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至30日,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系列活动在湖北武汉举办。
在大众电影百花奖创立六十周年之际,英雄的城市,牵手百花的盛会。中国电影人在江城回望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回味百花奖的甲子岁月,共话文艺创作,共谋电影未来,用光影为人民放歌,用光影为时代注解。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俞峰说,希望广大电影工作者始终坚守人民立场,紧跟时代步伐,创作出更多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的优秀电影作品,展现出中国人民的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让时代和历史的画卷为人民舒展,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讴歌时代,讴歌人民
“中国电影的活力,中国电影的魅力,中国电影的动力,都来自广大的人民。”在百花奖论坛上,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说,中国电影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人民”二字。
人民是文艺之母。电影创作,必须深入生活,深入人民。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于冬介绍,在拍《中国医生》时,摄制组、编剧采访小分队,2020年4月7日晚就把机器架在了高速路的进出口,等着拍摄离汉通道“解封”的瞬间。4月8日一早,又拍摄武汉大街小巷的人们吃热干面的场景。这是我们电影人,对这座城市的致敬。
2021年7月4日,《中国医生》在武汉洪山礼堂首映。“我们的演员和观众一起,全场无数次抽泣、掉眼泪,我们看到了武汉这座城市在抗疫最艰难时刻的顽强。”于冬动容地说。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光影也标记着时代。江城武汉,与中国电影拥有百年不解之缘。1905年,武汉籍京剧大师谭鑫培主演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1911年中国第一部纪录片《武汉战争》,1938年中国第一部抗战故事片《保卫我们的土地》……武汉在中国电影史上一次次镌刻上了鲜明的印记。
知名导演、监制、编剧黄建新认为,创作者不能只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情绪,而是应该更多地了解观众的观影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让电影真正走向大众。
“我相信,会有更多电影人投入现实主义创作当中,给我们这个时代留下影像的记录,能够让后人通过今天的电影来了解这一代人他们的奋斗,他们的梦想,他们的情怀和他们内心的焦灼或不安。如此,我们不但能取得电影产业的发展,也会为这个时代留下记忆。”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导演尹力说。
观众托举,百花繁茂
“大众电影百花奖,是人民群众一票一票投出来的,意义特别重大。我永远对观众满怀感激之情,希望百花奖的下一个60年更加辉煌灿烂。”7月29日,在“大众电影百花奖60周年主题展”启动仪式上,艺术家、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获得者祝希娟满怀深情。
人民的盛会,艺术的盛会。自1962年创办以来,大众电影百花奖已成为我国电影界久负盛誉的一项评奖。
在20世纪80年代,选票附在《大众电影》杂志上,一本杂志只有一张选票。那时,一张选票往往代表一个家庭、一座矿山、一所学校、一所医院、一个车间。当时百花奖的评选,是全民集体讨论的大事。
社会主义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
“我们的电影是拍给17亿观影人次和庞大的14亿人口的文化市场,让我们用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来回馈广大观众对中国电影的热爱和支持。”于冬介绍,《中国医生》《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三部电影取得了110亿元的票房。这意味着有近3亿人次的观众走进电影院。这是广大观众对中国电影的一份感情,是他们的合力托举,在疫情期间电影行业最困难的时候,给电影人信心,也是广大观众对好电影的褒奖。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在百花奖论坛发布了《2022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22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电影市场各类电影片产量、票房、银幕数、观影人次,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均恢复至2019年的65%以上。其中,影片总产量740部,有43部影片票房过亿元;电影票房472.58亿元,占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银幕总数达到82248块;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1.67亿。
“谢谢所有的观众,让我们中国演员在外面有面子。”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演员成龙说,希望我们拍越来越优秀的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让国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
光影新征程,电影正青春
“过去一年,国产电影创作生产在疫情后的全面复苏、主题性创作的‘新主流化’探索、电影类型更加丰富,无疑都是年度中国电影值得骄傲的成绩,也为中国电影发展开启了新起点。”尹鸿在《2022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中总结说。
2022年5月,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电影被列入特困行业。未来中国电影到底走向何处?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这是中国电影人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
北京天工异彩影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常洪松认为,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危”“机”并存。“危”表现为作品减少,票房下滑,国际交流减少。“机”则在于电影人的坚守,电影产业的重塑,电影工业的变革。
“以人民情怀,推动新时代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胡智锋表示,要高擎人民情怀的价值观,心贴心、情连情,用心用情去拥抱人民。要坚定不移塑造人民形象,一定要在银幕中把最有光彩的、让人民动心动情的形象塑造出来。电影要有数量、产量,更要有质量。要精准把握生活、精彩表现生活、精妙再造生活。这是我们中国电影可期的未来。
在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孟君看来,武汉作为中国电影票房重镇,先后涌现大批优秀电影和电影人,武汉电影产业未来发展充满希望。展望未来,她认为,武汉可从提升培育电影创作者、挖掘潜在电影观众、坚持内容为王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各种保障等方面,推动电影产业发展。
在百花奖产业论坛上,一批“武汉电影产业领军人才”“武汉影视大师工作室”现场授牌。40个项目集中签约,总金额高达394.68亿元,涵盖电影、电视剧、动漫、音乐节、实景演出、旅游、体育、教育等各个领域。
收拾行囊再出发。恰如新丽传媒集团高级副总裁兼新丽电影CEO李宁所说,电影100年,百花60年,光影新征程,电影正青春。
(本报记者 张 锐 夏 静 本报通讯员 程 晓)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