介石进行的多次会谈中,再三要求国民党停火,减少驻金马的兵力,并要蒋承诺不以武力打回大陆,“反攻大陆”基于民心而非武力,不使外岛成为进攻大陆的踏板等等。蒋介石既不同意保证不以武力“光复大陆”,也不同意在停火前从金、马撤军。最后经过妥协,美国同意“在当前情况下,金门、马祖与台湾、澎湖在防卫上有密切的关连”;台湾当局则被迫承诺反攻大陆的手段“主要不凭借武力”。双方会谈公报于10月23日发表。其后,美台军方又达成协议,在金门增加装备,减少驻军。显然,美国既然不能说服蒋介石立刻从金马全部撤军,只好后退一步,以逐渐减少兵力的缓和方式达到目的。而台湾当局则尽量淡化“不凭借武力”这一点。台驻美“大使”叶公超在27日解释说,“联合公报的意义是强调‘政府基础’在反攻大陆中的重要性,而非强调‘不使用武力’”。其后叶在美又发表谈话,表示使用武力的权力显然并不因此项公报而受限制。而蒋介石在事后则感到公报文本的措词与他在会谈中讲话的原意有出入。显然,台湾当局是在美方的压力下作出的权宜之计。蒋介石与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冲突及妥协,中国政府明察秋毫。为了支持蒋介石不撤退金马,在一个中国立场上与美国作斗争,中共又作出重要决策,即延续对金门的炮击,但是,炮击的方式是逢单日打炮,双日停止。10月25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发表《再告台湾同胞书》,指出:“中国的事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可以从长计议”,“美国的目的第一步是孤立台湾,第二步就是托管台湾”;“我们两党间的事情很好办,我已命令福建前线逢双日不打金门的飞机场,料罗湾的码头、海滩和船只,使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大小岛屿上的军队、同胞都得到充分的供应……以利你们长期固守”。告同胞书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这一点我们是一致的。美人强迫制造‘两个中国’的伎俩,全中国人民,包括你们和海外侨胞在内是绝对不允许实现的”。他呼吁海峡两岸“化敌为友”,“一致对外”,并告诫国民党,不要屈服美国人的压力而随人仰俯,丧失主权。在这期间,中共高层还通过“中间人”给蒋介石传话,对蒋介石抵制美国分离台湾的行动予以高度肯定。毛泽东指出:“只要蒋氏能抵制美国,我们可以同他合作。我们赞成蒋保住金门、马祖的方针”。周恩来也指出:“台湾抗美就是立功”。蒋介石对此予以积极回应。自此以后,金厦海峡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炮战:每逢单日,双方开炮,但均不打对方的阵地和居民点,只打到海滩上。逢双日,双方停止炮击。逢年节过,停炮3天,以让双方军民平安休假。这种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的马拉松式的炮战方式,实际上只是一种象征,即象征两岸并未停火,中国内战还在继续。这种炮战方式,也是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共同抵制和反对美国分离台湾的联合行动。海峡两岸这种特殊的“炮战”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末。美国分离台湾的图谋也始终未能得逞。(张春英)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