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萧衡钟 华中师范大学台港澳与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
民众党主席柯文哲于日前造访金门时,提出了兴建“金厦大桥”以解决金门往返厦门等交通问题的构想,强调 “金厦大桥”作为 “小三通”的延伸,将让 “小三通”变得更有效率,但民进党当局随即于本月21日下午对此设想提出驳斥与批判,更吹起了离岛政界在年底 “九合一”选举前的一池春水,包括民众党内部也有人提出批评。
个人出身于澎湖、也是离岛之一,而澎湖当地就有一条连接两个岛屿区域的跨海大桥,在建成之时还曾经轰动东亚。作为一个从小在澎湖出生与成长的离岛人,深知跨海大桥对于外离岛区域发展与地方建设的重要性,柯文哲抛出 “金厦大桥”的构想无论真也好、假也罢,都是对于 “两岸一家亲”与 “闽台共同家园”论述的延续。
台“陆委会”对于“金厦大桥”的积极反对与消极不配合
台湾地区 “陆委会”表示,2000年时规划试办“小三通”的主要背景是将已存在于金门、马祖和中国大陆的非法小额贸易纳入管理,并予以法制化,同时作为后续推动两岸“三通”直航的试点。“小三通”推动,着眼于边境人货进出的管理,提供人民及企业的便利,最优先考虑的原则就是防务安全及社经秩序安定,藉由法规及软硬件等制度的建构,以确保 “边境”的秩序及安全。
因此, 台“陆委会”指称,“金厦大桥”是中国大陆基于统战思维的单方面设想,目的是在模糊金门和厦门的界线并矮化台湾,进而让金门融入厦门,成为中国大陆福建省的一部分, “陆委会”并认为, “金厦大桥”所衍生的巨大 “国家安全”风险和 “小三通”完全是两回事,批评柯文哲指鹿为马、心态可议。
事实上,真正心态可议的是民进党当局,因为若按台湾地区的 “地方自治”体制来看, “省级组织”虽然编制精简但层级仍然存在,金门与马祖本来就是隶属于“福建省”之下的,从这来说,台湾地区 “福建省”的金门与中国大陆福建省的厦门本来就是一体的,金门与厦门的“融合发展”理所当然。
金厦本为一体的历史与地缘因素
在 “八二三炮战”中,美国曾想要台湾放弃金马、固守台澎,幸好当时蒋介石没有听信美国想搞“两个中国”的分裂计谋,而毛泽东也有看到蒋介石对于想要维持“一个中国”的决心,所以后面改为“单打双不打”。历史发展至今,金门与马祖成为台湾的两个拳头,是台湾被大陆牢牢铐住的两个拳头,俗称 “缴索策略”。
金门与马祖从“战地管制”到开放观光,象征的是民间的利益与需求,特别在地理区位上是中国大陆内海,因此这两地与厦门及连江的交流合作是必然的,以前在两岸对峙时期,是以中国大陆不攻占金马、台湾地区不放弃金马来落实 “一个中国”,现在中国大陆的政策则是不应台湾当局所图,只应金马民众之所需。
特别两岸都有“福建省政府”、下面也都有连江县,只不过台湾地区的连江县只有马祖,象征两岸是无法分割的。自古以来,金门与厦门本就一体,金门的战略地位在两岸之间又特别重要,但是民进党当局以美国跟日本的意志为意志,不断刺激中国大陆、触碰大陆的底线与红线,导致两岸关系往后倒退、两岸敌意的战略风险与战略螺旋日渐高升。
民进党当局如此操作本土意识与炒弄民粹主义,造成金门与马祖民众的紧张感是不对的,因为没有人会想再回到过去的战争时代,金门跟马祖本就应该是两岸“融合发展”与心灵契合、成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桥梁,“金厦一日生活圈”和“连马(连江与马祖)一日生活圈”就是建立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基础上所享受的两岸和平红利。
民进党当局无法体会离岛居民的生活需要
民进党当局若果真这样为金门民众的权益与福祉设想,那就不应该对于 “金厦大桥”采取积极反对与消极不配合的态度。从《告台湾同胞书》周年纪念讲话来看,两岸的“融合发展”就是要通过共建经济区与试点先行的方式来实践“新四通”,通过制度优势与政策支持来打造两岸“融合发展”与“闽台共同家园”的示范区,把中国大陆的“三十一条”、“二十六条”、“十一条”与福建省的“六十六条”落实。
因为民进党当局的刻意阻挡,中国大陆“同等待遇”下的惠台政策在台湾无法得到落实,对台企是有局限的,因此在实践路径上,则当以法制化来实现金门与厦门、还有连江与马祖这两个“小两岸”在公共服务的互通有无,包括人员跟货物的往来,还有把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普遍化,在医疗、教育跟交通、能源、资源与航运标准上,让金马居民融入厦门与连江的居民待遇与福利,建构 “台湾方案”的基础。
如今,在金厦的“新四通”上,金门已经跟中国大陆通水、通气、通电了, “金厦大桥”的通桥就是落实“闽台共同家园”和“金厦一日生活圈”的下一步。在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创举方面,中国大陆应进一步鼓励让金门人、马祖人、澎湖人到大陆参与建设,进而扩大在大陆的政治参与。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