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夫(来源: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10月11日电(作者 汪毅夫)我在《“福建台湾省”省民须知》里,从一个侧面简要讲述台湾建省后(1885—1895)“福建台湾省”同福建连成一气、内外相维的闽台关系;在《台湾光复初期的闽台区》里,也从一个侧面简要描述台湾光复初期(1945—1948)“闽台区”之闽台一家、闽台共济的闽台关系。从“福建台湾省”到“闽台区”,从连成一气、内外相维到闽台一家、闽台共济,其间有一段无缝衔接两端的、日据时期(1895—1945)50年不变的、硬核的闽台关系。
我从一个问题谈起:日据台湾时期的50年里,连成一气、内外相维的闽台关系是否被迫中断或者终止?日据台湾当局在台湾实施《清国人上岸条例》(1895年)、《户口调查法》(1903年)等,并推行“内地化”教育、“皇民化运动”等。一方面企图限制两岸人民来往,另一方面则企图将台湾人民改造成为“从语言开始,姓名,风俗,习惯等外形”,到精神上“对事物之看法”也“完全日本化”的日本“新领地人民”乃至日本“皇民”。然而,日据台湾当局终于承认,它改变不了硬核的闽台关系、改造不了坚强的台湾人民:“(台湾)改隶虽然已经过了40余年,但是现在保持着以往风俗、习惯,信仰,这种汉民族的意思似乎不易摆脱,盖其故乡福建、广东两省,与台湾仅一水之隔,且交通来往也极频繁,这些华南地方,台湾人的观念,平素视为父祖墓坟之地,思慕不已”。可是, 我曾听有人说、也曾见有人信:“日据时期两岸隔绝”。1989年4月,在闽南某地还有人将类似的话刻上石碑。其实,这是违背历史真实的说法。仅就“交通来往也极频繁”一节而言,据厦门海关档案资料统计,1895年至1940年从厦门海关出、入台湾的人员总数分别为32万余人、42万余人,年均7千余人、9千余人。这仅仅是经厦门口岸查验登记的人数,以“私渡”方式从厦门口岸出、入台湾的人数,如1926年9月,日本驻厦门领事井上庚二郎在《厦门籍民问题》所说:“因在台湾护照之核发手续严格,无法以正途来厦,于是乘轮船起航时之混乱混入船中,或搭乘戎克、渔船来厦。自高雄、安平地区搭乘戎克,两三日便可到厦,故来厦者应为数甚多”。加上经由其他口岸(如福州)出、入台湾的人员,自是“交通来往极为频繁”也,何来的“日据时期,两岸隔绝”之说呢?
硬核的闽台关系是历史形成的。台湾在历史上经历过移民开发的阶段,台湾的开发主要是由福建移民实现的。因此,福建移民及其后裔是台湾居民的主要成份,如清代朱仕玠《小琉球漫志》所记:“台地居民,泉、漳二郡十有六七,东粤惠、潮二郡十有二三,兴化、汀州二郡十不满一,他郡无有”,也如日据初期成书的《安平县杂记》所记:安平(台南)居民“隶漳、泉籍者十分之七八,是曰闽籍,隶嘉应、潮州籍者十分之二,是曰粤籍,其余隶福建各府及外省籍者,百分中仅一分焉”。日据台湾时期,台湾人民用50年印证了一个大写的“义”,福建人民也用50年书写了一个正楷的“情”(我另有《台湾割让,闽人尤有切肤之感》述及),硬核的闽台关系是光复初期设立和议设闽台区思路的来由。今后,硬核的闽台关系将永久地保有连成一气、内外相维、闽台一家、闽台共济四个要义,硬核的闽台关系可以是建设闽台区的一个理由。
(作者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
来源:中评社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